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疲劳的选穴规律

2022-03-23韩其琛孙忠人尹洪娜刘悦崔杨孟祥悦周新宇

中医药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关元腧穴督脉

韩其琛,孙忠人*,尹洪娜,刘悦,崔杨,孟祥悦,周新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卒中是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损伤,以局灶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是我国居民位居首位的致死性疾病[1-3]。卒中后疲劳(psot-stroke fatigue,PSF)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病理性疲劳,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在体力或精神活动期间出现疲劳感,通常休息后症状不得以缓解。PSF的症状易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所掩盖,治疗不及时影响后期康复,增加患者复发概率[4]。

目前PSF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血压血糖水平异常相关[5],现代医学对PSF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临床常用抗抑郁或中枢兴奋类药,但根据研究显示[6],此类药物疗效尚未明确且有一定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起到调整脏腑、通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临床研究[7]表明针灸可缓解患者的疲劳感,改善疲劳状态,提高疲劳的耐受性,对PSF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中医对PSF的治疗尚未明确针灸处方,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PSF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10日。

1.2 检索策略

本研究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中文检索式为:(卒中后疲劳or中风后疲劳or脑卒中后疲劳)AND(针灸or针刺or电针or头针or腹针or灸法or艾灸or温针灸or穴位)。英文检索式为:(Post-stroke fatigue or PSF)AND(acupunct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scalp acupuncture or abdominal acupuncture or moxibustion or warm acupuncture-moxibustion or acupoint)。

1.3 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为临床研究类文献;(2)有明确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3)干预措施以针刺或艾灸为主要干预手段,可以联合其他中西医疗法;(4)有明确的针灸处方且有一定依据;(5)有具体的结局指标;(6)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排除标准

(1)文献类型为动物实验、文献研究、个案报道、综述类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或不同数据库相同的文献仅保留1篇;(3)诊断标准、干预手段、结局指标等信息不明的文献;(4)无详细穴位处方的文献;(5)无统计学意义的文献。

1.5 文献质控方案

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筛选后进行交叉核对,若出现分歧文献则提交给第三名研究人员进行协定,若仍有疑问可以和作者取得联系,明确相关信息。

1.6 数据规范化处理

经研究人员严格筛选文献后,将文章题目、作者、干预方法、穴位处方、疗效情况等信息汇总整理并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针灸治疗PSF的穴位处方数据库。以《腧穴名称与定位》[8](GB/T 12346-2006)为标准,对数据库内腧穴名称、归经、特定穴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需对处方中腧穴使用情况进行二值量化,处方中使用的腧穴记为“1”,未使用的腧穴记为“0”。

1.7 数据分析

对文献的基本信息分类整理,使用Excel 2019分析处方中的高频腧穴、经络归属、特定穴情况、腧穴部位,应用Apriori算法、Cytoscape及SPSS 25.0进行关联规则、配伍网络结构、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 终纳入文献26篇。文献中治疗方式包括单纯针刺、电针、针刺结合中药、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艾灸等。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在符合标准的26篇中提取的共涉及针灸处方29首,腧穴46个,穴位总频次共191次。其中使用频次≥5的腧穴,位列前5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百会、关元、气海、三阴交,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PSF高频腧穴(频次≥5)

2.3 腧穴归经分析

对纳入的腧穴进行归属经络分析,共涉及14条经脉,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为任脉(21.99%)、督脉(17.28%)、足阳明胃经(14.60%),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PSF腧穴归经分析

2.4 特定穴分析

对涉及腧穴归属的特定穴进行分析,同时具有多个特定穴属性的腧穴分别划至所属特定穴的集合内,并且腧穴频次保持不变,其中五输穴、下合穴、原穴的使用频率较高,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PSF的特定穴分析

2.5 腧穴分布分析

按腧穴的定位进行腧穴分布部位分析,下肢及腹部腧穴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部位腧穴的使用频率,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PSF的腧穴分布部位分析

2.6 关联规则

采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支持度设置为≥10%,置信度设置为≥80%,得到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见表5。在符合支持规则的前提下,常用的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合谷、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合谷-三阴交。

表5 针灸治疗PSF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2.7 腧穴配伍网络结构分析

运用Cytoscape对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PSF的腧穴配伍进行网络结构分析,Degree值反应了节点的度中心性,Degree值越大说明该节点的重要性越高。依次调整Degree值为7、12,结果显示,针灸治疗PSF的核心处方可能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见图1。

图1 针灸治疗PSF腧穴配伍网络结构分析

2.8 腧穴系统聚类分析

应用SPSS25.0对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树状图。结果显示如图2,可将腧穴分为2类,第1类为关元、气海、中脘、下腕、外陵、滑肉门;第2类为大椎、神庭、百会、太冲、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合谷、足三里、命门、肾俞、脾俞。

图2 针灸治疗PSF腧穴系统聚类分析

3 结论

古代医籍对卒中后疲劳(PSF)并无相关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虚劳”“懈怠”“四肢不用”范畴。因PSF属于中风病并发症,故应在中风病的基础上进行论治。中风患者多年老体弱,脏气本已亏虚,发病之后风、火、痰、瘀病邪久留,伤及人体正气,致其疲劳。其次患病之后由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血运行失常,久而耗伤精血,发为疲劳。现代研究证实[9],中风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提前退出社会活动,导致患者消极状态,增加疲劳发生的概率。因此,PSF多因中风后久病正气不足、情志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最终形成慢性虚损性疾病。《针灸大成》[10]曰:“精神不守,烦扰不眠,仗针灸以收功。”说明针灸对疲劳类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共纳入26篇文献,针灸处方29首,涉及腧穴46个,穴位总频次共191次,针灸治疗PSF的选穴规律分析如下。

3.1 高频腧穴并补气血阴阳

使用频率位列前5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百会、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重要经穴之一,具有生发胃气、补益气血的功效。《医宗金鉴》[11]记载:“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除胸胁痛……眼睡膝胫酸,伤寒羸瘦损” ,说明足三里是补虚要穴,可治长期疲劳导致的胫酸膝软、瘦弱虚损。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会居巅顶、属督脉、入络脑,是各经脉气血汇聚之处。针刺百会可以开窍醒神、维络周身,平衡机体的气血阴阳,可以有效的防止疲劳。关元、气海均为任脉经穴,《养生导引秘籍》[12]云:“关元者……通诸脏腑及四肢筋脉……脐下三寸气海是也……其气运转于五脏四肢” ,故关元、气海相配有通调气机、补虚固本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13],针灸关元、气海可以调节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使免疫功能趋向正常,增加抗疲劳能力。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针灸滋生经》[14]提到:“三阴交,治癖腹寒……默默嗜卧,四肢怠惰,不欲动。”因此,以上诸穴合用共奏通行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抗劳之效。

3.2 归经以多气多血之经为主

根据腧穴归属经络结果分析,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三条经络。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为“阳脉之海”,统率阳经气血,同时督脉属肾入络脑,可补肾助阳、填精益髓。任脉循身之腹、督脉循身之背,腹为阴、背为阳,任脉、督脉相配,阴阳相合,形成督升任降的经气循环,气血渗注于十二经脉,起到激发人体正气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素问·痿论》[15]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胃经气血正常,则宗筋得以濡养,使肢体有力、筋骨强健。

3.3 特定穴使用广泛,五输穴应用最多

在针灸治疗PSF的处方中,特定穴的使用频率占75.9%,五输穴应用最多,其次是下合穴。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反应了经气在经脉的流注情况。在五输穴中以运用合穴、输穴为主。“所入为合”“合治内府”说明合穴为经气汇聚之处,主治脏腑疾病。“输主体重节痛”表明输穴可治疗身体沉重、疼痛等病症。故合穴、输穴相配可调和脏腑,改善中风后疲劳状态。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注于足三阳的腧穴,在治疗PSF的处方中,胃经的下合穴使用最多。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气不足则百病皆生,因此取胃经下合穴可健脾和胃,体现治病求本的思想。

3.4 腧穴分布以下肢、腹部为主

下肢和腹部的腧穴使用占比分别为28.80%、26.18%,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部位腧穴。下肢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为主,两穴配伍是临床最常用的针灸处方之一[16],两穴相配发挥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17-18],针灸腹部腧穴可以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胃肠道免疫,调节胃肠道菌群,从而防治中风后疲劳。

3.5 核心腧穴组合分析

根据腧穴网络结构分析,针灸治疗PFS的核心处方可能是: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腧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常用的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系统聚类将高频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腹针组:关元、气海、中脘、下腕、外陵、滑肉门,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的理论治疗PSF。第二类以辨证选穴为主,阳气不足选取大椎、神庭、百会;气血不足选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肝郁气滞选取太冲、内关、合谷;脾肾两虚选取命门、肾俞、脾俞。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PSF的取穴原则应以并补气血阴阳为主,多选取任脉、督脉、胃经腧穴,特定穴多用五输穴、下合穴,其核心处方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辨证选穴。根据PSF的中医病症特点,上述核心处方符合其补虚抗劳的治疗原则,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的局限性:(1)部分纳入的文献试验设计不严谨,容易产生偏倚;(2)缺乏远期疗效及随访观察;(3)目前研究集中在临床疗效观察,缺少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关元腧穴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旅途止泻按脾腧
最方便的健身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督脉循行考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