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60例临床观察

2022-03-23刘志平冯亚兰

中医药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穴位

刘志平,冯亚兰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冬病夏治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在夏季阳气最旺盛之时通过中药内服或外治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好发于冬季的疾病,总体理论源于《内经》。这种理论体现了中医的“天人相应”“不治已病治未病”等观点,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多种有效治疗方法和思路,其中三伏贴-穴位贴敷就是冬病夏治疗法的代表。这种疗法通过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药效充分发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的作用。近年来,各地中医医院广泛开展冬病夏治疗法,其中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广泛被内科疾病所应用,尤其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应用更为广泛,且疗效明显、操作简便,广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与信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穴位贴敷疗法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临床经验和几代中医人不懈努力,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经过研究证实,对贴敷于皮肤的药物首先透过皮肤的角质层及表皮而进入细胞外间质,再由皮肤微循环作用,使得药物有效分子从细胞外液逐渐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进而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而同时在穴位刺激作用与透皮吸收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机体通过相应的经络系统的传导、调节作用及透皮的作用将药物布散于体内,最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1]。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球约有3亿患者,而我国确诊人数已有3 000万[2]。我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1.24%,并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支气管哮喘的病死率在(1.6~36.7)/10万[3],多数患者为长期治疗不规范或依从性不佳或随访不及时有关,但其中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深入研究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治疗和科普已是刻不容缓。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各地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雾霾、沙尘天气频发,现代人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发生哮喘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哮喘的方法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研究证明,在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现代医学采用对症等干预治疗,起效较快,效果较好,但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并无更多的方法。支气管哮喘,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该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多将其归属于“哮病”“喘证”等证的范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等。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夙根(伏痰于肺)所致,而随着气候、季节的变化、冷暖失调,加之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等为内、外因素的诱导下而发生或加重,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在治疗上以缓解症状,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甚至不发作为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2019年6月—2019年10月期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诊治的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汤剂治疗,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电话失联1例);对照组脱落2例(拒绝继续贴敷患者1例,合并肿瘤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16年颁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4];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型依据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第六版《中医内科学》[5-6]中“哮病”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1)既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又同时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为18~75岁;(3)支气管哮喘分期为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发作次数1年≥2次;(4)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育龄女性有生育计划或本为妊娠期、哺乳期患者;(2)对本研究所涉及的药物或辅料过敏者,或贴敷部位的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者,或为瘢痕体质,或有严重的糖尿病且未得到基本控制者;(3)近7 d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表现者;(4)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AECOPD等肺部疾患者;(5)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伴有精神及认知功能明显障碍者;(6)不同意研究方案并不能接受穴位贴敷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药物及剂量:穴位贴敷的药物组成为白芥子、甘遂、细辛、炙麻黄、半夏、白芷、洋金花等,其剂量按2∶1.5∶1∶5∶1.3∶1∶1∶1比例调配(药物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物制剂室统一制备,批准文号:黑卫药制字Z20190317)。药物研末,过120目筛,姜汁调糊。每贴5 g生药量,药贴为2.5 cm×2.5 cm。(2)贴敷穴位:肺俞(双侧)、定喘(双侧)、中府(双侧)、大椎。(3)贴敷时间:2019年7月—2019年9月,选择农历的“三伏”进行治疗,于每伏的第1天开始穴位贴敷1次/d,连续贴敷3 d,时间一般为2~6 h(同时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耐受性强或不敏感者贴敷可适当延长,但总贴敷时间不宜超过12 h,对于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敏感者可及时或提前停止治疗。(4)贴敷治疗体位: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如端坐位,选择上述穴位进行贴敷。(5)贴敷方法:首先常规进行局部皮肤的消毒,然后将药贴贴敷于穴位之上(贴敷药物制作成直径1.5 cm、厚度2 mm的药贴),最后进行固定。

1.6 注意事项

(1)在药物治疗期间禁烟,限酒;(2)敷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3)贴敷时间2~6 h,期间不要过度运动和游泳,避免汗出使药物移动、脱落从而影响药物透皮吸收效果;(4)如局部皮肤出现小水泡,可不做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自然吸收即可。若皮肤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处理,以防感染;(5)贴敷结束后,可以适当清水冲洗或干净的湿毛巾进行擦拭,禁止抓挠该处皮肤、或涂抹具有止痒的药品,以防对局部皮肤造成进一步伤害。

1.7 观察指标

(1)观察随访两组哮喘患者出院1年内再发哮喘次数,时间节点为0、第3月、第6月、第9月、1年;(2)肺功能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进行肺功能检查,记录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25%)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1.8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结束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哮喘发作情况,其中治疗组在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没有明显改善(P>0.05)。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次)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肺功能 (FEV1、FEV1/FVC、FEF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FEV1、FEV1/FVC、FEF25%)均有改善,而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具有高反应性,可引起气道收缩和支气管痉挛,出现喘憋、哮鸣音等症状。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证”范畴,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7]。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哮证的记载,《素问·阴阳别论》说: “……起则熏肺,使人喘鸣”,这里的喘鸣即指呼吸气促而痰鸣有声,系为泛指,也是由多种疾病共同所引起的一种症状,哮证亦被包括在内。《金匮要略》中记载:“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为治疗哮证的发作期提供了依据[8]。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他提出“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并沿用至今。

冬病夏治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古籍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加以继承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一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思想[9],在一年之中最炎热的“三伏”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阶段,运用辛香温通走窜的药物,现穴位贴敷组成多源于《张氏医通》中“白芥子”涂方,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与既往临床研究采用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炙麻黄、白芷、半夏、洋金花等药物组成穴位贴,功效为温肺化痰、降气平喘。方中白芥子性温,具有温肺化痰、降气平喘等作用,为祛寒痰的要药;细辛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等作用;元胡辛苦温,专主疼痛,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甘遂苦寒,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功效[10]。中医治疗哮喘缓解期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从而实现控制哮喘的目的,单纯采用中药口服作用仍有限,加之外敷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汤剂治疗,并能更好地起到控制症状和预防发作[11-12]。

秦珊等[13]对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穴位贴敷及穴位贴敷后皮肤反应情况观察,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肺功能各项指标包括最大呼气中期流量、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及用力呼气7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及贴敷后皮肤反应情况,说明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哮喘的发作,其疗效与贴敷后出现皮肤反应可能相关。杨成武等[14]对40例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通过哮喘控制测试(ACT)评价3年哮喘控制情况,比较两组3年肺功能指标 (FEV1%)、(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及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说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可改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肺功能,减少每年急性发作次数,随着贴敷药物剂量增加效果更加显著,且不会加重皮肤刺激反应,安全性较高。李竹英等[15]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方法治疗35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经穴位贴敷治疗后的患者活动受限明显好转、哮喘症状减轻,同时又减弱了患者对外界不良刺激原的敏感性,最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经穴位贴敷治疗后哮喘的发作情况明显得到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进而证明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疗效可靠。课题组通过CNKI、维普、万方、PUBMED等查阅近10年文献,发现多数临床试验仅采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小气道功能在哮喘患者的改变情况,单观察FEV1、FEV1/FVC等指标不能明确反映小气道的功能改变情况,翻阅相关文献及指南可发现FEF2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小气道的功能改变。研究证实,哮喘缓解期的患者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小气道功能异常,而小气道功能失常可造成呼吸道阻塞、呼吸流速减低等不良反应,综合影响而加重哮喘的发病。课题组遂将FEF25%纳入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1年后,FEV1、FEV1/FVC、FEF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穴位贴敷治疗除改善大气道功能之外,尚可明显改善小气道的功能,具有双重的作用,对于减少哮喘的发作具有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哮喘患者存在气道功能失常等不良情况,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可靠,且操作简便,在治疗后随访中再次证实,穴位贴敷疗法能减少甚至防止哮喘的发作,并能明显改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临床试验亦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纳入的样本量较少,缺乏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同时存在临床研究及随访周期较短等不足,因此对于下一步研究证实其治病效果,本课题组将加大临床样本观察量并增加多中心,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分析评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支气管哮喘穴位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夏季穴位养心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 不靠谱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大黄蟅虫丸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