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22-03-18石丽萍
石丽萍
【摘要】目的:在肺结核空洞、肺癌空洞鉴别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肺部空洞患者102例,根据其疾病类型,分为肺结核组58例及肺癌组44例,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结果: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可见,肺结核组患者病灶多位于上叶41.38%, 病灶性质多为钙化51.72%,周围组织炎症、淋巴结钙化、周围卫星灶检出率分别为72.41%、74.14%、72.41%;肺癌组患者病灶部位多位于下叶52.27%,厚壁空洞数为75.00%,结节、分叶、毛刺征检出率分别为56.82%、68.18%、63.64%,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两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存在明显差异,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肺癌空洞;肺结核空洞;多层螺旋CT
肺部空洞主要是由于肺泡组织或间质组织出现液化坏死,经支气管排出后,吸入空气形成肺部空洞,多为肺结核或肺癌所致。在肺结核、肺癌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均会严重损害肺组织,导致肺部空洞形成。在临床治疗及预后方面,两者有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影像技术,通过及早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多层螺旋CT是一种肺部疾病诊断的常用技术,其特点在于分辨率高、侵入性低、检查效率高、特异性及灵敏度良好。因此,本文将在肺结核空洞、肺癌空洞鉴别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肺部空洞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经病检确诊后,根据其疾病类型,分为肺结核组58例及肺癌组44例。肺结核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31~70岁,平均(46.92±5.92)岁。肺癌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32~71岁,平均(47.06±5.46)岁。
1.2方法
使用仪器:SIMENS SOMATOM多层螺旋CT机,患者采取仰卧位,双手置于头顶,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参数设置: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 kV、200 mA,层厚、层距分别为5 mm、5 mm,螺距pitch1,窗位 650~800 Hu。肺窗宽、窗位1000~1 200 Hu、650~800 Hu。纵隔窗宽、窗位300~500 Hu、50~65 Hu。所有图像生成后,均上传至工作站处理。
1.3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包括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灶性质、周围组织并发症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应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肺结核组患者病灶多位于上叶41.38%, 病灶性质多为钙化51.72%,周围组织炎症、淋巴结钙化、周围卫星灶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癌组患者(P<0.05);肺癌组患者病灶部位多位于下叶52.27%,厚壁空洞数为75.00%,结节、分叶、毛刺征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结核组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肺结核、肺癌均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均可造成肺部空洞,研究发现,肺结核、肺癌引起的空洞在CT影像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从病灶部位上看,肺结核组患者病灶多位于上叶41.38%,肺癌组患者病灶部位多位于下叶52.27%。从病灶性质上看,肺结核组患者的钙化检出率更高51.72%,明显高于肺癌患者的11.36%。一般认为,洞壁钙化是肺结核病情修复好转的重要指标,在疾病后期阶段,由于肉芽肿相对静止,干酪坏死物质上钙盐沉积,可形成小钙化灶、弧形钙化灶,散在分布。同时,从周围组织特征上看,肺结核空洞患者的周围组织炎症、淋巴结钙化、周围卫星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肺癌空洞患者,胸膜粘连检出率与肺癌患者无明显差异,主要与结核沿支气管散播、累及邻近肺组织、引起周围炎症有关。
从肺癌空洞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上看,患者厚壁空洞数更高75.00%,结节、分叶、毛刺征检出率分别为56.82%、68.18%、63.64%,均明显高于肺结核空洞患者(P<0.05)。肺癌空洞病灶的内壁多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可伴有壁结节,外壁虽然凹凸不平但较为清晰,可见结节、分叶、毛刺征等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两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存在明显差异,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钟盼男. 研究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临床价值[J]. 当代医学,2021,27(14):172-173.
[2] 雷后卫. 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与肺癌空洞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3):223-224.
[3] 李發洲,李本美,张方园,等. 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