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2016-03-17王晓彤魏嵬
王晓彤 魏嵬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28例肾脏肿瘤患者, 按照病理检查结果良恶性分为恶性组(78例)和良性组(50例), 并选取同期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比较三组血流(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相对组织血容量(rBV)、峰值时间(TTP)、峰值增强影像(PEI)。结果 恶性组、良性组患者肾皮质BF、BV值高于对照组, 肾皮质PS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rBV、PEI值显著高于良性组, TTP值显著低于良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rBV、TTP、PEI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诊断肾脏恶性肿瘤, 能反映rBV、TTP、PEI等多项指标值异常程度, 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肾脏恶性肿瘤;CT关注扫描
多层螺旋CT可用于人体三维成像、血管造影、器官灌注成像等多个领域, 具有成像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扫描时间短等特点, 是目前影像学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1, 2]。肾脏恶性肿瘤近年来检出率不断上升, 作者研究了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128例肾脏肿瘤患者, 按照病理检查结果良恶性分为恶性组(78例)和良性组(50例), 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128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 经临床诊断及手术病理资料确诊, 符合《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3]中对应诊断标准, 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恶性组中男51例, 女27例, 年龄46~67岁, 平均年龄(54.3±7.6)岁;左肾患病37例, 右肾患病41例;病灶体积18~36 cm3, 平均体积(25.4±6.9)cm3。良性组中男34例, 女16例, 年龄45~66岁, 平均年龄(54.7±7.4)岁;左肾患病28例, 右肾患病22例;病灶体积18~36 cm3, 平均体积(26.0±6.7)cm3。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4~65岁, 平均年龄(53.8±7.9)岁。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待患者膀胱充盈时取仰卧位, 使用CT设备Philips, brilliance64行常规肾脏扫描并选择感兴趣区, 静脉快速灌注后继续扫描, 将图像载入工作站进行灌注成像处理, 并计算保存相关灌注参数。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研究对象BF、BV、MTT、PS及rBV、TTP、PEI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恶性组、良性组组患者肾皮质BF、BV值高于对照组, 肾皮质PS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恶性组患者rBV、PEI值显著高于良性组, TTP值显著低于良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rBV、TTP、PEI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多层螺旋CT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系统检查, 其扫描覆盖范围广, 可显示器官、血管等组织关系[4]。作为无创性检查用于体检筛查, 能在短时间内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 CT灌注成像还能显示毛细血管染色情况, rBV、TTP、PEI等指标可以反应造影剂浓度的变化, 从而用于判断病情[5]。肾脏肿瘤患者病死率高, 采用CT扫描能观测到肿瘤大小、性状、外侵与否及肾脏破坏情况, 张伟等[6]报道称多层螺旋CT用于诊断不典型肾癌, 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 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检查, 能获得血液循环的血液动力学资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 可用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7]。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肾皮质BF、BV值高于对照组, 肾皮质PS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rBV、PEI值显著高于良性组, TTP值显著低于良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肿瘤内异常血管增多, 血管生成情况直接影响肿瘤生长速度, 而CT灌注正好能反映血管变化程度。本研究中恶性组肾皮质rBV、PEI值显著高于良性组, TTP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 故通过CT检查对鉴别肾脏肿瘤良恶性有临床意义。 张莉等[8]相关研究中讨论了采用CT扫描鉴别诊断肾癌与平滑肌瘤、肾囊肿、炎性假瘤及肾嗜酸细胞瘤等良性肿瘤, 进一步确认了多层螺旋CT扫描用于诊断肾癌的良好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诊断肾脏恶性肿瘤, 能反映rBV、TTP、PEI等多项指标值异常程度, 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红, 齐银萍.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巨大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5):786-790.
[2] 周世阳. MSCT对肾癌诊断与分期的临床意义.重庆医学, 2012, 41(19):1989-1991.
[3] 戴宇平.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399.
[4] 朱庆强, 王中秋, 朱文荣, 等.肾集合管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27):1922-1925.
[5] 陈燕浩, 江燕萍, 金朝林, 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肾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肿瘤学杂志, 2013, 19(7): 558-561.
[6] 张伟, 皇甫幼田, 薛鹏, 等.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肾癌的诊断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8):559-564.
[7] 杜云鹏. 128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肾癌及肾盂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5, 27(2):127-128.
[8] 张莉, 彭令荣, 杨俊, 等.肾脏不典型良性肿块与肾癌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5):709-711.
[收稿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