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东魏北齐背屏式佛教造像分期问题

2022-03-03李婧

中国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期

李婧

[摘要] 背屏式佛教造像是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中造型独特且占据一定数量的造像类型,根据现有纪年造像分型、分式,可将其分为六期。现有的研究大多将背屏式佛教造像从时间上划分为北魏晚期至东魏前期、东魏后期、北齐至隋以及唐代四个历史时期。学者们对东魏北齐时期的背屏式佛教造像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从这一时期背屏式佛教造像的风格样式出发,对此类造像从时间角度重新进行划分。

[关键词] 东魏北齐 背屏式佛教造像 分期

背屏式佛教造像是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中造型独特且有一定数量的造像类型。据现有可考材料,这一时期的背屏式佛教造像主要分布在河北曲阳和邺城,少量见于山东与河南。而有纪年且保存完好的造像共219例,包括河北地区的曲阳、邺城、藁城、黄骅、邯郸成安匡教寺、衡水饶阳、沧州吴桥、保定唐县寺、保定蠡县、石家庄赵县、正定等地的出土造像,及山东青州、惠民、博兴、临朐、诸城等地出土的造像以及河南新乡所见造像。此外,还有流失国外或出土地不详者。[1]从历史时期的角度来看,此前学者大致多将这批造像分为北魏晚期至东魏前期、东魏后期、北齐至隋以及唐代四个阶段,而忽略了变化最为频繁的东魏北齐时期。基于此,本文拟从风格样式出发,重新探讨东魏北齐背屏式佛教造像分期的问题。

东魏北齐背屏式佛教造像有多种组合样式,单尊像、双尊像、三尊像、五尊像以及七尊像皆有所见。这些造像的组合虽然样式丰富,但以主尊尊格作为分类标准,仍可分为两大类:一類是以佛为主尊的造像,一类是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下文将分别介绍这两大类背屏式造像的类型风格,以此了解其中的变化。

(一)以佛为主尊的造像

以佛为主尊的造像共60尊,按照组合类型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单尊佛立像、组合佛立像、单尊佛坐像、组合佛坐像。现就各类样式整理汇总如表1。

Ⅰ.单尊佛立像。

1式基座为长方形。a型背屏采用浅浮雕工艺制成,仅见东魏1例。主尊外着U形宽袍大衣,内着僧祇支,胸前衣带打结,右衣角搭左手腕部,大衣衣角呈八字形下垂,跣足立于覆莲之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背屏由内至外浅浮雕莲花、锯齿、忍冬、火焰等纹样。基座为长方形,四面素面无装饰。这种佛装成为其后佛立像的范式。b型背屏素面,东魏1例,北齐2例。主尊衣着样式与a型相同。

Ⅱ.组合佛立像。

1式佛衣衣纹为U形。a型背屏同为浅浮雕方式制成,东魏2例,北齐1例。主尊一周样式与1a同。背屏浅浮雕同心圆、忍冬、莲花、火焰等纹样,与左右胁侍菩萨不相连。左胁侍菩萨面形方圆,中分发,头戴花鬘冠,宝缯垂肩,头部后方为桃形头光,浅浮雕莲花与火焰纹,佩戴项饰,披帛呈X形于腹前交叉打结,着半裙,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左手向内手握一莲蕾,右手提一桃形法器。右胁侍菩萨除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外,其余与左胁侍菩萨一致。基座浅浮雕忍冬莲花纹样。这种胁侍菩萨衣着样式成为其后胁侍菩萨造像的范式。

b型背屏用高浮雕方式制成,东魏2例,北齐1例。主尊样式与1a同。不同之处在于背屏的雕刻工艺与图像。背屏顶端高浮雕4对飞天,最中心的一对双手托举宝塔,底部左右各有一倒龙,口衔莲茎。北齐像基座不见,背屏高浮雕两对飞天,飞天中间为坐佛。

c型背屏用彩绘或墨绘方式制成,东魏3例,北齐1例。主尊与上同。背屏无雕刻装饰,基本为彩绘装饰,可辨析纹样有忍冬与莲花,基座墨绘香炉双狮。

d型背屏底部龙衔莲,基座为覆莲。仅1例。这尊像出土于博兴,为一佛二菩萨组合。背屏无装饰,仅底部左右各有一倒龙口衔莲茎。基座为覆莲样式,比较特别。

2式主尊佛衣衣纹为田相,东魏3例,北齐4例。这7尊佛像的共同点在于主尊身着田相衣,背屏上端高浮雕飞天托塔,基座正面高浮雕双狮香炉。

Ⅲ.单尊佛坐像。

1式主尊为跏趺坐。a型背屏与基座无装饰,均为东魏造像。主尊结禅定印,双足跏趺坐于亚字形台座之上,腿部衣着贴体。

b型背屏无装饰,基座高浮雕双狮,东魏北齐各1例。主尊样式与1a同,基座正面高浮雕双狮,背屏无装饰。

2式主尊为垂足坐,均为北齐造像。主尊衣着样式相较于1式而言无明显变化,不同之处在于主尊为垂足坐,双足踏莲台。

Ⅳ.组合佛坐像。

1式主尊为跏趺坐。a型为背屏无装饰,东魏6例,北齐4例。这些造像均为释迦多宝并坐像,二佛发髻为磨光肉髻,外着U形袈裟,内着僧祇支,胸前衣带打结,一手施无畏印,一手施与愿印,腿部衣着贴体,结跏趺坐坐于亚字形基座之上,背屏与基座无装饰。

b型背屏高浮雕飞天,东魏2例,北齐5例。这些造像虽然组合形式有双尊、三尊、四尊,但在主尊样式与背屏装饰方面存在共同点,具体表现为主尊发髻均为磨光肉髻,着U形袈裟,无僧祇支、无衣结,呈结跏趺坐坐于台座之上,腿部衣着贴体、垂裳,左手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背屏高浮雕多对飞天,或托塔,或托佛坐。大部分基座高浮雕香炉双狮。

c型背屏无飞天,东魏1例,北齐2例。主尊衣着样式与b型基本一致。基座正面高浮雕莲花香炉、跪拜沙门以及双狮。

d型背屏浅浮雕双龙缠树,仅见于北齐1例,为双尊佛像。二佛呈结跏趺坐坐于亚字形台座之上,背屏浅浮雕双龙缠树,基座高浮雕力士托举莲花香炉、二供养人和双狮。

e型背屏浮雕双龙缠树,树干为镂雕制成,均为北齐造像。这些造像主尊背屏均用镂空技法雕成。如此一来,双龙缠树与主尊之间留有空间,使双龙缠树更有立体感。此外,这些造像基座上除高浮雕之前常见的香炉双狮弟子供养人之外,还出现了神王护法。

f型背屏为双树镂空背屏,均为北齐造像。这些造像的组合方式虽为三尊、六尊,且背屏装饰也不相同,但其背屏制作的方法一致,均为镂空双树背屏。

2式主尊为半跏趺坐,仅见北齐1例。该像组合为二佛二菩萨。两位主尊均为半跏趺坐,且二者垂地的单足均各有一童子托举。背屏为双树镂空背屏,有双龙缠树、飞天托塔、莲生童子等装饰,基座有力士托香炉、双狮和神王护法。

3式主尊为交脚坐,仅见北齐1例。该像组合方式及衣着样式与2式相似,只是背屏为双树镂空、高浮雕飞天托塔、浅浮雕莲花同心圆等纹样。基座也由镂空方法制成,镂雕莲花香炉、双狮、神王护法等。此外,该像通体彩绘贴金。

4式主尊为垂足坐。仅见北齐1例。该像除坐姿为垂足外,其余均与3式相同。

(二)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

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共159尊,按照组合类型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单尊菩萨立像、组合菩萨立像、单尊菩萨坐像、组合菩萨坐像。各类样式汇总归类可见表2。

Ⅰ.单尊菩萨立像。

1式基座与背屏有装饰,分为三种情况:其一,背屏浅浮雕,基座墨绘;其二,背屏墨绘,基座浅浮雕;其三,背屏与基座浅浮雕。a型主尊披帛腹前交叉穿璧,有宝缯。仅见东魏1例。主尊头戴花鬘冠,中分发,宝缯垂肩,佩戴半圆形项饰,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着羊肠半裙,一手持桃形法器,一手握莲蕾,跣足立于覆莲之上。背屏浅浮雕莲花、同心圆、千佛、火焰等纹样。基座正面墨绘莲花香炉与二僧。

b型主尊披帛于膝前呈X形交叉,无宝缯,均为东魏造像,除基座墨绘不清外,其余均与1a相同。

c型背屏墨绘,基座浅浮雕,主尊佩戴串珠式璎珞且交叉穿璧,东魏北齐各1例。这两尊像特点在于主尊佩戴串珠式璎珞,且璎珞于腹前交叉穿璧。背屏似墨绘纹样,基座浅浮雕双狮与力士托举香炉。

d型背屏墨绘,基座浅浮雕,主尊披帛交叉穿璧,东魏北齐各两例。除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外,其余均与1c式相同。

e型背屏与基座浅浮雕,仅见东魏1例。主尊腰间裙带交叉打结,不刻裙褶。背屏浅浮雕莲花、同心圆、火焰等纹样。基座浮雕莲花净瓶与双狮。

2式背屏与基座无装饰。a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无宝缯,均为东魏造像。主尊头戴花鬘冠,中分发,无宝缯,无项饰,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着百褶半裙,一手持桃形法器,一手握莲蕾,跣足立于覆莲之上。背屏与基座无装饰。

b型主尊披帛腹前交叉穿璧,宝缯垂肩,东魏18例,北齐5例。除主尊有宝缯垂肩、佩戴项饰外,其余均与2a相同。

c型主尊披帛于膝前呈X形交叉,无宝缯,东魏北齐各1例。两尊像主尊头戴方形冠,中分发,无宝缯,佩戴半圆形项饰,着百褶裙,裙角呈八字下垂,披帛于膝前呈X形交叉,一手提桃形法器,一手握莲蕾,跣足立于覆莲之上。基座与背屏无装饰。

d型主尊佩戴串珠式璎珞且交叉穿璧,宝缯垂肩,东魏北齐各1例。这两例主尊披帛随着两肩自然下垂至足边,串珠式璎珞于腹前交叉穿璧,其余均与2a相同。

e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宝缯垂肩,东魏4例,北齐18例。这些造像主尊除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外,其余均与2a相同。

3式背屏与基座以绘制方式装饰,分为彩绘与墨绘两种。a型背屏与基座墨绘装饰,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宝缯垂肩,均为东魏造像。这些造像除背屏与基座墨绘纹饰外,其余均与2b相同。

b型背屏与基座彩绘装饰,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宝缯垂肩,均为北齐造像。这两尊像主尊披帛呈X形于腹前交叉打结。背屏彩绘忍冬与同心圆。基座残存彩绘香炉。

c型背屏与基座似墨绘装饰,主尊无披帛、无璎珞,仅见北齐1例。该尊像主尊无披帛、无璎珞。背屏与基座似绘有纹样,但已无法辨认。

4式基座为四足方座,背屏浅浮雕装饰,仅见东魏1例。该像虽名药师像,但衣着实为菩萨装。

5式基座为长方形,背屏浅浮雕,主尊着通肩袈裟。仅见东魏1例。该像虽名菩萨像,但衣着实为佛装。

Ⅱ.组合菩萨立像。

1式背屏与基座浮雕装饰。a型主尊佩戴串珠式璎珞且交叉穿璧,东魏2例,北齐1例。这些造像的共同点在于组合形式为三尊像,主尊头带冠饰,佩戴项饰,串珠式璎珞于腹前交叉穿璧。背屏浅浮雕莲花、同心圆、忍冬、火焰、飞天等纹样。基座浮雕莲花香炉、双狮、沙门等。

b型主尊披帛交叉穿璧,东魏1例,北齐2例。这些造像除主尊披帛交叉穿璧外,其余与1a大体相同。

c型主尊披帛交叉打结。仅见北齐1例。主尊除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外,其余均与1a相同。背屏浮雕飞天托塔。基座浮雕力士托举香炉、双狮、神王护法。

d型主尊衣着无衣纹,无披帛璎珞,均为北齐造像。这些造像主尊衣着薄衣贴体,无衣纹。背屏高浮雕成对飞天。基座浮雕双狮与香炉。

2式背屏彩绘装饰,基座浮雕装饰。a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东魏1例,北齐10例。这些造像组合可分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与双尊像两种。除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外,其余均与1a相同。

b型主尊佩戴串珠式璎珞交叉穿璧,均为北齐造像。这尊造像除主尊腹前有串珠式璎珞交叉穿璧外,其余均与1a相同。

3式背屏与基座绘有纹样。a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东魏1例,北齐4例。背屏绘制同心圆等纹样,基座绘制双狮等纹样,其中北齐天保元年(550)观世音菩萨像二胁侍弟子为彩绘制成。

b型主尊衣着无衣纹,无披帛、无璎珞,均为北齐造像。这些造像主尊衣着薄衣贴体,无衣纹。背屏纹样、二胁侍、基座纹样均为彩绘。

4式背屏与基座无装饰。a型主尊披帛交叉打结,均为北齐造像。这些造像组合可分为双尊像与三尊像。双尊像中二菩萨未见刻画衣裙,背屏与基座无装饰。三尊像除背屏与基座无装饰外,其余均与3a相同。

b型主尊披帛交叉穿璧,均为北齐造像,且这些造像均为双尊像,二菩萨除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外,其余均与4a相同。

c型主尊衣着无衣纹,无璎珞、无披帛,均为北齐造像。这些双尊像中的二菩萨宝缯垂肩,着半裙,可见腰带,薄衣贴体,无衣纹。

5式主要特征为背屏用镂空技法制成。a型主尊无衣纹,胁侍出现螺髻菩萨,均为北齐造像。主尊衣着薄衣贴体,不刻衣纹。胁侍出现螺髻菩萨。背屏为镂空双树样式。基座或浮雕或绘制双狮与莲花香炉。

b型主尊披帛交叉打结,均为北齐造像。这些造像组合为一菩萨二弟子。主尊披帛于腰间交叉打结,背屏为双树镂空样式,基座绘制纹样。

Ⅲ.单尊菩萨坐像。

1式主尊垂足坐。a型背屏与基座浮雕装饰,主尊披帛交叉穿璧,仅见东魏1例。主尊垂足而坐,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背屏浅浮雕火焰等纹样。基座浮雕力士托举香炉、双狮。

2式主尊半跏趺坐。a型背屏浮雕装饰基座,且加以墨绘,均为北齐造像。这两尊像主尊头戴宝冠,着半裙,半跏趺坐,一手托腮,作思维状,一足踏莲台。背屏浮雕双树纹样。基座墨绘双狮香炉。

b型背屏与基座无装饰。主尊披帛交叉打结。仅见北齐1例。

Ⅳ.组合菩萨坐像。

1式主尊跏趺坐。a型背屏与基座浮雕装饰。仅见东魏1例。主尊头戴宝冠,佩戴项饰,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腿部衣着贴体,垂裳坐于亚字台座上。背屏浮雕飞天等纹样。基座浮雕莲花香炉、供养人、双狮等。

2式主尊半跏趺坐。a型背屏与基座浮雕装饰,东魏1例,北齐2例。这些造像主尊呈半跏趺坐,一手托腮作思维状,一足踏莲台。背屏浮雕莲花、飞天、化生童子等纹样。基座浮雕双狮与莲花香炉。

b型背屏镂空制成,出现双龙缠树样式,东魏1例,北齐12例。这些造像组合均为双尊像,背屏由镂空技法制成,出现双龙缠树样式,基座出现神王护法,其余均与2a相同。

3式主尊交脚坐。a型背屏与基座浮雕装饰,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结,仅见东魏1例。

b型背屏镂空制成,出现双龙缠树样式。仅见1例,即北齐天保九年(558)高祖安夫妻造菩萨像。该像主尊样式与3a相同,但背屏为留空方法制成,且出现双龙缠树样式。

从上文分型、分式的结果可看出,背屏式佛教造像从东魏至北齐发展的过程中,在主尊衣着样式、背屏装饰纹样、背屏雕刻手法等方面存在阶段性变化。据此可将这些造像分为六期。

一期为东魏天平三年(536)至东魏元象二年(539)。这一时期的造像样式虽有单尊像与组合像,但从数量上来看,单尊佛立像、坐像与单尊菩萨立像是主流的造像。从主尊衣着样式来看,以佛为主尊的造像发髻多为磨光肉髻,外着U形大衣,内着僧祇支,衣角呈八字下垂,一手与愿印,一手施无畏印。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一般头戴花鬘冠,宝缯垂肩,披帛于腹前交叉,一手施与愿印,一手施无畏印。从背屏装饰纹样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浅刻莲花、同心圆、火焰等纹样,另一种无装饰。从背屏雕刻手法来看,以阴线刻居多。

二期为东魏元象二年(539)至东魏武定元年(543)。这一时期的造像组合样式以组合像为主,多见双尊坐像与三尊立像。主尊衣着样式与背屏装饰纹样和一期基本一致。背屏雕刻手法开始以绘画为主,尤以墨绘较为常见。

三期为东魏武定元年(543)至东魏武定五年(547)。虽然这一时期佛像造型整体稳定,但菩萨像姿态与装饰有明显变化。姿态上出现了半跏趺坐组合菩萨像,且多作思维状。装饰上出现了三点变化:第一,菩萨仅戴头冠,无宝缯。第二,串珠式璎珞出现。第三,披帛出现腹前交叉打结样式。背屏的装饰纹样与雕刻手法与二期保持一致。

四期为东魏武定五年(547)至北齐天保三年(552)。这一时期无论是佛像还是菩萨像,最大的变化在于雕刻手法与装饰手法。首先,雕刻手法出现高浮雕与透雕。高浮雕手法主要运用于背屏上端与下端装饰。背屏上端常见高浮雕飞天托塔,下端常见高浮雕龙衔莲。透雕手法主要运用于背屏上端与下端雕刻。背屏上端常见透雕双树,学界称其为龙树背屏,下端常见与主尊间隔的树干。其次,装饰手法出现彩绘贴金。彩绘以红、黑二彩为主,贴金主要贴于佛的面部与裸露身体处和菩萨头冠、项饰、璎珞等处。最后,佛陀衣着田相衣。

五期为北齐天保三年(552)至北齐天保六年(555)。这一时期佛像姿态发生变化,出现交脚坐与垂足坐。东魏北齐背屏式佛像出现交脚坐较早为北齐天保元年(550),到北齐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六年(555)方流行。垂足坐则稍晚,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方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东魏北齐背屏式菩萨像出现垂足坐与交脚坐的时间分别为东魏元象元年(538)与北齐天保二年(551)。菩萨像垂足坐仅1例,大部分菩萨像坐姿为交脚坐或半跏趺坐。

六期为北齐天保六年(555)至北齐武平七年(576)。这一时期菩萨像与佛像出现不刻衣纹的现象,同时胁侍出现螺髻菩萨。不刻衣纹指的是佛像与菩萨像衣着贴体未见衣纹,而螺髻菩萨指的是发髻为螺髻的胁侍菩萨。此菩萨一说为螺髻菩萨,一说为小乘菩萨。无论哪一种,均一改胁侍菩萨中此前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组合样式,成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式组合。

前文所述六期造像的变化大体可归纳为三点。第一,佛像衣着样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两点:其一,佛衣衣纹由U字形变为田相再回归U字形;其二,从胸前衣带打结变为胸前无衣结再回归打结。第二,佛与菩萨组合样式的变化,即螺髻菩萨的出现。第三,造像制作工艺的变化,具体表现有两点:其一,就雕刻技巧而言,從阴线浅刻到高浮雕再到透雕;其二,就绘制技巧而言,从墨绘到彩绘再到彩绘贴金。这些变化出现在东魏北齐短短40余年的政权统治之中,是在东魏继承北魏遗风、北齐开创新风的背景下产生的。

注释

[1]李静杰,田军《定州白石佛像》一书录入定州系东魏北齐造像较全,也是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但因其所录部分造像仅有底座或无图像,无法作为风格样式与分期判断的标准,因此不纳入本文统计之内。

[2]表中资料来源于邺城佛教考古博物馆、定州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博兴博物馆、临朐博物馆、《定州白石造像》、《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

[3]同注[2]。

猜你喜欢

分期
四段分期与四种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多排螺旋CT对宫颈癌影像诊断的价值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经阴道超声血管定量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超声内镜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
青少年卵巢胚胎性癌1例临床和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