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实性到历史性:谈尹瘦石的《瞿张二公殉国史画》

2022-03-03吴茜

中国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革命性历史性

吴茜

[摘要] 尹瘦石的绘画创作虽然植根于全体革命艺术家所共享的语言和思想潮流中,但其内在的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依然使得他的绘画在这种集体性的画风中脱颖而出。他的艺术人生与国家重大革命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本文依托宜兴市美术馆藏尹瘦石《瞿张二公殉国史画》这一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考察该画的历史渊源,并借此简略勾勒尹瘦石的艺术思想和脉络,展现包括尹瘦石在内的抗战时期美术家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 尹瘦石 《瞿张二公殉国史画》 历史人物画 历史性 革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写实主义的语言风格、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见证着中国20世纪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仇家恨两相侵”,彼时的大众再也无心欣赏以往阳春白雪般的艺术创作。许多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改变了创作心态和创作面貌,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走向了现实生活和革命战场。他们将艺术主张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笔代枪,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不朽作品。尹瘦石便是这批艺术家中的典型代表。

1940年3月,欧阳予倩在政府支持下组建起广西省立艺术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从武汉转移到桂林从事抗战美术宣传相关工作。怀着巨大的抗战热情,尹瘦石当时也从武汉转移到桂林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技术员,真正踏上了艺术革命之路。尹瘦石真诚领会普通民众的需求并从中汲取力量,塑造起坚实朴素、扎实厚重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他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着我国革命事业而展开。

(一)从寄情山水到聚焦现实

尹瘦石早期的绘画很多都因战乱而遗失。我们从《尹瘦石先生小传》一文中可以了解到,尹瘦石年幼时曾在家乡宜兴的陶校学习陶刻、雕塑、绘画等。他在这一时期开展创作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养家糊口。在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尹瘦石因战事变化又辗转去了湖南,后经常往返于洞庭湖沿岸,饱览湘西山峦,创作了很多面貌秀丽的山水作品。

1940年,尹瘦石初到桂林,彼时其经过写生的锤炼,画风已日渐成熟。我们通过他1940年在桂林创作的作品《老树》[1]不难看出,他早期绘画中蕴藏的情绪是含蓄而隐忍的。《老树》描绘了战争摧残下凋零的树木、泥泞破损的土地,画面氛围悲凉、萧索,隐喻着战乱中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尹瘦石在桂林期间并不只是寄情山水,他的绘画已经无奈地转向了现实性表达。研究桂林抗战美术的专家、学者指出,这一时期有数量庞大的艺术家以文艺方式支持抗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桂林抗战美术运动,为抗战工作贡献了巨大力量,[2]推动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彼时,除了绘画,还有木刻、戏曲、雕塑、窗花等一系列的艺术创作门类,极大地丰富了革命宣传的形式。

1942年1月26日,尹瘦石在桂林乐群社交谊厅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50余幅,在文化艺术界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尹瘦石在本次个展上展出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山水画,另外一部分是抗战题材绘画。彼时,刚刚到桂林的尹瘦石完成了绘画思想的转化。在形塑绘画创作观的重要时期,他与桂林相依相伴,迅速成长起来,带着自己这种含蓄的画风从现实生活走向了抗战一线。深入一线的他描绘了很多抗战题材绘画作品。这批作品为他于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连环画作品《抗战小学》[3]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从写实性绘画到革命历史题材人物绘画,尹瘦石的创作离不开戏剧文学的影响。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继而转向探索新的历史题材,尹瘦石绘画中为革命呐喊的历史性得以凸显出来。1944年,田汉与欧阳倩予在桂林开展了第二次戏剧改革运动,西南各省以及邻近省份的剧团纷纷响应,将近一千多人齐聚桂林,“西南剧展”正式诞生。当时,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这样评论道:“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过,还是仅见的。中国处在极度艰辛的环境下,而戏剧工作者还能以百折不挠的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功劳极大。”[4]可见,“西南剧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戏剧文学对尹瘦石绘画创作的影响很大,他的另一幅历史人物画《屈原》便是受郭沫若剧本《屈原》影响而创作的。尹瘦石在桂林结交了很多好友,其中就包括戏曲作家郭沫若、熊佛西和田汉。田汉说过,“应当于沉痛的历史教训之中,仍旧显示光明的展望”。宣传抗战期间,田汉创作的戏曲剧本一共有13部,《双忠记》便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这些作品里融入了田汉的抗战思想,同时也影响着尹瘦石,促使他创作了《瞿张二公殉国史画》。尹瘦石这一时期很多绘画作品的主角都是历史人物,这是因为一方面他想找出历史中的民族战斗事迹来鼓舞民心,另一方面他想破除旧戏剧传达的错误史观,以绘画的形式革新旧剧本,帮助民众免受错误史观的荼毒。

1945年抗戰胜利后,尹瘦石和好友柳亚子在重庆共同办展,展出尹瘦石的历史画和柳亚子所书写的爱国诗篇。毛泽东亲自题写的展览标题“柳诗尹画联展”发表于当时的《新华日报》。这次联展中的诗画作品反映出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重庆谈判紧张气氛笼罩下的重庆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这也是《瞿张二公殉国史画》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徐悲鸿在《尹瘦石之笔》一文中高度评价《瞿张二公殉国史画》:“其为史画,犹精考据,凡当时之典章文物与衣冠服饰佩戴之微,无不广式搜讨,并与历史专家讨论其事,期无几微之失。其从事之恳勤,可谓至矣。”[5]丰子恺在《看了尹瘦石的画》写道:“他的画不用涂抹摩擦的功夫,而天真自然,笔笔清楚,不可增一笔,不可减一笔,不可修,不可改。就同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一样,所以他的画特别牵惹我的注意。”彼时,凭借此画在画坛崭露头角、饱受赞誉的尹瘦石年仅26岁。

1942年,国民政府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等爱国人士为纪念明末抗清以身殉节的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发起、组织别山会(笔者按:别山为张同敞之字)。这为尹瘦石创作《瞿张二公殉国史画》提供了历史契机。该作品描绘的是明朝大臣瞿式耜在桂林任职时,面对清兵侵犯,率领全城军民奋力守城、英勇奋战。当桂林城陷入危难之时,总督张同敞不避艰险、毅然相助,同瞿氏赋诗唱和、共同奋战。尹瘦石这套历史人物组画一共有14张作品,同时配有15幅书法作品。从这套作品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尹瘦石艺术特征的转换。这种转换在绘画语言和绘画的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有着重体现。

(一)绘画语言和形式的转变

与传统的历史人物画不同,尹瘦石把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注入旧的形式里面,使之发生质变,形成新的艺术面貌。在人物形象上,人物服饰遵循旧的历史事实,呈现为明代服饰的特征。尹瘦石在描绘人物形象时,不再以纯线条勾勒,而是融入了很多西方素描技巧,如用赭石色进行浅色衣纹暗部的处理。在脸部肌肉的塑造上,他着意强调了颧骨、下颌角以及脖子处的人体结构线条。这种表现方式是对旧的历史人物画的一个突破。我们在此还要提及徐悲鸿对尹瘦石的影响。尹瘦石于桂林工作期间,作为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主任的徐悲鸿正是尹瘦石的领导。我们在后续的考察中也证实了尹瘦石在桂林期间,徐悲鸿曾画马赠其以勉励这位“小同乡”。新中国成立之初,尹瘦石去内蒙古工作后,两人亦有书信来往。徐悲鸿一直鼓励尹瘦石为中国美术事业而奋斗。种种细节从侧面证实了徐悲鸿对其绘画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绘画的用色方面,尹瘦石也进行了较大改变。我们可以对比他在桂林时期创作的人物画《漓江祝嘏图》《柳亚子画像》。他早期的人物绘画都是以墨色为主,几乎没有色彩表现。人物简单地以淡墨勾勒,略带干笔皴擦,这种表现手法通常显得人物形象较为素净。然而,《瞿张二公殉国史画》的颜色却十分艳丽,画面十分吸引眼球。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可以看出,这种色彩变化十分贴合当时的现实需求。其一,这组绘画的目的是用于宣传革命,因而主题必须鲜明,视觉效果必须夺目。其二,绘画的受众是广大群众,鲜明活泼的民俗化色彩更能吸引普通群众。以往的绘画通常流传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因而追求的是高雅的格调。面对抗战期间文化普及程度没有那么高的普通大众,鲜明艳丽的色彩更易被他们所接受。

关于绘画的形式设计,《瞿张二公殉国史画》已经带有舞台美术设计的影子。这套组画配有文字描述,一幕幕如同戏剧,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的文字描述就如同戏曲里面铿锵有力的旁白念词,在丰富了绘画内容的同时生动渲染了绘画氛围。这套组画的最后又以两棵松树来隐喻瞿、张二公的高风亮节,延伸了思想空间,引发观众深思。大量戏剧舞台设计元素的加入,给这套组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二)绘画精神内涵的转变

经过了前期的锤炼,尹瘦石的绘画创作在此时已经渐趋成熟,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他在创作时遵循自己的内心需求,按照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着意强调绘画中的冲突美。尹瘦石在《瞿张二公殉国史画》中刻画了很多冲突性极强的画面,强调了敌军压迫下,两位主人公苦苦挣扎并奋勇与之对抗的冲突美。这种环境压迫下的冲突性展现,使得人物性格更为饱满,观众的情绪能够随着画面的冲突而跌宕起伏。可以说,尹瘦石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不再追求阳春白雪般的唯美主义,也不再停留于对抗战一线的写实性表现,而是从历史中找到了更为崇高的艺术理想,以更高的视野为革命发出了嘹亮的呐喊。

以尹瘦石《瞿张二公殉国史画》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美术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对《瞿张二公殉国史画》的考察,不是要将这类美术作品作为社会史或政治史的“注脚”,或是将其看作宏大历史的一个附属品,而是要将其视作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尹瘦石试图通过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使观众的目光“重新回到美术作品以及作品后面的‘人’”。就《瞿张二公殉国史画》而言,该作叙事宏大,借由历史人物的坚贞气节,弘扬不屈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尹瘦石为代表的美术创作者受历史启迪,更加明确了美术家的责任与使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了美术运动的大众化和民族化。

张安治在《画家的正义感及其责任》一文明确指出:“每一个国民都应该负起救国的责任,画家亦不能例外,但仍有许多仅以描写一点风景为能事,亦有装聋作哑,悠闲度日,尽管烽火连天,流亡载道,他们好像与国事无关,仍旧流连于往日的梦境。这一种缺少责任心、怠情而自私的人物,自然难免为人所指摘。”[6]抗战救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画家不应该独善其身。尹瘦石便对自己身为中国画家的责任与使命有着清晰的认知,故而坚持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表现手法,为抗战而思、为抗战而画。以《瞿张二公殉国史画》为代表的一批画作对当时的普通老百姓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提高了老百姓的思想觉悟。

笔者在研究尹瘦石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的论文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反思,这样一个艺术家淹埋在历史尘埃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学者认为尹瘦石在绘画技法上的突破点很少,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抗战时期文化大众化、民族化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的文化普及程度并不高,能读书习字者寥寥。这就需要彼时的美术创作者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大家都知晓的历史题材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同时,创作时也应顺应大众需求,创作出普通民众能够看得懂,且能够体现民族风格、民族生活的美术作品。简而言之,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是能真正教育大众、感动大众的朴素的作品。尹瘦石正是一位以此为准则,深入人民、深入群众,为革命事业需要而努力创作的艺术家。

综上所述,尹瘦石的历史人物题材组画《瞿张二公殉国史画》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们细细体味尹瘦石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后,会发现其具备政治性、革命性和开拓性的特质。他的作品在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后以质朴的语言呈现出来,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面貌。尹瘦石的艺术思想与创作紧密贴合时代需求并扎根于生活。他的那些带有深刻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的作品,有利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艺术的独特文化价值。

注释

[1]尹瘦石.尹瘦石艺术馆藏品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2]李建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盛况与贡献[J].中国美术,2020,(04):28-35.

[3]1956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邢琏、尹瘦石绘制的连环画《抗战小学》。

[4]參见漓江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西南剧展》(上册)。

[5]参见徐悲鸿1945年于《新华日报》发表的《看了尹瘦石的画》一文。

[6]张安治.画家的正义感及其责任[J].音乐与美术,1940,(01):6.

猜你喜欢

革命性历史性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辩证法的“革命性”与“保守性”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以“历史性”视角解读译作中的翻译活动
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配型不合也无妨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