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建筑与建设理念

2022-03-03邵菁菁

中国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筑功能公共空间绿色建筑

邵菁菁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加大美术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社会各界对美术馆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纷纷投入美术馆的建设中来。因此,在符合客观规律、实际情况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对未来美术馆的建设进行展望和预判是很有必要的。美术馆的建设过程需要多个交叉领域的高度整合,其中更是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思考和解决。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 美术馆 公共空间 建筑功能 绿色建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的一项标志。进入21世纪,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美术馆也因此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级政府纷纷加大美术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湖北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浙江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公立美術馆相继落成,高校美术馆也以良好的发展态势跻身国内一流美术馆的行列,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美术馆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社会各界对美术馆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企业和个人均积极投入到美术馆的建设中来,成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营美术馆,如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等。

身处美术馆蓬勃发展的美好时代,我们不仅要积极投身建设,而且要对美术馆迅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在符合客观规律、实际情况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对美术馆建设进行展望和预判。美术馆的建设依托于建筑设计、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史专业的高度整合。对美术馆的管理者和设计者而言,在未来的美术馆建筑设计中有一些突出问题有待于深入思考和解决,例如美术馆建筑的本地适应性和经济性、美术馆的建筑造型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关系、美术馆理念和功能的转变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等。

所谓“本地适应性”,体现为美术馆建筑所置身的“此时”“此地”,具体指的是那些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区域形象的美术馆建筑对所在城市的意义。“此时”指的是建筑的时代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会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表征。美术馆建筑也是如此,其建筑风格的时代性一直处于变化和创新之中,并且存在着当下共时性的文化逻辑与历时性的文化传统的共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美术馆建筑本身象征着一种文化建设的姿态,能够产生永恒而久远的影响。“此地”指的是建筑的地域性和场所性。地域是建筑物赖以生存的根基。设计和打造美术馆建筑,不仅需要立足于所在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而且要尊重所在城市的环境氛围、规划逻辑和结构尺度,利用各种具备人文关怀的方式,使美术馆建筑文化在城市空间中得以发展,对所在城市和区域的建设和规划起到适时的促进作用。

美术馆建筑具备“本地适应性”,这意味着打造美术馆建筑时既不能一味追求仿古的传统形式,也不能简单地模仿具体的物象造型,更不能机械地套用中外已建成美术馆的建筑造型与设计风格。身处“此时”“此地”的美术馆建筑无疑应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包容性。这就需要美术馆的设计者对美术馆的性质、任务、功能要求和美术馆所处的地理区位、周围环境、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打造出既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美术馆建筑。

从20世纪后半叶起,美术馆建筑的艺术性除了体现在外立面造型,还体现在建筑空间本身。通常来说,建筑的艺术性比展示的艺术性更能吸引眼球,甚至建筑本身就是对美术馆重要性的宣告。美术馆建筑所享有的“文化权利”比之前更多,日益成为一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1]以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例,它凭借奇美的造型、复杂的结构和高科技材料而闻名于世,每年有无数“朝圣者”被建筑本身的艺术美吸引而来,馆内的展品反而被建筑环境夺去了光辉,显得黯然失色。然而,“建筑压倒艺术品”情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建筑和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艺术家在这一情况下更不能“失语”。对艺术家来说,虽然他们无权拆毁一座美术馆,但可以通过行动和作品介入美术馆的建筑空间——艺术不只是占据空间,也构成了空间本身。[2]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的出现——“里外两层皮”,即美术馆的建筑造型虽然颇具创意,但其内部功能空间设计却平淡无奇,甚至有很严重的功能问题。当今的美术馆建筑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建筑造型的与众不同、宏伟壮观而忽略美术馆内部空间的功能使用,造成实用性差、维护成本高等不良后果。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应当是理性的、讲求逻辑的,处理好外部造型和内部功能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建筑的外部造型不仅与其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经济存在关联,更要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体系建立深刻的逻辑联系。就美术馆建筑而言,内部空间不可被动适应外部造型。也就是说,不能将一成不变的“方盒子”填入不同的建筑外壳当中。

美术馆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在建筑空间内展示大量不同类型艺术品的可能性,提供真正具有多样性的展示空间。这里的“大量”指的是展览的个体规模和同时举办展览的数目,以及特定时刻火爆的人流量。虽然不是所有美术馆都会举办巨型展览[3],但我国各美术馆所承接的展览数量还是较为庞大的,比如中国美术馆全年举办近百个展览,某些省级和市级美术馆全年也会举办几十个展览。而且,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飞速发展、公众审美需求的与日俱增,美术馆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在展览开幕式等特定时刻,美术馆的人流量持续激增。如何处理庞大且快速变化的人流量和适宜在私人氛围下展开的美术品鉴赏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美术馆管理者和美术馆建筑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对美术馆建筑设计者而言,在应对这一问题时不能只是简单增加建筑面积和建筑体量,而是应从设计层面切入展开深入思考并进行规划。

“不同”指的是美术馆展览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展览方式的差异性。中国的美术馆不仅需要考量以何种特有的展览方式呈现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作品,例如怎样展示传统样式的中国书画,而且要与时俱进,融入国际视野,找准大量多媒体艺术品、大型装置艺术品,甚至表演性艺术的展示路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设计者不仅懂得建筑学中的构造方法,而且要能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找到最适宜的展览方式和展览空间,进而通过不同大小尺度的空间组合方式,进行包容性展示。正如苏珊·麦克里奥德在《重塑博物馆空间》的引言中所概括的:“挑战来自于创造出富有包容性、可达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利于改造,积极响应当代的主题,由此才产生出了新的建筑和空间形态。”[4]

传统的美术馆建筑在空间序列、空间形态和空间布局上基本都是围绕展览、收藏和教育研究这三大主要功能铺陈的,且通常会着意突出美术馆的神圣感和精英气质,力图使人一踏入美术馆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崇高感。不过,这一切俨然已不能适应当今日趋复杂、多元的美术馆建设理念及功能需求。美术馆建筑之所以会成为21世紀重要的文化建筑类型,是因为相对于旧的陈列场所,美术馆的理念已然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新的挑战之下展现出新的生机。

随着人们对美术馆认知的不断深入,美术馆的理念和功能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开发。如今,美术馆已成为一个实现人与人之间启发、激励、互动的场所。它能提升人们在艺术观看中的满足感,引导人们主动参与到艺术情境当中。[5]总体来说,它是开放而令人亲切的。伴随着这些转变,美术馆建筑越来越倾向于打破旧有的建筑样式,空间形态也随之发生新的变革,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和复合化,以便适用于各种可能的情况。面对美术馆的新理念、新功能,美术馆建筑的设计者变得更加“超能”,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通过各种形式为美术馆赋能。[6]

美术馆发展到如今,公共交流、休闲娱乐和文化观光等建筑的公共性[7]、开放性功能日益得到重视。美术馆建筑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不仅体现为通过艺术有组织地在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而且体现出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许多美术馆在馆内设置有书店、咖啡馆、餐厅、艺术品商店等,这些空间越来越多地“独立”吸引着市民公众前往,使美术馆成为城市中公众聚会与交往的场所。贝聿铭曾说:“当今的美术馆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宝库’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公众聚集的场所。”

如今的美术馆已经实现了从早期的“国家叙事”向“日常叙事”的转变。美术馆建筑的空间设计也对此进行了回应。美术馆建筑如何摆脱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质、如何摒弃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性、如何告别大而无当、令人疲倦的大空间模式、如何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这些问题都值得管理者和设计师深入思索。

对美术馆建筑的经济性这一问题的通俗表述就是与美术馆的巨大投入相比,它的使用寿命应该达到多长、使用效率应该达到多高。西方国家的许多美术馆多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40年代末,其建筑形式在如今看来未免显得有些过时。面对这种“过时”的情况,这些美术馆从经济性上考虑,通常会选择在原址基础上进行扩建或改建,而非推倒重建。我们国家的美术馆在规划和筹建过程中也秉持了这一更具经济性的建设理念,以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灵活利用和更新建筑空间,而非动辄就重起炉灶、大拆大建。

与此同时,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影响下,美术馆还要注重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经济性。绿色建筑指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建筑,即整个建筑寿命期内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来为人们营造健康、适用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不过,我国的美术馆在建造绿色建筑时,不能盲目套用国外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评价体系,而应根据自身需求和投资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量,建立起统观全局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概念——通过对建筑的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四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定最适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一方面,在美术馆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整体性的设计策略与手法,注重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匹配以及各技术系统间的协调与整合,使绿色技术融入建筑结构体系之后能够综合性地发挥作用,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建筑材料的选取方面,不仅需要考虑材料的审美性,而且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以及造成的污染,尽量选用美术馆所在地的低能耗绿色建材,使建筑材料在其自身生命周期内发挥最大价值,有效减少项目的投资和维护成本。

对美术馆的设计和规划者而言,除了以上几个涉及美术馆建筑本身的问题,还应站在宏观视角,从城市的整体规划、文脉传统、市民生活出发,更加深入地思考美术馆的定位、规模、选址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美术馆建设所需的切实可行的支撑体系,这其中包含了政府的政策法规、美术馆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思路等。总而言之,美术馆的设计和规划者要紧贴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来对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判,并围绕市民的公共生活模式给出积极回应。

美术馆承载着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灿烂文明。它既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空间,又是传播文化理想、展示艺术作品的艺术空间。美术馆一方面要立足于大众对文化艺术欣赏的需要,整合各种艺术资源,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形成与城市风格和发展脉络相适应的风格模式,另一方面要立足艺术发展前沿,催生文化创新,推动艺术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而美术馆的建设与运营在我国的整个文化链中具有重要价值。美术馆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是否重视文化艺术的重要指标。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将美术馆的建设作为一项既定的发展措施。在新时代,我国各美术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和拓宽美术馆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以崭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美术馆建设,建造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一流美术馆。

注释

[1]唐克扬.美术馆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

[2]同注[1],120页。

[3]“巨型展览”也被称为“热门展览”,即那些通常不去美术馆的人们会排几个小时的队去看的大型展览。

[4]Suzanne Macleod,Reshaping Museum Space[M].Routledge,New Edition,2005:1.

[5]谢小凡.谈谈美术馆的几个问题(下)[J].中国博物馆,2020,(1):100-105.

[6][英]杰克·洛曼,凯瑟琳·古德诺,编.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M].吴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7.

[7]“公共性”最先是德国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哈贝马斯庞大理论体系的基石。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公共意见能够自由形成的空间。

[8]参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猜你喜欢

建筑功能公共空间绿色建筑
新型建筑功能材料专题引言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分类探讨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试述国家实施“绿色建筑”战略对现代物业管理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