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思考

2022-02-14邓裕芬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院校

邓裕芬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25)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融入“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思政课堂教学中,通常是采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并未融入“四史”教育。[1]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下,倡导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2]然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四史”教育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教育经验,高职院校的教育方法以及内容于思政课堂存在不匹配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四史”教育,探究“四史”教育于思政课堂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高职院校“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符合国家的教育需求,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信仰、道德、实践能力以及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具体意义如下:

(一)从“四史”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力量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融入“四史”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力量。民族的发展需要思想的引导。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加需要牢固思想,掌握正确的思想内涵。[3]“四史”教育,涵盖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同时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四史”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自身的思想内涵。在学习和工作中,将更加具有创造性和预见性。[4]另外,在“四史”学习的基础上,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是非的洞察力,对信息进行辨别。因此,在“四史”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将更为科学和现代化,有利于带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四史”教学中增强高职学生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人们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年一代需要具有理想和担当,以此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仰目标和去向,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和富强。[5]通过“四史”教育,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仰。“四史”教育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彰显爱国情怀和节操。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四史”,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深刻认知红色政权带来美好生活的不易,巩固学生的信仰根基。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引导,从而在促进高职学生正向成长的基础上,带动国家的进步。

(三)从“四史”教学中提升高职学生道德

思想道德的建设是国家立足之根本,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符合国家的发展步伐。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坚持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的核心理念。[6]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要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通过修身治国的思想道德,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四史”教育作为我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见证,秉承着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美德,展现出思想教育的核心精髓。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四史”,有利于领悟英雄和楷模的思想内涵,在共产党人的模范带领下,不断汲取道德的力量和修养。学生在具有道德品质的情况下,将会更加自律,对生活和发展具有更高的追求。这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四)从“四史”教学中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和思想境界,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则需要思想的引领。高职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历者和实践者,未来的发展需要由其作为中坚力量。[7]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学,展现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不懈努力,体现出中华民族复兴之不易。高职学生在掌握“四史”课程后,将会深刻认知共产党人带来的艰辛,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把握国际形势,顽强奋斗,带着共产党人的希望和力量,开拓进取,描绘新时期的篇章。

(五)从“四史”教学中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新时期的国际环境较为复杂,西方列强应用虚无主义来消耗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不断侵蚀青年人的思想,使其形成错误的认知历史观,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青年人群的思想。[8]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更加需要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们要端正历史,开创未来。高职院校学生多为00 后,受到信息碎片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历史观的形成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通过思政课学习“四史”,将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对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冲击进行有效的识别,在掌握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将会科学地批判虚无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困境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具有实践价值。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并未摆脱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融合“四史”教育尚且处于摸索阶段,教育体系并不成熟,存在现实困境,主要问题如下。

(一)“四史”教育和高职思政课教材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需要将教育内容与思政课的教材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教材的匹配度。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四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建设中,虽然依托教育部的需求,开设了“四史”教育课程,但是在教材的设计方面,依然缺乏连贯性和适应性。[9]主要问题如下:首先,对“四史”教材的深度挖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材的选择中,虽然思政课教材融入了党史、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学生思想教育等内容,但是在题材的选择、故事的新颖性以及与生活的衔接均存在不足,无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史带来的冲击和感悟,并且学生无法将“四史”教育内容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存在不足。在“四史”教学中,通常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等内容作为切入点,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切入效果。高职院校在切入点选择不足的同时,对于新时期的课外读物选择同样存在缺失,如教育部推荐的《道路何以自信》等书籍,教师均引导学生课外观看,但是并未给学生提供借阅的渠道,致使整体教材和课外读物的设计缺乏适应性。

(二)“四史”教育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史”教育环境下,高职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新时期的思政教学要求并不匹配,根据我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的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虽然思政教师的数量配齐,但是在质量方面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主要问题如下:首先,高职院校对思政教师素质的培训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教育部颁布了研讨课、线上课程以及交流大会等培训形式。然而在部分高校的思政“四史”教育培训中,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每周集中教师展开培训,针对“四史”的理论教育,制定了理论教育课程,缺乏实践交流,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后,无法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由于专业素质匮乏,对“四史”教育内容缺乏理解,因而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无法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进而无法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对“四史”教育载体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对“四史”教育的载体较为单一,目前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针对案例教学,主要是采用多媒体以及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观看,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与新时期的教育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在教育中,教师并未将最新的微课以及视频互动等教育形式与“四史”教育结合起来,不能充分发挥新时期媒体的力量,致使教育载体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模式中,需要应用多种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仅仅可能在特定的节日参与纪念馆等活动,并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思政教育以及“四史”教育需求。对于符合学生兴趣以及积极性的活动,极少纳入课程体系,致使整体“四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首先,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较少采用竞争比赛等活动形式,大学生属于青少年群体,具有竞争和展现自我的思想,而高职教师针对“四史”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较少举办诗歌比赛、诵读大赛等活动形式,致使教育模式单一,效果并不明显。最后,高职院校教师极少针对学生的兴趣点选择教育模式。部分学生喜欢应用微电影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而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但是并不能将其转化成为“四史”教育工具,致使“四史”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时,与“四史”教育的融合创新度存在不足,并不能充分发挥“四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以及教育部的思想,将“四史”教育和高职院校思政课相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思想内涵,培养其核心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完善教材设计,提升“四史”教育和教材的匹配度

“四史”教育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在教材内容的设计方面,符合“四史”和新时期的发展环境。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于“四史”教材融合不足的问题,可以从如下角度出发,完善教材设计。

首先,深度挖掘“四史”的素材,使其与新时期的发展相符合。在“四史”的教育中,强调以党史为重心,挖掘共产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寻找党史发展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伟大民族领导人的故事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的故事。如深度挖掘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的领袖故事、赵一曼的英雄故事、黄大年和王进喜的党员故事、长征精神和抗美援朝的故事。同时,在深度挖掘党史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和现代故事的结合,寻找新时期的载人航天、全民抗击疫情以及脱贫攻坚的故事。在深度挖掘党史时,要注意确保事件的真实性,深度还原和解读历史,避免选择博人眼球的人物秘史等故事。深度挖掘党史后,要提炼出背后带来的哲理以及精神内涵,正确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思想内涵。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中,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观察细节的能力,洞察身边的事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要不惜个人利益。

其次,要深入寻找“四史”和高职思政课教材的切入点。在“四史”教育中,目前并没有完善的“四史”课程体系,但是以往的思政课融入了部分“四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在新时期“四史”与思政课融合时,要做好切入点,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联系起来,将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的核心思想作为理论溯源,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核心方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碎片化的学习,而且可以全面贯彻落实思想教育。同时,在课程教育中,融入党史长征精神以及新时期的抗疫精神,做到古今结合,有理有据,最终可以达到创新“四史”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精神内涵的目标。另外,结合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可以在图书馆引进《道路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读物,结合思政课开展,作为“四史”的辅助读物,深度开展“四史”教育。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四史”教育素养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学,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加强对高职思政教师的选聘。为了进一步加快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普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等文件,要选择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高职院校党政先进干部同样可以担任思政教师。在教师队伍的选拔中,要注意考核,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道德标准,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四史”教学经验,以此来丰富教师队伍。

其次,加强对高职思政教师的培训。在完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结合教育部文件,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培训和研讨交流等培训形式,在周末大讲堂以及互联网等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直播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开展交流会。将“四史”教育作为核心内容,互相交流“四史”教育题材以及经验,寻找鲜活的教材以及红色资源,切实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树立高职思政教师的榜样作用。高职院校在“四史”教学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具有榜样的作用,从生活中引领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引进先进党支部成员作为思政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同事、关爱同学、积极进取、努力学习,通过自身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以身带教的目标。

(三)运用互联网微课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时,仍然存在形式较为单一的特征,主要是采用课堂讲述以及多媒体教案的教育形式,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特征,并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此,要结合互联网微课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策略如下:

首先,积极应用微课形式。高职院校教师在“四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微课的形式,完善教学形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将长征、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全民抗疫以及全面脱贫等内容整理成为主题单元,以时间轴和党史为核心,串联起来不同的视频故事,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素材。另外,在微课设计的基础上,融入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微课的内容。在主题+碎片化衔接的基础上,实现对高职学生“四史”的教育。

其次,建立网络视频课程互动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疫情的环境下,部分地区处于封闭线上课程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应用线上视频互动的形式,与高职学生开展“四史”教育。在视频形式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四史”的内容。在讲述完成党史故事后,可以针对当下的党员故事,与同学在线上讨论。如钟南山故事、袁隆平故事以及黄文秀故事,通过多种当代事件的讨论,高职学生将具有更多的了解,各抒己见。在不断的讨论和总结中,掌握党史的文化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采用多元化活动形式来创新“四史”教学

在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学模式,不能仅采用单一的活动教学形式,而是要采用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在改变单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如下角度出发,丰富教学形式和“四史”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意识的目标。

首先,采用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校“四史”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枯燥特征,在教学环节,并不能充分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完善“四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带领学生深刻体会到“四史”的精神中。在清明节以及五四纪念日等特殊的节日,思政教师可以带领高职学生参观中洞革命遗址、叶挺将军纪念园以及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红色革命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树立强大中国的思想理念,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最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采用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等文化活动形式。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教师可以举办红色诗歌朗诵比赛,让高职学生参与到诗歌朗诵中,从诗歌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如毛泽东同志留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气概,体现出威武不屈的精神,通过诗歌的熏陶,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爱国情怀,同时具备担当和责任。

最后,可以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来感受共产党人的伟大和神圣。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的革命党,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如针对长征事件、改革开放事件以及与尼克松的谈判事件等,均可以让学生自主用手机自拍成为微电影,让学生自主选取角色扮演,在融入角色扮演的环境下,体会共产党人的艰辛和伟大。另外,针对身边出现的防疫故事、脱贫攻坚故事以及积极进取的共产党人故事,同样可以让学生自选主题,拍摄成为故事片,如钟南山的抗疫救援、徐本禹的支教故事以及黄文秀的脱贫攻坚故事。在故事的拍摄中,让高职学生感受到共产党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坚定初心,不忘历史,最终养成忠贞爱国的革命情怀。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理念,符合教育部“四史”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论文主要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策略。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的重要性,体现在提升学生思想、信仰、道德、实践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其次,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困境。包括“四史”教育和教材的匹配度不足、教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四史”教育载体较为单一,以及“四史”教育活动较少等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提出高职院校融入“四史”教育的创新策略,包括完善教材设计、提升教师素养、运用网络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创新“四史”教学等策略。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四史”教育创新提供借鉴。然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各地区在教学中,存在教育环境、学生素养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深度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以此来全面贯彻落实“四史”教育,不断提升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