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要素,提素养,减负增效促发展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2022-02-14何文静
何文静
(深圳市盐田区庚子革命首义中山纪念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1]
统编教材紧紧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语文要素进行编排与设计。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统编教材的设计优势,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建立在学生“所学”的基础上,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精准定位好目标,稳步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将“所用”一脉延续,矫正以往耗时低效的作业问题,优化作业设计的效能。
一、精准解读语文要素,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
因作业目标意识薄弱,不少语文教师布置作业还是“眉毛鼻子一把抓”的现状。即使部分老师已经意识到要在作业层面落实语文要素,但也因为对语文要素的解读存在偏差,导致出现语文要素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事实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课文为载体,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地编排语文要素,其系统性发展性的特点尤其鲜明。笔者认为,教师要精准解读好语文要素,明确要素具体的落实要求及达成标准,就必须融会贯通地把握要素的深刻内涵与内在联系。如此方可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重新唤醒语文作业的应有价值。
(一)树立读写联动意识
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一般分为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两个维度,二者是顺承衔接的关系,体现读写迁移。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表达要素则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认识到二者间层层递进的联系,我们的作业目标也应遵循这种阶梯式推进的原则,定位为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准确生动的词句去感受连续细致观察的妙处,再尝试运用这样的观察方法进行写作。如此一来,便能实现从“读”中输入,再从“写”中输出的读写转化,真正落实两个维度的要素。
(二)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课文之间形成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核心的有机整体,单篇课文在单元里承载的功能是有所侧重的,因而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显得尤其重要。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为例,其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前两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及《夜间飞行的秘密》,聚焦的都是“提问的角度”:前者侧重落实“既可以针对全文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部分内容提问”的角度,后者关注“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课文写法、生活启示”等不同层面的角度。而到了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则进一步深化为“整理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更加关注问题的意义。认识单篇课文中承载的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任务不是机械割裂存在的,那我们的作业目标的设定也不应该封闭式地局限于单篇课文,或是把每一课的语文要素都看作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放眼单元整体,系统地来导航作业设计。
(三)树立学段衔接意识
认真研读教材各册书目的语文要素,我们还会发现,有些语文要素是重复再现的,当它位于不同的学段,其落实的标准也不一样,这要求我们应重视不同学段语文要素的梯度勾连。以最经典的“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为例,二年级首先提出“借助提示复述故事”,三年级是“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五年级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从刚接触时只要求能借助图表提示复述,再到要求有序详细的复述,接着是“简要”复述,再最后提出了“创造性”复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同一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求是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向纵深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定位作业目标时也务必关注学段的差异,明确语文要素的学段衔接任务,有序保证跨学段语文要素的梯度落实。
(四)树立综合运用意识
不同语文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与策略。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紧紧依托于具体语境,运用也指向具体语境。所以,有时候在具体的文本学习中还需要调动多种要素,树立综合运用的意识。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并不是学完这一单元就作罢,而是应该在往后学习的课文里也恰当地巩固运用,与其他要素的训练共存。又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单元,虽然它的语文要素关注的“从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但其实我们也可以调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学的“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要素,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一目标。链接具体情境,在脱离教材以外的语言环境中,或许还需要我们同时落实好几种的语文要素。这要求我们作业目标的定位在立足语文要素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具体语境中要素之间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关系,树立综合运用的意识。
二、巧妙落实语文要素,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业服务的对象主体是学生,教师在精准解读了语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作业目标以后,还应围绕目标科学巧妙地进行作业设计,以实现作业效能的最大化。
(一)关注课后习题,有机融合促高效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不可忽视的作业资源。它隐性地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其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训练,指向该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把该资源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布置,还可以有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练习。
以三年级下册《花钟》为例,课后第二题要求“默读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该题的设计是为了落实这一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目标,是指向该单元系统性的语文要素的题目,完全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先点拨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的方法,然后直接在课堂上进行练笔,达成实时训练的效果。
该课的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体会一下”,还有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主要就是围绕《花钟》一文中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进行赏析与仿写。虽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没有系统关联,但隶属语文要素中“必需的语文能力”,指向该文本独有的语文要素,属于该课补充的语文要素点,应作为本课的次重难点。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直接进行训练。如此一来,既给教学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支架,又能在课堂上直接实现学生从“所学”到“所用”的推进,省时高效地落实语文要素。
(二)关注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促发展
“分层作业”,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明确不同标准的作业要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这样既符合“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动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语文学科的分层作业综合考虑学生个体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基础性作业,除落实基础的字词背诵外,能够初步了解本课语文要素;二是提升性作业,对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三是拓展性作业,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再以《花钟》一课为例,笔者针对语文要素的训练设计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由选题完成:
基础性作业:回顾课堂所学,借助关键语句,分别说说1、2 自然段的大意;
提升性作业:(出示《我爱花城》一文)请运用课堂所学方法,标出春夏秋冬四段的关键词句,并用这些词句来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拓展性作业:查阅龙葵花、紫茉莉、剪秋罗等几种花的开放时间,尝试仿照文中第一段的表达写一段话。
本次作业依次按照“要素的理解”“要素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三个梯度进行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自主选择作业,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作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体验,并收获不同程度的提升,彰显作业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综合实践,多元形式促运用
2022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2]。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也指向言语的建构与运用,关注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要求我们除了关注作业在巩固知识、提高成绩方面的作用,还应该树立大语文观,链接自然、生活与社会,甚至沟通其他学科,侧重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依托语文要素、课文文体、人文主题等元素,综合设计语文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把单个的语文要素整合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结合要素进行综合设计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师可结合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会写观察日记”,设计“豆芽成长记”的观察类综合实践作业。通过链接科学课的“水培豆芽”的知识,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培植并连续观察小绿豆成长为豆芽的全过程,并通过写观察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既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兴趣,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
学习四下的第五单元,可以围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习作要素,结合当地的景点资源设计游览类作业。如组织学生游览深圳莲花山,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导游团队”,组内分工,或是绘制游览路线图,或是画下最美景物,或是收集相关资料,或是准备介绍词等,开展研学之旅。最后通过成果汇报,评选“最佳导游团队”。在这一活动中,以要素为出发点,收获的却还有合作分工、绘画设计、资料收集、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锻炼。
2.关注文体进行综合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文体特征也是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
体现在作业设计中,如小说类文本,因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比较明显,教师可以设计表演类作业,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将课文合理转化为剧本,然后设计服装、背景,音效等,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戏剧表演中获得语文能力之余,也发展了舞台设计与表演的能力。又如说明类文本,基于它的严谨性与客观性,教师可开发相关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探索。如学习完六上的《只有一个地球》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社区内的环保现状,分析环境现状,做好调查与访谈记录,展示调查成果。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设计宣传语、出黑板报、写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做宣传环保。该类型的语文实践作业不仅让学生切身体验科学调研的客观与严谨,还提升了环保意识,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造能力等。
3.依托人文进行综合设计
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统编教材“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编排形式,在作业设计方面给予我们就如何实现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渗透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尤其是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上,如三年级下册《我国的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下册《难忘的小学生活》等,围绕鲜明的人文主题系列有序地开展促进言语实践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更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此辐射启发下,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人文主题的项目式语文实践作业,如以文学大家为主题,设计李白、杜甫、冰心、鲁迅等名家的项目式作业,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如身世背景、生平经历、文学作品、精神信仰等,通过查阅资料、诵读鉴赏、辩论研讨等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又或以跨学科统整为主题,设计“环境保护”“海的世界”“探索星空”等项目式作业,调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进行探究……在项目式作业活动中,发展学生言语的智慧、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抓好作业设计这一重要切口,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必经路径。就让我们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语文要素的训练为抓手,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不断探索设计出更加行之有效的语文作业,做科学减负的推动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