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

2022-01-04张艳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病耻艾滋病

张艳平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河南 商丘 476000)

艾滋病是一种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的传染病。艾滋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并发症多,目前针对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仅能缓解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程,而无法治愈。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常常引起患者的病耻感[1]。病耻感主要是指患者感觉自身社会价值丧失,感受到疏远、歧视,继而产生羞愧、耻辱、自责等情感。病耻感易使患者产生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病耻感水平的升高可导致患者就医行为的下降,出现不愿主动咨询、治疗依从性变差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艾滋病患者的疾病控制,影响自身安危,还会导致疾控中心失去对艾滋病患者真实信息的了解,进而使其对艾滋病毒传播的受控减弱,加重社会负担。因此,分析研究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疾控措施的实施。鉴于此,本研究就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2];能充分理解问卷内容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者;既往有精神系统疾病史或家族史者;合并艾滋病严重并发症者。

所有患者中男72例,女8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0.15±2.54岁;感染HIV时间3m~8年,平均(2.76±0.45)年;婚姻状况:良好44例,较差36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以下21例,专科或以上59例;经济收入:月收入≥3500元35例,月收入<3500元45例。

1.2 方法

1.2.1 记录分析患者个人信息

患者个人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婚姻状况(良好:已婚或同居;较差:离异或单身)、职业(工人、农民或其他职业)、户籍(城市或农村)、文化程度(高中或以下、专科或以上)、经济收入(≥或<3500元·月-1)、感染 HIV时间、感染途径(性传播、非性传播)及是否存在艾滋病并发症。

1.2.2 量表问卷调查

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填写时间15 min,完成后当场回收,共发放80份问卷调查表,均成功回收,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

采用自制艾滋病防治知识量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87,重测效度为0.82)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量表总分0~100分,包括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获取知识途径等,总分<80分则提示艾滋病防治知识较差。

1.3.2 患者的社会隔离状态

采用社会网络量表(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 6,LSNS-6)评估患者的社会隔离状态[3],量表包括朋友、家庭2个维度,总分0~15分,两个维度评分均<6分,则提示处于隔离中。

1.3.3 患者的心理状态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4],两项量表各20个条目,总分均为0-100分,SDS评分≥53分提示存在抑郁,SAS评分≥50分提示存在焦虑。

1.3.4 患者的病耻感水平

根据Berger艾滋病感知歧视量表(Berger HIV Stigma Scale,BHSS)评估患者病耻感[5],量表包括担心公开、个体化歧视、关注公众态度及负面自我印象,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40~16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病耻感越强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BHSS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Y),将婚姻状况(X1)、文化程度(X2)、经济收入(X3)、艾滋病防治知识(X4)、社会隔离(X5)、心理状态(X6)作为自变量并赋值:X1(较差=“1”,X1良好=“0”);X2(高中或以下=“1”,专科或以上=“0”);X(3<3500 元·月-1=“1”,≥3500 元·月-1=“0”);X4(评分<80 分=“1”,评分≥80 分=“0” );X5(有=“1”,无=“0” );X6(存在焦虑/抑郁=“1”,不存在焦虑/抑郁=“0”)。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组方式患者的BHSS评分比较

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户籍、感染途径、感染时间及艾滋病并发症患者B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婚姻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以下、经济收入<3500 元·月-1、艾滋病防治知识评分<80分、存在社会隔离、存在焦虑/抑郁情况的患者BHSS评分明显高于婚姻状况良好、文化程度在专科或以上、经济收入≥3500 元·月-1、艾滋病防治知识评分≥80分、不存在社会隔离、不存在焦虑/抑郁情况患者 (P<0.05)。见表1。

表1 按不同指标分组患者的BHSS评分比较(±SD)

表1 按不同指标分组患者的BHSS评分比较(±SD)

项目 例 BHSS评分(分) 统计值 P年龄 <30 岁 43 105.95±11.31 t=0.765 0.447≥30 岁 37 107.90±11.45性别 男 72 106.81±11.35 t=0.095 0.925女 8 107.21±11.42民族 汉族 68 107.13±11.38 t=0.526 0.600少数民族 12 105.26±11.23婚姻状况 良好 44 94.52±10.24 t=10.464 <0.001较差 36 121.92±13.18职业 工人 39 105.79±11.24 F=0.354 0.703农民 31 107.64±11.48其他职业 10 108.54±11.71户籍 城镇 42 106.25±11.21 t=0.498 0.620农村 38 107.51±11.41文化程度 专科或以上 59 118.43±13.02 t=14.448 <0.001高中或以下 21 74.32±8.45经济收入 <3500 元·月-1 45 96.05±10.76 t=8.970 <0.001≥3500 元·月-1 35 120.74±13.87感染HIV时间 ≤1年 29 105.94±11.31 t=0.539 0.591>1年 51 107.37±11.47感染途径 性传播 50 107.15±11.38 t=0306 0.760非性传播 30 106.35±11.26艾滋病并发症 有 18 108.18±11.68 t=0.565 0.574无 62 106.46±11.28艾滋病防治知识 评分<80分 33 122.62±13.95 t=9.798 <0.001评分≥80分 47 95.78±10.55社会隔离(LSNS-6评分) 有 10 60.02±7.63 t=13.140 <0.001无 70 113.54±12.51心理状态(SDS、SAS评分)存在焦虑/抑郁 44 117.83±12.86 t=9.269 <0.001不存在焦虑/抑郁 36 93.43±10.13

2.2 影响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因素

经统计分析后得到关于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Y=99.426+2.092X1+2.780X2+3.882X3+2.372 X4+1.855X5+3.933X6

其中回归模型 F值为 128.400,R²为 0.913,调整后R²为0.906;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艾滋病防治知识、社会隔离、心理状态是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艾滋病患者由于携带HIV,存在传染风险,易引起患者抑郁、恐惧社交,且病耻感水平升高可影响其就医行为,易导致HIV传染扩散。因此,针对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艾滋病患者BHSS评分较高,说明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普遍较高。本研究中,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与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及感染HIV时间密切相关。

分析原因在于:

①婚姻状况良好的患者在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时,配偶能够给予支持,改善患者内心愧疚感、羞耻感;而处于单身或离异状态的患者,缺乏伴侣的陪伴、支持,内心孤独,更容易产生病耻感。因此,应鼓励艾滋病患者的配偶多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对于单身、离异的患者,应鼓励其他家庭成员加强对患者的照护,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②文化程度在专科或以上的患者,面对艾滋病及接受疾病相关知识的能力较好,潜意识中对社会与自身歧视艾滋病的感知降低,同时这部分患者具有较好的医疗条件及生活水平,能够更好的了解到疾病相关知识,降低其病耻感[6]。因此,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宣教,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有利于降低其病耻感。

③经济收入<3500 元·月-1的患者,感染HIV后经济负担加重,导致大部分患者选择自我医疗或放弃治疗,且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不会主动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疾病病耻感相对更高[7]。因此,应加强全社会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防控意识,帮助社会各个收入阶层群众更深入了解艾滋病知识,以降低疾病病耻感。

④艾滋病防治知识欠缺的患者,由于缺乏对艾滋病的认识,不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获取知识的方式狭窄,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感,认为自身或伴侣存在不洁性生活,增加患者病耻感[8]。

⑤存在社会隔离的患者,主要是由于朋友、家人对艾滋病存在偏见,从而对患者产生歧视、误解,容易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患者艾滋病病耻感水平。因此,针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欠缺的患者,应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普及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及预防,减轻患者周围人群对患者的歧视,使患者被平等对待,从而减轻患者病耻感[9]。

⑥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负担使其心理压力增加所致,而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通常对疾病治疗的自信心较差,总是担忧疾病进展,无法积极面对疾病,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病耻感相对更高。孔方等人的研究中248例HIV感染或AIDS患者心理韧性量表与其病耻感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患者心理韧性水平对其病耻感存在一定影响[1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针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应加强心理干预,并可通过组织艾滋病病友会的方式,鼓励感染HIV时间较长患者向其分享自身面对疾病及治疗的经历,并加强艾滋病知识宣教,有利于减轻患者外在歧视与内在羞耻感。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病耻感水平与其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感染HIV时间密切相关,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病耻感,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病耻艾滋病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 世界艾滋病日》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