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信贷对高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12-28范平平,徐望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出现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消费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对于高职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互联网消费信贷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资金,进一步满足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容易助长他们的攀比心理、产生了盲目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对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近8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状况,进一步分析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对高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后从社会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学校加强大学生的财商培养、家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学生学习理财知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等多角度提出促进高职大学生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加强消费行为引导的对策。
1 高职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并快速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随之成为了时代的热门话题,它让金融服务范围更加广泛,金融交易更加直接。互联网消费信贷作为互联网金融衍生产品,它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不同,其贷款门槛低、手续简单、审批迅速、放款快等特点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根据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大学生使用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有以下种类。
第一、各类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产品,如花呗、借呗、京东白条、京东金条等。其中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类似于传统的银行信用卡,在免息期内还款不需要支付利息,额度在几千至几万不等,到期后不能足额还款可申请分期还款并按照相应利率水平支付利息。而蚂蚁借呗、京东金条则类似于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平台会根据个人消费记录及信用状况确定贷款额度,借款当日即产生利息,随借随还。目前,除了淘宝、京东以外,大部分大的电商平台都有类似的消费信贷产品,比如唯品会的“唯品花”、苏宁的“任性付”、携程的“拿去花”等。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在平台的历史消费数据进行信用评估,赋予用户一定的信用贷款额度,其特点是门槛低、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有免息期,但到期不能偿还的话罚息费用较高。问卷调查显示该类消费信贷产品也是当前高职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产品,约占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产品的学生人数的95%。
第二、以分期乐、趣分期等产品为代表的面向年轻人群体或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分期产品,主要针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电子产品等提供分期服务,可选择3~36期不等的灵活分期付款方式。分期类信贷产品可以解决一次性支付大额开销的压力,该类产品往往打出看似比较低的利息率,实则需要支付更高额的资金使用费用,很多大学生因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不能很好地去识别其风险,当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能满足消费欲望且没有其他更好的获取资金的途径时也会使用以上消费信贷产品,约占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产品的学生人数的5%。
2 互联网消费信贷对高职大学生消费活动的影响分析
2.1 满足消费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互联网消费信贷是顺应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及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能够满足人民在消费上的超前需求。因其借贷门槛低、办理速度快等特点,对于急需用钱的部分高职大学生而言,这类信贷产品可以很好的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其次,互联网信贷产品往往具有较强的信用约束机制,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格。
2.2 滋生攀比心理,导致超前消费
(1)对消费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才拥有一定的经济支配权,消费观念还不够成熟。他们的生活费大多在除去必需的日常生活开销后所剩不多,而互联网信贷的出现,为学生购买手机、电脑、化妆品、护肤品、服装、娱乐消费等非生活必需品提供了条件,容易使学生养成超前消费观。他们通过网络信贷平台得到借款,可以去买自己梦寐以求的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攀比行为,滋生了虚荣心。互联网金融提供的资金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误解,认为可以很轻松就得到了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忽略了需要在未来时间内还本付息,这会让一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1]。绝大部分的网络信贷平台的利率比较高,无形当中也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部分学生为了归还贷款本息,不惜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导致债台越垒越高,以致自身完全无法承担。最近这些年,关于大学生因发生了网络借贷行为不能还款而产生一些极端行为的报道也层出不穷。
(2)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会让大学生们的攀比、虚荣等心理滋生,而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出现会导致高职学生更加追求新生事物与奢侈品,这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不无关系。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超前消费的契机,致使一些学生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从而导致超前消费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泛滥[2]。根据调查显示,80%左右的学生认为消费信贷产品使他们的消费支出增加了10%~30%,10%左右的学生认为消费信贷产品使他们的消费支出增加了30%~50%,10%左右的学生认为消费信贷产品使他们的消费支出增加了50%以上。由此可见,网络消费信贷产品极大地刺激了高职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则很有可能因产生超前消费行为带来不良后果。
(3)对消费习惯的影响。近年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已完全融入人们生活。大学生作为时代弄潮儿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较快、认可度较高,据调查显示目前的在校高职大学生均有网购及移动支付习惯,在购物时从传统现金支付转变为移动端无现金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支付金额的敏感性,容易产生透支行为,加之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便利性,这也使学生更容易使用网络信贷产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互联网消费信贷对于高职大学生消费行为而言有利也有弊,但由于很多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消费观不够成熟,不具备财富管理及金钱支配能力,容易在外界的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引导,正确理性运用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满足自身合理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3 高职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对策
3.1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由于高职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稳定,其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消费信贷活动,避免网络信贷恶性事件的发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可将各类网络消费信贷平台的数据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相应的违约行为将在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这也有助于约束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同时养成诚信意识。目前,部分“花呗”用户在服务协议升级后,如果选择同意征信授权,为“花呗”提供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将记录公司贷款的每期还款状态并上报征信系统。
3.2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网络消费信贷行为引导
建议将消费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成为一项必学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财商培养,可以通过定期开设与投资、消费、理财有关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强化理财教育,指导大学生掌握消费知识,学会理财。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应该在日常教育中融入消费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消费伦理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实施借贷行为必须量力而行,并且要做到有借有还。同时,积极利用社团、志愿服务等途径,将消费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倡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正确的消费观,达到知行合一的成效。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维权意识的培育,提升高职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一旦自身消费权益受到损害,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积极应对,而不是隐瞒或者消极拖延。
3.3 家长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俗话说,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要使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及理财观念,家庭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自己要有良好的消费习惯,能够较好的管理家庭财产。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盲目攀比,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家长要更新观念,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适度供给”。对于孩子不合理的消费要求要坚决拒绝,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奢侈、不注重节俭的习惯;再次,对于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的家庭,应主动告知孩子家庭经济状况,让他们学会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理财和消费的理念。
3.4 学生应学习理财知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在接受调查的758名高职大学生中,91%的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是父母提供。同时,约55%的被调查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出现超支并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是由于缺乏理财知识,无消费计划。由此可见,高职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应通过多途径积极学习理财知识,学会制定消费计划和记账。在每月初,可根据自己当月可支配的金额进行合理分配并对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记录,到了月末再进行总结,看看当月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支出项目并在次月进行调整。同时,也要避免虚荣攀比心理,养成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还要抵制恶意“校园贷”。大学生还应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合理的学业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在校期间可有计划地增加购买专业书籍、参与各类培训等投资消费,为未来进入职场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