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正确党史观的树立

2021-12-28段蕾

关键词:史观历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段蕾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在四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内容与百年党史紧密同构、直接相关,具有树立青年学生正确党史观的神圣使命和独特优势。由此,本文尝试从培养学生形成群众史观、大历史观和引导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方面,就“纲要”课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党史观做一探讨。

一、精耕案例,树立群众史观,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标识,群众史观是人民群众创造和决定历史的理论表达,有着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理论优越性。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丰富的运用群众史观的实践案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一个典型历史事件为中心,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用群众史观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进脉络,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抓住历史主线和历史本质。

在解放战争专题中,涉及到一场重要的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在解放军武器装备和兵力都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取得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高度凝练、准确地概括了创造奇迹的原因。支前民工出动大小车辆88万辆、运送到前线的粮食9.6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等史料也翔实证明了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纲要”课要结合授课目标之一“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运用群众史观把人民群众为什么支持中国共产党,换言之,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组织动员543万民工这一问题讲清楚。在爬梳史料过程中,可以发现党在动员人民群众支前的工作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农民由于担心耽误家里的农田耕种以及路上的后勤保障问题,对支前有些顾虑。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的实际困难,而后遵循群众路线解决问题,最终得到了群众认同。通过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一历史结论的刨根问底和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够展现历史事件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同时也能够讲清楚历史背后体现出的党的宗旨、群众路线等等理论问题,最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群众史观,得出“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

对于改革开放专题,可以用群众史观的方法分析农村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启的,通过梳理包产到户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个地方实践演变成为全国政策的历史脉络,能使学生明晰“改革开放是人民的选择”这一理论问题。起初,包产到户是在大争论中兴起的。《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反对包产到组,认为这是解散了集体经济。刊发后,报社收到500多封来信批评这种观点。随后,《人民日报》又发表观点相反的读者来信,力陈包产制的好处。在这样的争论中,中央领导分别到一些地方调查,听取干部和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具体实践,肯定包产到户,而后一步一步试点,获得共识后推广成为全国性政策。①萧冬连:《中国农村改革是如何突破的?》,《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8期。从这一脉络可以看出,农村改革开放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遵从人民的意愿”,是人民的选择。在“农村改革开放是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整个改革开放,从历史的角度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年时总结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宝贵经验。

总的来说,在百年党史上,在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可以就群众史观选取典型事例,通过精耕案例解释为什么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把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历史中蕴含的机理。

二、贯通专题,树立大历史观,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

正确党史观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大历史观”看待党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并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

大历史观的基本内涵是在贯通古今、环顾中外的大视野中考察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大历史观有两个分析维度:时间维度,即从纵向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中来考察历史事件;空间维度,即从横向世界范围的宽视野中分析历史事件。在分析时空范围之“大”、理清史实联系的基础上,大历史观强调要更进一步用联系、整体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总结历史规律、深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将大历史观的分析方法运用到“纲要”课教学中,需要以宏观历史之思把握微观历史对象,也就是说“将个案史料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放在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其开展对比、比较和评价”①宋学勤:《中共党史研究的认识误区与学术选择》,《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第2期。。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方面的侧重:第一,用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深远影响。第二,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事件的共性,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不同事件的差异,彰显历史事件的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在授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大历史观揭示爱国主义的深层内涵。例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可以揭示五四运动对维护祖国统一和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继承性。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西方列强把德国强占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从长时段来看,保持国家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循此路径可以深入分析五四运动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继承性。把五四运动放到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可以揭示爱国主义中注入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内涵。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仁人志士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而不得。五四运动让国人认识到,救国还需树立新思想,这就讲清楚了反帝反封建时代内涵的生成原因。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则可揭示五四运动激发的追求真理的信仰内涵。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战和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当时的先进青年是在对各种救国方案进行反复讨论比较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体现出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在改革开放史专题的讲授中,可以通过大历史观来讲清楚改革开放的地位、作用、成功原因等等,从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纵深寻找历史的共性,解释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总体来说,“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9日。。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华文明所孕育的自强、务实、爱国等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是符合历史大势的,是历史的选择。

在历史特性方面,可以把改革开放放到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与苏东模式进行对比讲授。改革开放改变了原来照搬别国模式的状态,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之后,让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当然,也可以把改革开放放到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奋斗史中,与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做对比,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同样是进行改革,洋务运动兴办处于晚清难得的外无大战、内无大乱的时期,但未能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而改革开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这种联系古今中外的讲授,可以加深学生在历史坐标系中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有效互动。循着这种大历史观的思路,还可以“在国内与国际两种视野的交叉中、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考察方式的交替中看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演进,在展示历史的复杂性、多维性以及关注地方经验与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中讲清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面貌”③杨凤城:《习近平党史观与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1期。。

总的来说,大历史观以贯通专题之间的区隔而展现整体性的历史图景、宏观的历史视野,便于将具体的案例抽象化、理论化,以大历史观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有力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历史的选择”,帮助学生在变动不居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直面网络谣言,采用史料辨析方法,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当下以网络谣言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纲要”课在树立正确党史观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通过混淆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妄图达到解构“纲要”课阐释的“四个选择”合理性的目的。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们接触到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谣言。谣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贬损、否定革命,例如“北洋军阀有功论”“蒋介石是伟大的爱国者”等等,颠覆历史记忆、消解民族尊严;第二类,诋毁英雄人物,比如“刘胡兰是虚构出来的”“邱少云为什么能够忍住烈火?是因为身体被黏住了”等等,借助娱乐恶搞、消费英雄人物。为此,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围绕明辨“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精准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有意识地去回应网络谣言,打破课堂讲授和网络谣言平行不产生交集的状态,教会学生识破谣言、明辨是非的基本方法。①段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叙事构建与历史理性树立——论以课堂为阵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在解放战争专题的讲解中,一方面,要深入分析“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其中的历史机理;另一方面,则要理直气壮地具体回应有关的网络历史谣言。例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其文学作品《大江大海1949》中,以极为煽情的手法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逼迫支前民工打前锋。面对这样的材料,可以借助史料鉴别的基本方法来进行事实澄清。首先,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学作品;文学可以想象可以杜撰,但历史学讲求严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此书显然不是严肃的史学著作。第二,利用孤证不立原则。此原则是史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对单一史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关于“中国共产党逼迫支前民工打前锋”这一说法,只此一家。目前,关于淮海战役,在《国民党将领淮海战役亲历记》中,有很多支前民工的口述史,这些材料证明龙应台的描述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第三,理证法,也就是深入到当时社会的情理来推断史料的真伪。在淮海战役中,由于解放军兵员不够,因此对国民党俘虏采用“即俘即补”政策,“解放战士”成为解放军兵员补给的重要来源。如果龙应台所言属实,很难想象亲眼目睹了此情此景的国民党士兵会心甘情愿转变为“解放战士”,这从道理上就讲不通。

同理,在抗日战争史的专题中,对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问题,相关的典型的网络谣言是“中国共产党是七分发展、三分抗日”。在授课中,我们可以从这份史料是从八路军叛逃的叛徒提供入手,用孤证不立、理证法、反证法等来判断史料的可信度,提升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总之,在百年党史中,面对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别是网络历史谣言,要不回避,要理直气壮、具体分析,要用具体的史料鉴别的方法辨明真伪,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四、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学生从正确党史观向正确价值观转换

正确党史观的学习是“纲要”课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一个环节,而不是课程的终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正确党史观的学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在此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有明确的要求,他希望通过党史教育达到四个目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①本报评论员:《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在树立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这样四个目标,对应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第一,通过讲述党的不懈奋斗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探索史,构建学生科学的党史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历史的脉络中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做到学史明理。第二,通过对“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宏微结合的分析,使学生体认百年党史的发展逻辑,凸显新时代成就,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做到学史增信。第三,通过对百年党史中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情怀、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②黄延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引领目标及其实现》,《思想理论导刊》2020年第12期。,让学生理解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阶段接续形成的精神谱系,从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做到学史崇德。第四,通过以上知识、信仰的建构,使百年党史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激发他们做民族复兴新时代好青年的使命感,从而接续起党的宏伟事业,做到学史力行。

总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通过“纲要”课教学中的百年党史教育,使学生在正确的党史观基础上进一步向正确的价值观转换,切实落实“纲要”课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史观历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