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瓷器美学的民俗文化成因

2021-12-28李金来

关键词:火神崇拜民俗文化

李金来

(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550005)

宋代民俗文化对瓷器窑业的烧制与发展具有蕴藉生发意义,不仅赋予了宋代瓷器美学神圣品格和神秘色彩,而且使其弥漫着清新生动的日常生活气息。宋代民俗文化对瓷器美学具有的蕴藉生发作用,主要体现在延绵至今的火神与窑神崇拜、五行及道教思想、神仙信仰、饮食习俗及乡野俚语传播等几个方面,其相关内容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宋代瓷器美学的理解阐释和消费接受。

一、火神与窑神崇拜

火神与窑神崇拜激励并保障了瓷器美学意蕴的自然创生。火的使用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火的崇拜是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形态所共有的文化现象,而对火神的崇拜也是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西方有关于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拯救人类的神话传说,中国也有关于火神的民间信仰。这种对火神的信仰崇拜在宋代原初社会语境中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对宋代瓷器美学意蕴的生发具有推动作用,与火神崇拜相关联的窑神崇拜也对瓷器美学意蕴的生发具有直接而神奇的促发意义。

商丘(北宋时为南京)作为宋朝的龙兴之地,其绵延悠久的火神崇拜风俗保障并促进了宋代瓷器美学意蕴的生发。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上,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庙宇遗存而且世代相传被人们祭祀敬仰的火神是阏伯。据传他是五帝中帝喾的长子,帝喾取代颛顼为帝后,分封长子阏伯于商丘,并且把管理火种这项重要的工作指派给他,官职名为“火正”。在原始社会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保证火种永不熄灭其实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阏伯不负众望,很好地完成了父亲交办的任务,为黎民百姓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健康,他也因此受到后世的尊敬和崇拜。阏伯死后被封为火神,埋葬于商丘,并于墓葬封土之上筑台立庙,世代荣享香火供奉。今河南省商丘市还存有火神台遗址,台上的火神庙是我国现存的祭祀火神的珍贵庙宇。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运会的火种也曾在此采集。商丘是宋代皇帝的潜龙之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官任后周归德府节度使,其治所就在商丘,隶属宋州,因此他黄袍加身之后定国号为宋。商丘也因此变得举足轻重,先是在宋真宗景德年间被升格为应天府,后又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诏升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正是在颇具象征意义的南京登基为帝。因此,商丘既是火神崇拜风俗繁盛之地,又是宋代皇帝潜龙起势之地,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宋代皇家对于火神崇拜也有感情上的信赖和精神上的寄托,即藉此祈祷火神保佑王朝的兴旺发达。香火相传,江山永固,这种文化潜意识和心理情感期待有助于宋代窑业的兴旺发达和瓷器美学的蕴藉兴盛。

“窑神”是我国陶瓷业生产者所崇拜的神灵,窑神崇拜与我国古代其他行业的神祇崇拜一样,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民间信仰。①窑神崇拜作为烧瓷行业的职业信仰,维护和推动了瓷器美学的生发创造。与火神崇拜密切相关的窑神崇拜是瓷器烧制行业共同的民俗文化,比如在钧瓷的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至今仍保存着始建于宋代的伯灵翁窑神庙。据《耀州志》记载:“镇故有窑场,居人建紫极宫,祀其土神。宋熙宁中知州阎作奏以镇土山神,封德应侯,以陶冶著灵应故也。祀以晋人柏林配享,林盖传居人陶术者。”②尽管宋代还没有出现具有人格化身的窑神③,但是火神崇拜以及基于民俗思维想象的窑神崇拜,对瓷器烧制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精神风貌以及意志品质都会产生科学难以解释清楚的恢弘效应。“瓷器之成,窑火是赖”④,祭祀窑神至今仍是陶瓷窑业的常规烧制环节,与相关烧制科技并行不悖地护佑着瓷器行业的昌盛祥顺。

二、五行及道教思想

五行相生的运命观念促进和保证了瓷器美学特质的萌生和持续稳定。宋代社会民俗文化对官方意识形态产生反向影响,并由此间接地对宋代瓷器美学发挥能动作用,主要体现为宋代皇帝对由儒家五行学说生发出来的五行相生命数思维的接受以及宋徽宗对道教文化的热衷笃信。宋初讨论德运问题,“有司言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页。北宋雍熙元年(984),宋朝从官方立场承认唐末五代政权嬗递的合法性,承继后周的木德而诏用火德。⑥(宋)李若水:《太宗皇帝实录》,见《四部丛刊三编》卷29,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4—15页。宋朝既然沿袭五德终始是火德,那么为保障王朝兴旺发达永葆昌盛,便从文化心理和民俗信仰层面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对火以及火势的偏重。瓷器烧制过程中窑火旺盛便容易带来有关吉祥如意和薪火永续的积极性心理暗示。作为统治者的宋代皇帝由于文化知识、治国实践、历史经验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可能并不会深信这种具有民俗文化思维特征的命数理论,但宋代普通民众乐于且擅长虔诚信奉这种民俗文化所带来的神秘力量和维系愿景,使其在主观上也愿意与民同和而同声相应。宋代对于火德的确认以及对窑火兴旺的鼓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宋代瓷器美学特征的生发创造,比如只有炉火兴旺产生的高温才能保证瓷胎的烧结和釉料的流动,釉色的呈现也是高温导致瓷土所含矿物元素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的物感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佛教盛行,其所倡导的民间火葬习俗蕴含的仪式感和庄严性,也易于从文化心理和精神信奉角度对宋代瓷器烧制及瓷器美学的创生产生幽微效应。而宋代道教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宋徽宗的道教信仰,则间接地助推、激励了瓷器美学的创生发展。由于道教重视炼丹,其机理程式是在火的作用下使得材料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欧洲瓷器发展过程中曾有类似炼丹的探索尝试),与瓷器烧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宋代皇帝对道教的崇奉、信仰,间接地影响了瓷器美学的创生,其中尤以宋徽宗最为典型。宋徽宗自称是“神宵帝君”投胎下凡,并煞有介事地敕命有司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而在道教仪式中,给天神写的祈祷词叫“青词”,用来写青词的纸则呈淡淡的蓝灰色,也即是天青色。或可推论,道教对青色的追求,很可能也直接影响到宋徽宗的美学品味和审美旨趣,表现为他对青瓷和青绿山水画的钟情喜爱,而他又把皇帝个人的美学素养付诸指导对瓷器美学的生发具有表征价值的瓷器釉色的选择过程之中,从而对宋代瓷器的釉色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徽宗还追封晋朝南昌新建人许真君(名为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这对后世景德镇瓷器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七月三十晚上迎奉真君,八月做会时还要设立神坛请戏班唱戏和抬神像游街,然后再开始烧制瓷器的相关工作流程,这种民俗文化的仪式感和感召力,会贯穿瓷器烧制过程,对窑工匠人的心灵精神与技艺行当产生积极能量,从而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瓷器的美学表征和审美价值。

三、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在瓷器烧制和接受的过程中,对其美学秉性和审美价值的产生、发展都具有刺激、促进的作用。宋代瓷器科技的发展状况,使得人们对于瓷器美学的高妙卓越尚不能获得科学的认知,于是为表达对瓷器美学表征的惊诧与欣喜之情,人们依照民俗思维虚构出有关神仙下凡的传说,来解释瓷器美学现象(实际上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所客观呈现的物理、化学现象)。当这些传说流传开来,往往会无形中增加瓷器美学的神秘色彩,不仅影响到人们对瓷器美学的接受,而且对瓷器的烧制过程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并促进瓷器美学的生发。比如“观音瓶”造型是宋代钧瓷常见的造型,其呈现的基本美学特征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短足,与人们在影视和美术作品中常见的观音菩萨手中所持的净瓶极为相似。至今在钧瓷故乡还有民间传说称观音瓶是模仿观音随身携带的净瓶而烧制,即由于观音用它盛甘霖降雨露普度众生,解救一方百姓于干旱炎热,象征着好运吉祥,于是钧瓷匠人便依照净瓶的样子烧制出瓷瓶并取名为观音瓶。

神仙信仰对于瓷器美学的生发、影响还体现在多神信仰方面。如南宋孝宗年间,景德镇高岭村的村民何召一发现了高岭土并用它来烧瓷,烧成的器物极为精美,村人为表彰他发现高岭土的功绩,便称他为“玉土仙”,并建庙祭祀,以此保佑瓷器烧制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还有窑工在采挖瓷石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工具而是用双手,这是因为害怕触怒“土地公公”招致灾祸并干扰到瓷器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对神仙的敬畏也会影响到瓷器烧制过程中窑工的情感心理,从而影响瓷器美学的生发。再者,神怪思维也影响到瓷器美学的生发,如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荧惑躔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①(宋)周辉撰,刘永翔点校:《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3页。此外,今日河南管辖区域内的人们尤其是农村人,都保留着在家中的厨房里张贴灶神画像以祈求全家平安多福的习俗。联想到北宋时期这一区域民窑众多的烧制事实,或许可以推测灶神信仰对当时的瓷器烧制具有某种微妙复杂的民俗文化心理影响,从而影响了瓷器美学自然内秀且不无神性的创造生发。

四、民风民俗

宋代民风民俗中的饮食习俗和乡野俚语传播,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美学的传播和发展。比如,宋代都城汴京中就有许多饼店,其主要设备就是烤炉,“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王永宽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并且宋代汴京周边地区流行着一种面食叫做“火烧儿”,其制作过程和烤制设备都与瓷器烧制有相似之处,或可推测这种饮食习俗与瓷器烧制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互渗互惠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饮食习俗一旦形成,便会对瓷器美学的生发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它不仅关乎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代表着对精湛技艺的尊崇膜拜,而技艺则直接关系到瓷器美学的生发。这种情形在当前豫西地区的乡村习俗用语中依然还有生动的体现。比如在表达对于某人的赞扬或者是婉讽之情时,便会说“你看你烧的不赖呀”,或者说“你看他烧的不行啦”。基于这些流传至今的饮食习俗和语言习俗,可以看出今日河南区域在宋代的瓷器烧制活动(南宋时这一地区在金朝的统治下依然窑火兴旺)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也对瓷器美学的生发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民间长期流行着“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宗接代的文化习俗,宋代更是如此。蔡襄曾说“娶妇何谓,俗以传嗣”,而江州陈氏义门流传“义门婆子善滋息,一夜养子三十七;今朝两妇又双双,凑成昨宵四十一”①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这种生育习俗也会影响到瓷器美学的生发。比如北宋定窑的瓷枕,其造型多是男孩造型或者绘有男孩形象,而女孩形象则较为稀见。这种瓷器美学现象应该是涉及到一种简单而朴素的迷信思想和期待心理,即枕着或看着男孩形象的瓷器枕头,就能够顺利如愿地生育男孩。这种求子若渴的文化心理也影响了瓷器美学的生发,比如促成“观音送子”造型瓷器的大规模烧制。这种通过瓷器美学对女性生育心理的暗示来影响妇产孕育预期的民俗思维,即使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当前社会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比如备孕夫妇常会在家中张贴漂亮男孩的图片,希望藉此影响到胎儿的性别和相貌。这种文化现象与科学知识的疏离关系,是基于民俗文化基因的思维和心理定势,在宋代瓷器美学的生发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促发作用。

结 语

宋代瓷器美学臻于至善,得益于民俗文化的多元渗透和影响。以民窑瓷器为中介,自下而上联通官窑瓷器烧制的遴选机制和生态系统,离不开民俗文化的赋义赋能。宋代民俗文化对于瓷器美学的生发具有难以科学量化的恢弘效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文化语境、烧制氛围、匠心营造、器物窑变、消费接受等角度,深刻影响、制约了瓷器美学的蕴藉生发、意象创构和审美意会。

猜你喜欢

火神崇拜民俗文化
火神之怒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我崇拜的那条“龙”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