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2017-09-07张燕
张燕
近年来,新史观明显影响着高考命题。高中历史教师既要重视新史观,将新史观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的唯物史观,否则就过犹不及了。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新史观,更好地把握高中历史教学。
新史观唯物史观关系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被称为新史观。“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唯物史观而言的,近几年来新史观明显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甚至“新史观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史观的内涵,用新史观整合知识,提升学生对新史学观的运用能力。笔者认为,重视新史观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抛弃传统的唯物史,而是在重视和吸收新史观的同时正确对待传统的唯物史观,处理好两者关系。如果过分强调新史观,完全忽略传统史观,那就过犹不及了。
一、新史观的内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新史观和唯物史观首先要理解新史观的内涵。
笔者这里讨论的新史观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般涉及到的新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观。以下笔者就以这五种史观为例来具体阐述新史观的内涵。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观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单位就是文明。
2.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认为,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散走向整体。这一趋势的明显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它的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快速延续、发展着。其次,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已成为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决定性因素。总之,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3.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引起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相应变化。因此,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但并不仅限于工业化,它包括整个社会的变化,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社会的平等化、自由化、世俗化等。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即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侧重于微观。
5.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二、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以上是对五种新史观内涵的简单阐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史观的确有它的新颖独到之处。新史观在江苏历史新高考中涉及颇多,因此新史观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是必然趋势,目前面对“新旧”史观,一线教师往往要么推崇新史观、要么墨守传统史观,笔者认为我们不要将两者对立起来,可以将两者合理的吸收和利用。
新史观是相对传统的唯物史观而言的,所谓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两大哲学理论之一。唯物史观运用到人类社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
从唯物史观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始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史观,将新史观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传统的唯物史观,新史观是传统唯物史观必要的补充和发展完善。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唯物史观来组织教学,那么历史课堂会变得枯燥而教条,而新史观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当然,我们的历史也不可以脱离基本的唯物史观而大加改造和发挥,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记录着历史不可争辩的印迹。唯物史观是立足于“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因而尊重客观事实,是人们认识、把握历史的基本前提和科学态度。唯物史观犹如树干,新史观是枝叶,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枝繁叶茂,一旦分割开来,枝叶便没有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新史观的同时不能丢掉唯物史观。
在本文撰写的过程中,笔者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大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束鹏芳老师最新发表在《历史教学》上的一篇文章《探问历史教学中历史阐释的基点——从“史观”的文献梳理出发》,在文中束鹏芳老师进一步强调“发展中的唯物史观是经典史观”,认为“侧重方法论的全球史观、侧重价值论的现代化史观和侧重研究单位的‘人类文明史,它们对于历史的阐释做出了各自的思维创新的贡献,但尚不具备‘史观的要义”。笔者反复思量也认为本文提及的“新史观”的概念更多的傾向于“新的史学研究范式”,但在高中历史教学和历史试卷中我们从广义上来讲称其为“新史观”,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新史观”和“唯物史观”并不矛盾,“新史观”不是“唯物史观”的对立面。
笔者写此文的初衷,是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坚持传统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新史观来更好的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而不是标新立异,一味推崇新史观。笔者认为在运用新史观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总之,对史观的运用做到恰如其分,切勿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新高考》之高三政史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3]束鹏芳.探问历史教学中历史阐释的基点——从“史观”的文献梳理出发.历史教学,201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