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综述
2021-12-21许舒敏陈宇华
许舒敏 陈宇华
2021年国家提出“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整合现有幼儿园资源,助力婴幼儿教育的“托幼一体化”,无疑将成为解决托育服务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托幼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走向。
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数量
笔者在CNKI(中国知网)“中文全文数据库”,分别以“托幼一体化”“幼保一体化”为主题,共检索到150条记录。统计发现,“托幼一体化”自2000年开始受到研究者关注,但研究数量稀少。2018年起,其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并呈逐年增长态势。笔者进一步以“托班”“托育”“托幼”“0~3岁”“早教机构”为主题,并含“课程”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43条记录,研究数量与趋势与对“托幼一体化”的研究相吻合,但相较于以“幼儿园课程”为篇名检索到的8125条记录,仍有显著差距。
(二)研究内容
国内对“托幼一体化”研究的关注点包括内涵、意义、课程、师资等方面。
1. 关于“托幼一体化”内涵的研究
1997年,托幼一体化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教委提出,即“托幼机构逐步呈现一体化倾向,把0~6岁学前教育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将成为现实”。目前,我国学者对托幼一体化的理解通常依据丁昀在2000年对其的界定,即“托幼一体化”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托儿所、幼儿园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理顺托幼管理体制;其二,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即将两者视为一体,在整体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教育。
托幼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实现教育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托幼一体化的核心。把0~6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既要确定完整的教育目标,把0~3岁儿童的教育列入整个学前教育的课程计划,又要考虑各年龄段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2. 关于“托幼一体化”意义的研究
童連的研究梳理发现,早期的托育经历对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且具有长期效应。托幼管理一体化视角下,政府要求将0~3岁阶段划归到教育部管辖范围,保证了托幼教育的相对完整性、一致性和连续性。
2019年,对13个城市入托供需的调研显示,近7成的家庭有入托意愿,大城市尤其明显。然而,高需求与低供给导致了当前托育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非常突出,甚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因此,要补足民生领域短板,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实现“幼有所育”,应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托幼一体化”工程。
3. 关于“托幼一体化”课程的研究
托幼教育一体化的构想要通过课程去实现。“托幼一体化”并不是托儿所里开设幼儿班或幼儿园里办托班的简单拼盘,0~3岁与3~6岁儿童的课程虽各自具有不同的实施特点,但在理念上很多是相通的。实践中,托幼教育存在脱节,托班教育滞后于幼儿园教育。
(1)托班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指南针,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当前,我国托育机构多采用自研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大多比较全面。王娟的研究发现,托育机构的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家长的教育目标,二是针对婴幼儿的教育目标。刘斯对鄂东地区的研究也显示早教机构的课程目标大多包括促进0~3岁婴幼儿全面发展,帮助家长科学有效育儿等方面。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重认知和能力的倾向。李静从人本主义视角审视托班课程,认为其课程目标重行为和认知,轻情感和社会性;重预设和定式、轻展开和生成性。刘斯也认为在实践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体现得较少。
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孟萍认为应确立儿童快乐成长为本的课程理念,兼顾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差异性。杨爱英认为应将目标定位在“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逐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
(2)托班课程内容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托班课程内容有以下特点:①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总体关注知识能力培养。刘斯的调查显示,多数托班课程内容涵盖了认知、情感与动作发展等方面。储昭兴发现上海托育机构的课程多为综合课程,一节活动的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操作、语言等多方面。戎计双的研究显示托育课程中优良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等内容在托班课程中较少独立存在。孟萍、牛楠楠的研究认为托班课程内容对婴幼儿的吃、睡、盥洗等方面较少涉及,也缺乏针对这些环节的家长指导。②课程内容环节丰富,但环节与环节之间关联性较低。刘懿、李静、刘娟等人的研究均显示出托班课程的这一现状,认为“拼凑式”的内容难以真正为每个婴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服务。此外,课程内容还呈现出课程内容超载,单次活动时间过长等现象。
杨爱英和王秀玲认为,托班课程内容应体现基础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要把课程内容定位在使婴幼儿获得生活常规、操作物体、人际交往等多种经验上,适合多元发展需要。课程内容要提高环节之间的逻辑性,将每一个环节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让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3)托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呈现幼儿园化倾向。戎计双的研究显示,90.9%的托育机构以集体活动为主。姚慧的调查也显示85.8%的托班参照幼儿园小班的生活作息制度,并采用与幼儿园相似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实施存在刻板化现象。一方面,课程的流程模式化,每次课程的环节架构相差无几;另一方面,课程实施中教师控制过多,灵活性不够。一些托育机构严格控制课程的变动,教师无权灵活处置课程。刘斯的研究也发现托班课程以教师教学为主,婴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偏少。
华爱华认为能否在托班进行集体教学不可一概而论,根据年龄特点,托班应以个别化教学为主,但不排斥集体教学,提出了分组、重复、平行、对话、情景、开放的托班集体教学原则。张明红提出了“基于个别化教育的适应性教育模式”“基于合作教育的自主游戏教育模式”和“创新教育模式”三种学前一体化教育模式。虞永平分析了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需求后,提出四类托班课程实施途径: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家长参与的活动。汤肖丽认为2~3岁婴幼儿游戏的缺失是影响托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游戏应以“动作化、低结构、指导性”为主要特征,并将指导策略总结为“多关照,少教育”“多满足,少要求”“多激励,少评价”“多生成,少预设”。李静也认为托班课程实施中应更新观念,鼓励婴幼儿的自主体验,并融入课程实施的创生性。
(4)托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结构及方案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良好的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牛楠楠认为,目前托育机构的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和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缺乏对课程结构及课程方案的评价。戎计双对国内33所规模较大的托育机构官网课程资料的研究也发现,33所机构均没有明确介绍其课程评价,仅有部分机构(30.3%)提供了婴幼儿发展测评。孟萍、陈飞飞的研究也表明托育机构不太重视课程评价,没有形成规范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评价大多通过观察进行,以评价者的主观感受为主,形式以口头对活动谈看法或撰写活动反思为主,不够深入。陈飞飞的研究显示,88.9%的托班教师期待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可参照,能引导其对课程进行深入、科学、规范的评价。
4. 关于“托幼一体化”师资的研究
我国0~3岁托育师资培养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幼儿园托班现有的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幼师培训的毕业生。为此,刘昕认为,就目前我国“托幼一体化”形势而言,把幼儿园师资培养成为0~3岁托育师资是最行之有效和最快捷的应对措施。陈红梅认为应加强0~3岁托育师资培训的实效性,规范管理,保证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应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应关注地区差异,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刘婷建议要稳定托班教师队伍,应整体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并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工资激励制度。刘懿认为还应建立托班教师资质认证机构,规范0~3岁托育师资资格准入制度。师范院校也应敏感捕捉“托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为契机,对幼师生所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已有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展望
(一)针对“托幼一体化”的研究总体偏少
已有研究普遍认同“托幼一体化”对0~6岁儿童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然而,我国目前针对“托幼一体化”的研究总体偏少,并且针对“托幼一体化”中的两个主体——托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研究非常不对等,针对托班教育的研究远远弱于针对3~6岁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应整体加强对0~3岁托班教育的研究。
(二)“托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构将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
目前我国针对0~3岁托班课程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有针对托班课程的研究更多是从现状调查入手。例如,已有研究认为托班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总体较全面,但在实践中出现社会情感目标流失的现象;课程内容及环节丰富,但总体偏向知识和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方面较少体现托班特点,教师控制较多,孩子自主性较少;缺乏规范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等。现有研究对上述问题更多是从宏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如何使既定的课程目标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如何使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多体现生成性和自主性,如何构建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旨归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托幼一体化”课程体系等,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三)“托幼一体化”中合格托育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难点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加强婴幼兒照护服务的队伍建设。尽管近年来我国大专院校开始尝试设置托育专业,但总体上看,托育师资培养体系尚处萌芽阶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托育师资的来源仍将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或幼儿园原有教师转托为主。此外,如何完善现有的托育教师培训体系,如何通过对原有幼师的教研培训使其成功转化为合格的托育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托育师资培训模式,既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亦是难点。
本文为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微讯息库’的开发及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AS180460/A201820。
参考文献
[1]丁昀.教育一体化是托幼一体化的根本和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00(06):20-21.
[3]张明红.0-6岁儿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研究(上)[J].早期教育,2002(10):11-13.
[3]虞永平.用整体的思维建构托班课程[J].学前教育,2008(08):18-20.
[4]牛楠楠.我国早教机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58-61.
[5]蔡迎旗.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中亟需厘清的基本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20(06):48-55.
[6]戎计双.基于互联网信息搜集的托育机构课程现状分析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03):169-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