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及治理建议
2021-12-21常宏张霞
常宏 张霞
“小学化”现象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面临的现实问题。2010年11月,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成为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常态化要求。随后,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为如何开展幼小衔接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坚决纠正不合理幼小銜接乱象,规范、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仍高烧不退,治理“小学化”存在较大难度。
“小学化”现象的治理体现出完善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儿童幼小转换过程受到儿童本身、家庭、幼儿园、小学、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笔者尝试从多因素分析出发,以生态系统理论,对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生态系统情况及“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幼小衔接生态系统,有效治理“小学化”现象的建议。
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生态系统分析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成长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方面。邓禄普(Aline Wendy Dunlop)通过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描述了幼小衔接时期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情况。
微观系统中的家长、托幼机构教师、小学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儿童幼小衔接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幼小衔接阶段的中观系统代表了儿童的过渡经历,即从家庭到托幼机构(如幼儿园)、从托幼机构(如幼儿园)到小学、从家庭到小学的交叉过渡。外观系统是指诸如父母的职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社区的幼小衔接环境、地区的幼小衔接政策等。宏观系统包括社会的幼小衔接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幼小衔接相关公共法律政策等。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直接作用于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学习和发展,并受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影响,如父母的幼小衔接观念和行为受到社区和地方幼小衔接氛围的影响,而社区和地方的幼小衔接氛围又受到整个社会政策法律、教育观、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层级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不同系统中的因素之间向内和向外的流动都将影响幼小衔接的过程。
从幼小衔接生态系统透析“小学化”
产生的原因
对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的分析可见,儿童的幼小衔接过程受到多层级系统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尝试对不同层级因素进行分析,透析“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宏观系统:传统“知识本位”思想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已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而所谓“读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指书本知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本知识浩瀚无边,越早学就越早掌握,越早掌握就越有机会“赢在起跑线上”。在传统“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崇尚更早掌握更多的知识。公共媒体中常有类似“5岁儿童识字3000、背诵诗词几百首”“6岁儿童表演高水平心算”等宣传节目和相关报道。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一些人看到了“提前掌握更多知识”带来的优势,忽视了儿童本身掌握知识的过程和学习规律,不尊重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无视儿童存在个体差异、天才儿童是极少数的事实,一股脑地、强硬地将小学知识提前灌输给学前阶段儿童,致使“小学化”现象频频上演。
外观系统:教育竞争焦虑的层层传递
当今时代发展变化加速,其基础和动力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加深,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知识化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成为一个适应变迁、影响变迁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功能及地位日益受到关注。“知识本位”思想在社会变革的竞争中愈发凸显,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对个人及家庭社会阶层的变迁产生影响,在社会竞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竞争成为整个社会最激烈的竞争。近年来的“择校热”“学区房热”等现象正是教育竞争加剧的体现。激烈的教育竞争产生了恶性效应,“教育内卷化”现象产生。“教育内卷化”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层层传递到幼儿教育,从学历竞争、高考竞争、中考竞争、小升初竞争层层传递到幼升小的竞争,提前学、提前教的“小学化”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氛围,幼儿家长们被这样的氛围包围着,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不被焦虑所传染。可见,教育竞争带来焦虑的层层传递成为了“小学化”现象的助推器。
中观系统:家、校、园三方教育脱节
在中观系统中,家、校、园三方的有效连接和互动是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时期的关键。然而现实中,家、校、园三方在幼小衔接阶段存在明显的教育脱节现象。首先是家校之间,虽然不少小学教师反馈幼小衔接是知识、能力、学习品质全方位的衔接过程,且过早过多的知识储备可能不利于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的养成。然而由于家长对小学入学准备的要求缺乏全面认识,在“知识本位”观念和一些小学开展选拔性考试产生的焦虑传导的影响下,形成了“知识准备宁有勿缺、宁多勿少”的看法,“小学化”的“剧场效应”由此产生。
其次,研究显示,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观念上存在差异,家长更重视幼儿认知准备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之间针对幼小衔接问题缺乏有效沟通,家园教育出现了明显脱节。而这种脱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一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将小学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教授,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而一部分不“小学化”的幼儿园因为不能满足家长需求,则出现大班幼儿大量流失的情况。
最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教育脱节造成的矛盾同样存在。一方面,幼儿园虽然在大力治理“小学化”现象,但由于在小学低年级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竞争与课时压力,零起点教学极难落实到位。小学教师往往默认学生都有拼音、数字知识基础,拨动教学“快进键”是普遍行为。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认为,许多幼儿园教授的小学知识不够规范、准确,会给后续的小学教学带来一些麻烦,如拼音不准、写字姿势不正、笔画倒插等,一旦养成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比较吃力。
值得注意的是,家、校、园之间存在的脱节和矛盾,让各种线上线下培训机构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乘虚而入。相关调研显示,某省会城市72.34%的家长为幼儿选报过“幼升小”培训班。因此,即使经过近年来的“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没有得到好转,而是转移到培训机构,愈演愈烈。
微观系统:家长和教师均缺乏有关幼小衔接的
专业培训和指导
宏观系统中的文化传统、外观系统中的教育焦虑以及中观系统中的教育脱节影响着微观系统中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自身的幼小衔接观念和行为则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幼小衔接过程。相关研究显示,家长比教师更加重视儿童的入学准备,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他们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入学准备,而忽视健康运动领域的入学准备。此外,由于与教师进行专门的幼小衔接沟通和交流机会有限,家长获得幼小衔接相关信息的途径常常来源于网络,一些带有商业目的的介绍或夸大宣传,更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并不可避免地通过教育行为传递给儿童。
作为幼小衔接课程的执行者,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同样缺乏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相关研究者提出,目前,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无法完成去“小学化”的重任。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容易把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带到学前教育之中。还有研究者提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大中专学校,经常按照学科划分的逻辑,教授五大领域相关内容,导致在幼儿园,幼儿教师像对待小学的语文、社会等科目一样,分领域教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小学教师对“小学化”的危害同样存在认知不清的情况,有的教师不清楚“小学化”教育对儿童发展是否有利,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小学化”现象的了解是非系统的,很少有机会从正规途径了解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相关内容和科学的幼小衔接方式,小学教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知不足常常导致幼小衔接变成了幼儿园单方面的任务。
优化幼小衔接生态系统,治理“小学
化”倾向的建议
加大正向宣传和询证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形成正
确的衔接教育观
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系统间动态互动过程。因此,加大对社会正向宣传力度,消除“知识本位”影响,树立“以儿童为本”的幼小衔接观念是有效治理小学化的前提。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中提到,OECD國家正在经历着衔接理念的重构,从“让儿童准备”向“为儿童准备”理念的转换,以凸显儿童的中心地位。
2016年和2019年,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中,分别以“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和“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进行了宣传,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大众传递正确的衔接教育观。接下来,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正向宣传活动的影响范围,走进社区,让活动效果影响到每个家庭;另一方面,还需从儿童视角出发,加大对幼小衔接实证研究的支持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宣传力度,如不少小学老师都提到“三年级消退现象”,即许多提前进行“小学化”学习的儿童,由于在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中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到三年级出现成绩下滑、优势消退的现象。最新研究也发现“儿童是否提前学习拼音,以及提前学习的时长、频率、渠道与效果等都对后续拼音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大对此类实证研究的询证宣传,有理有据地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衔接教育观,减少家长的教育焦虑感。
健全政策法规,监管整治与支持保障并行
治理“小学化”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和政策保障。2020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从立法层面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方向,其中第三十五条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第三十九条(禁止行为)进一步提出:“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教育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训,不得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在中央制定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强化地方政府监管和治理“小学化”的能力,健全和出台具体的地方性政策,如幼小衔接监管和评估政策、“小学化”防止和奖惩政策等,进一步提升“小学化”治理时效性与针对性。
除了监督治理政策,相关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也必不可缺。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使用的各类政策工具中,激励性工具中的“资金”和能力建设工具中的“拨款”尚未被有效地使用。因此,建议加大对幼小衔接的经济保障和支持力度,使各种幼小衔接教育政策工具有效发挥执行效能,如必要的培训可提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幼小衔接教育能力,这恰恰是经济的杠杆作用在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中的体现。
转变衔接思路,从幼小衔接向多方互动衔接转换
家、校、园三方教育的脱节是“小学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幼小衔接主要是幼儿园的任务,“幼小衔接”这个名字本身也体现的是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纪律、教学等,而小学是“坐享其成”的。因此,要转变幼儿园单方面衔接的思路。OECD国家的研究表明,衔接是双向的,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合作来完成。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和交流使他们需要对彼此的幼小衔接工作和期望相互了解,促进儿童衔接的发展。所以,需要把幼小衔接看作是两级学校共同的责任。
此外,家庭参与到幼小衔接的互动中也十分重要。OECD国家普遍认为,父母做什么比他们是谁更重要。2017年挪威实施的《幼儿园内容和任务框架计划》明确表明幼儿园应在与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中促进幼小衔接。家长作为与儿童接触最多、最了解儿童的人,不应把幼小衔接当作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责任,更不应该在幼小教育脱节时,单纯依靠培训机构来解决问题,而应与幼儿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支持儿童的任务。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根据家庭需求调整策略,让家庭有更多机会参与衔接互动中,成为幼小联系的媒介。
增加培训交流,帮助家长和教师掌握科学的衔接
方法
帮助家长和教师掌握科学、具体的衔接方法是预防“小学化”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研究表明,接受过幼小衔接指导的教师在入学准备方面的得分高于未接受过的教师。在大多数OECD成员国,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通常都能够接受国家实施的幼小衔接培训。日本通过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提供一系列共同的专业课程,促进他们对彼此教学工作的了解。在奥地利,部分教师教育学院将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教学法列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而幼儿园教师培训学院的课程则增加了幼小衔接方面的课程。
此外,应对家长开展幼小衔接培训和指导,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家庭、低学历家庭的培训支持力度。OECD成员国家十分重视对家长提供幼小衔接支持和培训,如美国通过向儿童家长发放幼小衔接指导手册,对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给予指导。德国通过为儿童家长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性材料、开办幼小衔接系列工作坊、邀请家长参加各项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积极性。这些措施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ALINE -WENDY D. 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J].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3,11(1):67-86.
2. OECD.Starting StrongⅤ: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M].Paris: OECD Publishing,2017.
3.劉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1):67-84.
4.马君谦.复杂系统观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本质探究——以一个澳大利亚华人孩子的游戏活动变化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9(7):4-20.
5.杨东平.“教育内卷化”的秘密[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FUIJUFEA0536JW7T.html,2020-12-23.
6.祝艳琴.大班幼儿父母与教师的入学准备观念研究——以南昌市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20.
7. 李辉.谁更关注儿童的入学准备——来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8(11): 29-33.
8.王丹阳.教师和父母关于大班幼儿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20.
9.郭媛媛,焦瑞钊.幼儿参加"幼升小"培训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观察旬刊,2020(3):140-142.
10.王幡.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立法保障与课程建设[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20(12):8-9.
11.孙可宁.“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基于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2020(12):104-108.
12.聂娜,陈静.“小学化”拼音学习的后续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 2020(9):73-83.
13.许浙川,柳海民.OECD:成员国推行幼小衔接的目的与举措[J].基础教育课程, 2019(5):5.
14.刘柃采.《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5.张绵绵,张莉.美国、澳大利亚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8(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