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增长极理论视角的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研究

2021-12-17吴松立李海莲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增长极腹地效应

吴松立 李海莲

一、引言

当今时代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国际贸易持续低迷,贸易摩擦增多,保护主义加剧,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重构。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我国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是我国根据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参照《京都公约》中关于自由区的相关规则,借鉴其他国家监管经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物理封闭围网,执行特殊的税收、监管等政策,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的国家级特定功能区。自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综保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综保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承担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使命。

综保区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更在于通过发挥对周边地区在贸易促进、投资拉动、产业升级、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因此,深入探讨综保区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分析综保区扩散效应,对更好发挥综保区作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优化综保区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发展一直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国内外学者对特定区域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Ghosh等(2016)实证检验了美国对外贸易区对其所在地区及邻近地区具有地理和经济溢出效应。叶修群(2018)依据不均衡增长理论,实证分析我国自由贸易园区空间集聚、贸易促进等经济效应。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加关注综保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马红萍(2018)提出综保区作为内陆地区经济增长极,通过吸引优质企业入区,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对腹地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张建中等(2019)选取2011-2016年32个综保区和41个县域的经贸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综保区对周边腹地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还有些国内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效应进行量化研究。赵子龙等(2015)运用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研究了桂西地区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罗国旺等(2015)基于因子分析模型,以横截面数据因子综合得分,评价中国加入WTO后25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探讨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内在机制,选取指标评价我国综保区扩散效应,量化分析综保区扩散效应指标因子对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一,运用增长极理论研究分析综保区扩散效应,拓展了研究维度。第二,将我国39个综保区的扩散效应作为研究对象,丰富了综保区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第三,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量化研究综保区扩散效应。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

(一)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框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在自由区发展不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研究其内在规律和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r)提出,后经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赫希曼(A.O.Hischman)等经济学家不断丰富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二)增长极理论的扩散效应

赫希曼(Hirschman)用扩散效应分析了中心城市与腹地经济增长的关系,发达地区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Hirschman,1957)。缪尔达尔(Myrdal)从动态角度对增长极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一个区域凭借特殊的政策,发达的经济或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形成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就是该增长极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周边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推动周边腹地的经济增长。该增长再反向促进增长极的发展,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Myrdal,1957)。弗里德曼(J.Friedman)认为区域经济系统都是二元结构的,资源要素不断向增长极聚集,并形成制度、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创新成果再向外围区不断扩散,随着二元结构边界的模糊,甚至消失,增长极会失去某些创新的功能,导致在外围区形成新的增长极(Friedman,1966)。克鲁格曼(KrugmanP.)建立了“不完全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D-S模型)”,重构中心-外围模型,指出“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集聚力)”和“市场拥挤效应(分散力)”是“决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动力”(Krugman,1995)。

国内学者也对增长极理论的扩散效应做出阐述。魏后凯(1988)指出,增长极通过投入与产出的联系,对周边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形成一个力场经济空间”。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购买和产业联系等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地区的发散,这些发散最终将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地区乘数作用。”安森虎(1997)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极化和扩散与一般意义上的集聚和扩散不同,是经济空间中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对被支配或受依赖的产业(地区)所施加的一种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以货币、实物或信息的形式来表现。王桂新等(2006)提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就好像“滴水细流”一样从核心区逐渐向周围地区或者对关联行业辐射和扩散,带动周边腹地和关联行业共同发展,使得经济核心区与周边腹地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三)综保区扩散效应理论分析

根据增长极理论,本文认为设立综保区是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方面的具体实践。运用增长极理论对综保区扩散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具备理论合理性。

1.扩散基础

综保区凭借区位和政策优势,吸引外向型程度高、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位于产业链核心的企业入区发展。这些企业一般拥有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具备资本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在综保区内充分共享和扩张,带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综保区面积通常不大,过度聚集将产生不经济,当生产效率和要素成本达到一个阈值,累积的扩散势能便开始向外释放或者转化,资源要素等随之向外扩散,原有的均衡状态或极化惯性发生变化。企业选择成本更低的采购和运作方式,更加密切地与境内区外的上下游企业联系,推动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或者资源转移,周边腹地在资金、贸易、产业、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共同受益,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从而获得外在经济效益。(张兆同,2009;梁春燕,2013;颜鹏飞等,2001)

2.扩散渠道

首先,贸易促进形成的流动和交换“网络”是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一个重要渠道。资源要素在区内外充分流动,产业链充分发展,区内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或者产业通过发挥贸易连锁反应和乘数作用,形成贸易和资源要素流动和交换的“网络”,区内集聚的优势资源得以扩散到周边腹地。其次,产业关联是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区内外各产业间存在着广泛且复杂的联系,产业部门间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投入品和产出品进行交易的时候,资源要素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和周边腹地,并引发周边腹地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再者,资本扩散是实现综保区扩散效应的关键渠道。资本随产业或企业向周边腹地流动,刺激贸易、加工、物流、金融服务等在整个周边腹地的繁荣与发展,产生投资乘数效应。新派生出来的各种需求,又进一步带动周边腹地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二级乘数效应。随着乘数效应的不断放大,腹地经济得到发展,劳动就业率和社会福利不断提高。(叶修群,2018;田雅娟等,2013;赵榄,2008;张兆同,2009)

3.扩散环境

扩散环境是综保区所处的社会系统,包括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产业基础、政府行为和人文环境等。扩散环境不仅会影响经济主体的经营模式,而且会影响扩散效应发生的范围和速度。充分的市场竞争,有效的市场需求,合理的产业结构,明晰的产权边界,有利于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这些都会促进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不断缩小经济核心区与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如果扩散环境落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新企业无法发展,原有的企业也会萎缩,增长极难以形成和发展。(安森虎,1997;王建植,2016)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综保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指标变量的公因子,根据因子得分,构建截面样本评价公式,分析每个综保区样本的扩散效应情况。再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量化分析综保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因子,对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从若干指标变量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从变量内部依赖关系出发,提取变量的共同因素,用降维分析技术简化原变量的协方差结构,对相似指标进行分组及检测多重共线性,将影响因子中相关性较高的因子转化为若干个互相独立的综合因子的模型。本文参照截面数据的正交因子模型:

xm=am1F1+am2F2+…+ampFp+εm

(1)

x1,x2,…,xm是m个原有变量,F1,F2,…,Fp是公因子,p

对截面数据展开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用方差极大旋转法进行旋转,公因子个数确定为p,将公因子表示成原变量的线性方程,即公因子Fp的得分,见式(2)。

Fp=b1px1+b2px2+…+bmpxm(p=1,2,…,p)

(2)

设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δk(t)(1≤k≤p),并以其作为权重,利用式(2)构造截面样本评价公式:

将截面样本i的相关数据带入,得到该截面样本i的评价值。

2.1 两组女性血清中AsAb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在AsAb-T检测水平方面,不孕不育组总阳性率(65.8%)与健康对照组总阳性率(5.4%)相比明显提高(P<0.05);其中不孕不育组女性血清IgG-AsAb、IgM- AsAb、IgA- AsAb的总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旨在进一步研究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的公因子对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4-2019年39个综保区214个样本构建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的大量数据点,降低自变量间的共线性程度,提高模型估计有效性,进一步研究综保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公因子对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借鉴张建中等(2019)建立的综保区的贸易规模和期数与所在腹地经济增长关系模型,构建指标公因子与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的面板数据模型。

yit=β0+βx∑Fit+βx∑Ait+uit(4)

其中,β0为常数项,∑Fit为自变量合集,表示第i个综保区在t年扩散效应评价指标的公因子,βx为自变量的参数;yit为因变量,以腹地人均GDP表示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Ait为控制变量合集;uit为误差项。i(i=1,2,…,39)为39个综保区代码,t为年份(t=2014,2015,…,2019);x为系数符号。

(三)指标构建及变量说明

1.指标构建

综保区扩散效应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本文以综保区扩散效应理论分析为基础,从扩散基础、扩散渠道、扩散环境三方面选取12个指标变量评价我国综保区扩散效应,见图1。

图1 扩散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其中,从扩散基础方面选取体现综保区经济规模和产业集聚的经营总收入(x1)、工业总产值(x2)、新注册企业数量(x3),体现经济密度程度的进出口贸易密度(x4)、活跃企业密度(x5)等指标。从扩散渠道方面选取反映增长极与周边腹地贸易和资源要素流动的指标:贸易促进贡献率(x6);反映区内外各产业间广泛且复杂联系的指标:“二线”进出区货物总值(x7)、海关税收额(x8);以及体现资本流动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x9)。从扩散环境方面选取腹地第三产业占比(x10)、腹地城镇化率(x11)、腹地基础设施完备率(x12)三个指标评价综保区所处腹地的社会系统状况,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2.变量说明

(1)因变量。本文选取39个综保区所在省级行政区域视为综保区所处腹地,省级行政区域人均GDP作为因变量,该变量能够较好地体现综保区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示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为减少回归过程中变量异方差引起的不利影响,对腹地人均GDP(y)作对数变换。

(2)核心自变量。核心自变量为综保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经因子分析后,得出的公因子,这些变量是对原始变量信息的高度概括和重新组构,是从综保区扩散基础、扩散渠道和扩散环境几个方面提取出的影响综保区扩散效应的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为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问题,控制变量侧重于控制样本的异质性。根据理论分析,综保区凭借区位和政策优势,吸引产业集聚发展,积累扩散势能,逐步产生扩散效应,因此选取综保区所处区域(area)和综保区类型(type)两个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备合理性。综保区所处区域(area)是指综保区样本所处的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位置,体现综保区的区位优势和腹地环境综合条件,分别取值1、2、3。综保区类型(type)分为沿海型、沿边口岸型和内陆型,分别取值1、2、3。控制变量是无序多分类变量,转为哑变量引入回归模型,通过LSDV法,在原方程引入(n-1)个虚拟变量,进一步考察控制变量不同属性对于因变量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准确度。

(四)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4年-2019年《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年鉴》、综保区管委会的统计数据、海关总署网站有关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有关统计数据作为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数据来源。自变量数据来自因子分析后得出的公因子得分,因变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原始数据经Excel2010处理,使用Stata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因子分析结果

1.数据描述

2019年39个综保区样本的指标原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进行数据适用性检验,2019年截面数据巴特利特球度检验观测值为353.433,p值为0.000,KMO检验值为0.706,本文选取的指标变量相关性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3.因子估计及初步分析

对2019年截面数据运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共计75.4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指标变量中经营总收入(x1)、工业总产值(x2)、进出口贸易密度(x4)、贸易促进贡献率(x6)、“二线”进出区货物总值(x7)、海关税收额(x8)、固定资产投资额(x9)等7个指标变量在公因子1(F1)上有较大载荷,公因子1(F1)包含扩散基础和扩散渠道的大部分指标的原始信息,主要反映的是综保区的经济因素,因此新得到的因子命名为经济因子。腹地第三产业占比(x10)、腹地城镇化率(x11)、腹地基础设施完备率(x12)等3个指标变量在公因子2(f2)上的分布有较大载荷,公因子2(F2)对应扩散环境指标的原始信息,命名为环境因子。新注册企业数量(x3)和活跃企业密度(x5)在公因子3(F3)上的分布有较大载荷,公因子3(F3)对应扩散基础中涉及企业的指标,命名为企业因子。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4.综保区综合评价分析

将样本数据、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值和公因子得分带入截面样本评价公式,得到2019年综保区扩散效应综合评价值(以下简称评价值),见表4。评价值为正,表示该综保区的扩散效应得以发挥,并对周边腹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评价值为负,表明该综保区的扩散效应尚未形成或还未显现,扩散势能正在不断积累。评价值为0或者由负接近于0,说明该综保区扩散势能开始释放,扩散效应逐步显现。根据表4,2019年共有16个综保区评价值为正值,占总样本的41%,其中81%的综保区位于东部地区。评价值为负值的综保区占总样本的59%,其中中西部地区的综保区占65%。研究样本中,东部地区有62%的综保区产生了扩散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只有17%的综保区产生了扩散效应。由此判断,一是2019年我国半数以上的综保区还处于产业集聚的极化过程中,尚未产生扩散效应。二是扩散效应比较明显的综保区大多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综保区具有较完善的扩散环境,区位和政策优势有效降低了区内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具备较好的扩散基础。同时,东部地区物流便利,金融发达,人才流动频繁,扩散渠道较为畅通。这些都为产生扩散效应创造了条件。

表4 2019年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综合评价值排名

为了进一步了解2014-2019年评价值的变化趋势,按照上面的方法对2014-2018年相同样本的截面数据做因子分析,见表5。因子载荷经旋转后,指标变量在公因子上的分布与2019年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5 2014-2018年的截面数据因子分析

经计算,得出相应评价值,见表6。2014-2015年有部分综保区在该年尚未设立或者未验收运作,无相关数据,用“--”表示缺失值。11个综保区的评价值在评价期内均为正值,占总样本的28.2%,其中位于东部地区的有8个,占72.7%。20个综保区的评价值在评价期内均为负值,占样本总量的51.3%,其中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有14个,占70%。评价期内评价值由负到正的有5个综保区,扩散效应开始呈现。评价值在评价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的有18个,占46.2%。近一半的综保区评价值都随时间逐步增加,评价值为负的综保区的扩散势能逐渐增加,评价值为正的综保区由2014年的10个逐步增加为2019年的16个,我国综保区的扩散效应呈逐步增大的趋势。

表6 2014-2019年综保区扩散效应综合评价值统计表

单从全国整体来看,综保区的发展还不平衡,发展较好的已产生扩散效应,其他综保区受设立时间较短、自身基础薄弱、周边扩散环境欠佳等原因,极化过程尚未完成,扩散效应未得到发挥。

(二)回归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将12个指标进行降维后得到经济因子(f1)、环境因子(f2)和企业因子(f3)3个新变量。这3个新变量是对原始变量信息的高度概括和重新组构,是从扩散基础、扩散渠道和扩散环境三个方面提取出的影响综保区扩散效应的核心解释变量。其中,经济因子(f1)包含了扩散基础和扩散渠道的大部分指标的原始信息,环境因子(f2)包含了扩散环境的全部指标的原始信息,企业因子(f3)包含了扩散基础中有关企业指标的原始信息。

本文将2014-2019年39个综保区相关原始数据代入式(2)得到公因子数据,再进一步探讨这些解释变量对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面板数据为短面板数据,假设其独立同分布。首先对回归结果进行F检验(P值为0.0000)和Hausman检验(P值为0.0025)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将解释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随后加入控制变量,通过LSDV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8。回归结果表明:(1)模型1可决系数R2为0.4374,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总体解释能力基本符合要求,模型总体显著。经济因子(f1)的回归系数为0.1764,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综保区内各类经济要素资源的集聚发展和综保区内外的经济联系对腹地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综保区经济发展越好,综保区内外的联系越紧密,对周边腹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大。环境因子(f2)的回归系数为0.2342,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综保区所在腹地的区域环境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对腹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综保区的扩散环境越好,越能促进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促进腹地经济增长。企业因子(f3)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综保区内新增企业数量和活跃企业数量等企业规模数据对扩散效应没有影响。(2)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通过LSDV法进行回归分析,R2为0.6953,回归方程拟合度好。经济因子(f1)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环境因子(f2)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企业因子(f3)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不显著。综保区所处区域位置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中部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低于东部经济带,其中中部经济带的影响最弱。综保区类型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表8 回归结果(全样本)

(三)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印证综保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因子对综保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的影响,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分割样本的方法对数据重分类,将样本分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样本的回归结果中,体现扩散基础和渠道的经济因子对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的影响显著为正,体现扩散环境的环境因子对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影响程度最大,体现扩散基础的企业因子对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的影响不显著。中西部地区样本与东部地区呈现基本相同的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结果在系数和显著性上与表8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经济因子和环境因子是影响综保区扩散效应的重要指标。

表9 回归结果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1.2019年我国39个综保区样本中有16个综保区评价值为正值,占总样本的41%,其中81%的综保区位于东部地区;样本评价值为负的占59%,其中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占65%。研究样本中,东部地区有62%的综保区产生了扩散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只有17%的综保区产生了扩散效应。评价值在评价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的有18个,占46.2%。评价值为正的综保区由2014年的10个逐步增加为2019年的16个。由此可见,一是从全国整体来看,综保区的发展还不平衡,发展较好的已产生扩散效应,半数以上的综保区受设立时间较短、自身基础薄弱、周边扩散环境欠佳等原因,还处在资源要素的极化过程中,扩散效应未得到发挥。二是扩散效应比较明显的综保区则多处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共同特点是: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有核心企业入驻,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腹地产业基础完善,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区域产业链相对完整,人才优势明显,市场有效需求旺盛,政府治理高效。三是近一半的综保区评价值都随时间逐步增加,评价值为负的综保区的扩散势能逐渐增加,2014-2019年我国综保区的扩散效应呈逐步增大的趋势。

2.通过对我国综保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得到经济因子、环境因子和企业因子。它们是对原始变量信息的高度概括和重新组构,是从综保区扩散基础、扩散渠道和扩散环境三个方面提取出的影响综保区扩散效应的重要解释变量。其中,一是包含扩散基础和扩散渠道大部分信息的经济因子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显著为正。综保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区内外的经济联系,对扩散效应有显著影响,区内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各类经济活动发展得越好,区内外经贸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综保区尽快产生扩散效应。二是环境因子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显著为正,且影响程度最大。区域环境影响着综保区扩散效应发生的范围和速度。综保区的外部环境越好,越有利于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环境因子对扩散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大。三是企业因子对综保区扩散效应不显著,区内企业的规模和活跃情况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不具有显著影响。四是综保区所处区域位置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中部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显著低于东部经济带。综保区类型对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改善综保区周边腹地的扩散环境。地方政府可以适度引导和改善综保区外部发展环境,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提升市场有效需求,建立清晰的产权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率。根据地区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综保区布局。外部发展环境欠佳的,不宜盲目设立综保区。已设立的,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加强本地特色产业与综保区主导产业间的对接和配套,围绕综合保税区主导产业构建上下游联通的全产业链,避免产业脱节而形成“飞地”经济。

2.重视经济因子对促进综保区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综保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引入适宜在区内发展的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发挥企业对资源要素的支配性作用,拓展对外贸易,促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在区内发展,积极推动新兴业态的创新发展,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综保区内得到高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从而使得区内扩散势能得到不断积累。

3.拓展扩散渠道,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资源要素在区内外高效流动的“扩散网络”,推动区内外原材料、资金、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最优配置,促进区内外产业关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减少“卡口”“信息系统”“管理规定”等软硬件对生产和贸易的阻碍干扰,简化综保区进出境许可证件管理流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增长极腹地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懒马效应
西海岸增长极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