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关学的学科构建、学科组成与未来发展:学科演进的视角

2021-12-17王菲易黄胜强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进出境国门海关

王菲易 黄胜强

学科是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1)宜勇:《论大学学科组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第30-31页。学科不仅是一种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学术组织安排,还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载体。学科建设中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海关学的学科构建而言,“我是谁”旨在回答海关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学科边界,“我存在的意义”表明了海关学的学术地位和学科价值。海关学是一门以进出境监管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探索国门安全治理规律的学科。海关学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全面把握进出境监管活动的本质,科学界定海关学的基本内涵,厘清其学科边界和学科内容,明确学科定位和学科价值。当下的海关学学科建设面临着学科身份危机的困境,“我是谁”不清反映了海关学的学科边界模糊和学科定位迷茫;“我存在的意义”不明则说明海关学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处于种相对弱势地位。我们认为,海关学与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安全学存在密切关联,属于国家安全学的研究范畴,是国家安全学的分支学科。学科交叉是海关学的首要特征,交叉学科门类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探索实践为海关学的学科构建廓清了发展方向和研究路径,跨学科导向的学科构建意识逐渐萌发。明确海关学的学科门类归属和学科基本属性,有助于避免海关学的学科内容空心化、学科发展碎片化和学科地位边缘化的问题。

一、海关学的学科构建

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科学研究发展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和学科体制。(2)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9页。一般认为,判断是否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有三大要素:独特的研究对象、严谨的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3)朱莉:《大学之路》,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其中,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学科的存在价值;理论体系决定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研究方法关涉学科知识积累的深度。要使海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首先必须确立其研究对象,凝练核心概念,以构建自身的概念体系、理论范畴、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学科“观察与思考的客体”,是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确定学科研究的主要边界,决定学科构成,影响学科的知识概念体系。

(一)“海关”的三重含义

从学科上讲,“海关”的本源意义应是一种进出境监管活动。长期以来,对海关有一个习惯认识,即“海关”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4)在《中国海关百科全书》中,海关的定义是国家出入境的监管机构。世界海关史学者朝仓弘教认为,海关是政治组织为公共财政需要而设立的征税机关。参见《中国海关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吕博等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一个具有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履行特定职能的国家行政机构。大多数学者对海关的理解主要参照的是《海关法》第2条中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如果把海关仅仅理解为一个部门,那么作为部门的海关学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从海关的起源看,它是在国家边界上出现的第一个非军事边界管理机构,“海关”一词最初是人们对进出境管理活动及其管理机构的一种统称。从国际海关史的相关研究来看,关于海关的起源,主要有经济起源说和政治起源说两种观点。古代中国海关主要承担政治保卫、外贸管理、关税征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职能,而且政治保卫任务的重要性高于外贸管理和税收征管,“讥而不征”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对海关的基本要求。(5)姚永超:《论地理学在海关研究中的应用》,《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4页。古希腊的海关首先是一个关税征管机关。后来,随着进出境监管活动的复杂化和分工发展,负责人员进出境的边防检查、人和动植物进出境的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机构先后从海关分化出来。“海关”“边检”“进出境检验检疫”等概念也逐渐被人们用来指涉各个口岸管理部门。

学科属于一个历史性范畴,一门学科从诞生到发展都受到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影响。(6)李娟、李晓旭:《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战略的调整、国际形势的变化,海关所肩负的职责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海关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认识、不断被界定的概念,表现出时空演进的特征。所以,在海关学的构建中,必须全面把握“海关”一词的三重含义:一是基于公共部门管理的“海关”概念,指国家的进出境监管机关,这是目前学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观点,英语中通常用Customs House、Customs Agency/Service来表示作为部门的海关;二是地理和空间意义上的“海关”概念,系指跨境监管的场所(location);三是基于自然语言和科学研究的“海关”概念,核心内涵是指“海关监管程序(customs procedure)”(7)Customs procedures是贯穿于欧盟海关法典极其授权、实施条例的核心词汇。参见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编译:《欧盟海关法典》,中国海关出版社2016年版。也即在口岸实施国家所有适用于人、物和运输工具跨境流动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进出境监管活动和程序,目前学界尚未从科学研究层面对海关进行研究。(8)黄胜强、王菲易:《关于海关学学科建设的探讨:发展脉络、主要瓶颈和建设路径》,《海关与经贸研究》2018年第5期,第40页。根据《英汉大词典(第2版)》的解释,Customs是指海关或“征收关税的程序”。(9)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452页。可以发现,英语中的海关既包括机构的涵义,也指称对跨境程序的监管(cross-border process)。

(二)海关学的研究对象

黑格尔认为“每一个学科均需假定它所研究的对象”,而当研究者试图去界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时,却常常发现并非是非常准确的,往往使用“现象”“规律”“关系”等词进行概括。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在不对其研究对象做出适当描述的情况下进行研究。(10)[荷]杨·斯密茨:《法学的观念与方法》,魏磊杰、吴雅婷译,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在明确“海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认为进出境监管活动构成了海关学的研究对象。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关境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者,是以国家对进出境活动或事务的管理为目标的。进出境监管的客体是跨境流动的人员、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从具体内容来看,进出境监管活动主要包括对进出境人员、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进行合法性和安全性检查、商品质量检验、动植物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等,阻截非法进出境人员、查禁禁止进出境物品并查缉违反进出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进出境监管作为对人、物和运输工具的跨境流动行为进行监管的一种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对这种监管行为的研究,尚未进入其他相关学科的视野,很少作为其他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张康之认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取决于4个标准:完整的概念群落、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多种理论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1)参见李潇潇:《公共管理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张康之、周志忍、竺乾威、孔繁斌、何艳玲五人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3期,第14页。对标上述标准,海关学作为一门学科是非常勉强的;但是,如果不把海关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来看待,而把它作为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或者说一门亟需建立的学科来看,我们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既有的各门学科能不能满足进出境监管的现实要求,并且需要一门新的学科来研究和回答进出境监管活动中的诸多新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人员往来、货物和服务贸易等跨境活动日益增多,使得进出境监管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各国在进出境监管范围、监管模式以及监管手段等方面不断变化,对此应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这为海关学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我们认为海关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初步形成明确的学科内涵,可以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海关学在科学层面上是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结果,为海关学的发展和学科升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海关学主要是以进出境监管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基础,以解决跨境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国门安全威胁为研究导向,以寻找维护国门安全的有效对策为研究目标,以进出境监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其基本框架,对进出境监管的历史与现状、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向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海关学的学科演进

自1908年设立税务学堂(12)关于税务学堂和海关高等教育的起源,参见姚梅琳:《海关教育的特点与传承——回眸20世纪前期的海关学校》,《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张慧明:《中外高等教育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以来,中国海关高等教育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历经税则学→ 关政学→海关管理(专科)→海关管理(本科)→行政管理(海关管理方向)(本科)→海关管理(本科,目录外专业)→ 海关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演进。在现有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与海关学紧密相关的本科专业主要是海关管理(120406TK)、海关检验检疫安全(120415TK),同属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科是内在的知识建制和外在的社会建制有机结合的知识规范体,内在的知识建制是学科存在的根本,外在的社会建制是学科发展的依据。学科社会建制即学科的制度化建设,学科建制化水平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门学科在该国学科体系中所处地位的重要评价标准。(13)朱亚鹏:《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从学科建制看,海关学的发展呈现“先外后内、以外促内”的趋势:在学科外在社会建制(如海关院校、研究学会、课程教材、学术期刊等)的基础上,朝向完善学科内在的知识建制,如界定学科内涵、梳理学科建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凝练学科核心概念与研究议题、凝聚学科认同、搭建学科治理制度的方向演进。我们以中国知网为统计和分析文献的数据来源,阐述海关学的学科发展路径。(参见图1)

图1 海关学的学科演进过程

(一)“前学科”时期的海关学:以“海关史”为核心的海关学

在我国海关研究领域中,海关史研究起步最早,我们将海关史研究阶段称为“前学科”时期的海关学。海关史一直被认为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起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领域已有数百篇的论文(14)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佳宏伟:《近20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书评》,《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和数十部专著问世,涉及海关通史、海关人物、海关制度、地方海关等各方面。海关史研究基本可分为三类,即海关史研究专著、海关史志编撰以及海关史料编撰。

在海关史研究专著方面,以陈诗启、蔡渭洲、吴松弟、戴一峰等学者为代表,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包括晚清部分、民国部分)(15)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最为全面。蔡渭洲的《中国海关简史》(16)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通史型海关学教科书。英籍税务司莱特对关税史进行了专门研究,著有《中国关税沿革史》,以及叶松年的《中国近代税则史》。(17)[英]莱特:《中国关税沿革史》,姚曾廙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叶松年:《中国近代税则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1985年,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成立,主要利用海关档案从事中外经济关系史、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国财政史、商业史和城市史等多种研究。

在海关志编撰方面,清朝梁廷枏和民国初年的黄序鹓分别著有《粤海关志》《海关通志》,这是我国最早的海关史志。1997年,陈正恭等编写的《上海海关志》出版;(18)陈正恭:《上海海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2012年,海关总署组织编撰的《中国海关通志》出版;而在此之前,一系列地方海关志相继编撰出版,形成了完整的海关志体系,全面记录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海关管理发展情况。

海关史料编撰方面,1957-1965年间,以陈瀚笙、范文澜、千家驹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与海关总署合作,出版了“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系列丛书”。近年来,海关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出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170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283册、《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全编》(其中索引1卷)46卷、《历史镜鉴:旧中国海关戒律》《津海关秘档翻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861-1942)》3卷、《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5卷、《中国旧海关与近代社会图史》10册、《中国近代海关高级职员年表》和《中国旧海关稀见文献全编》23册等一批海关档案资料。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往往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第一代学者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19)Rhoads Murphey,Shanghai,Key to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Fairbank John King,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1852-1854,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旧海关出版物因其内容精确,所占地域广大,已成为研究中国经济之唯一可靠而系统的资料。(20)郑友揆:《我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考》,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杂志》,第5卷第3期,1934年9月。

进入21世纪,中国海关史研究在英国和中国再度兴起。在英国以方德万为代表,侧重研究赫德其人其事,以及海关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角色。(21)[美]托马斯·莱昂斯:《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毛立坤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方德万:《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姚永超、蔡维屏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国内海关史研究的议题主要有海关历史人物研究、(22)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文松:《近代中国海关洋员概略——以五任总税务司为主》,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关员与中西文化传播》,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近代常关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港口-腹地与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研究等,这一点也可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得到印证。以“海关史”为篇名,(23)CNKI的推荐检索点是“主题”,但其范围较为宽泛,主题特征不明显,因此本文使用“篇名”检索。在中国知网总库(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年度范围为全部年度,检索方式为跨库检索,检索日期为2021年8月22日,共得到44篇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CNKI海关史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

(二)“准学科”时期的海关学:以“海关管理”为核心的海关学

1974年,北京对外经贸学院创建海关管理专业,1978年正式设立海关管理系。1979年,上海海关学校恢复建制。198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恢复海关实行集中统一的垂直领导体制。同年,教育部批准上海海关学校升格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此后,海关总署于1984年创办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广州)、1985年创办秦皇岛海关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设立了海关管理专业,出于专业教学需要,开始编写各类海关教材;1986年,刘毅编著的《海关管理基础》讲义问世,标志着海关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教学学科进入课堂。(24)海关高专课题组:《海关管理学科综合论证》,《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3页。1985年,对外经贸大学在国际贸易学硕士专业目录下设置了国际海关组织研究方向,1988年增设关税、海关史方向。

随着海关高等教育的恢复、海关垂直管理体制的确立,一些长期从事海关教育教学和海关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开始思考海关学科建设问题。1982年,叶松年发表《海关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问题》一文,掀起了一场关于海关学科问题的大讨论,围绕着海关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探讨,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海关学” “海关管理学”“海关行政管理学”的构想。这场讨论以金铭俊的《海关管理学科问题的讨论述评》为结尾。此后,虽有一些散见于报刊杂志的关于海关学科的讨论,但影响和规模都无法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次大讨论相提并论。虽然不能说这些文章在理论深度方面具备了多高的水平,但这是第一次在公开刊物上探讨海关学科建设,可以说是海关学科建设正式开始的里程碑。在1985年6月召开的中国海关学会成立大会上,宦乡首次提出创建“海关学”,“海关学已成为一门交叉科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都掺杂在一起的一门科学……不能把海关工作看成纯技术性的工作,要突破‘国之锁钥’这个概念来认识海关学”。(25)宦乡:《积极开展海关学的研究》,《海关研究》1989年4月20日,增刊。

与此同时,有关海关研究刊物的创办及海关研究学术团体的建立,初步完成了海关学科理论研究的组织建制。学科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26)吴国盛:《学科制度的内在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81页。1980年《海关教学》在上海海关学校创刊,1982年更名为《海关教学与研究》,同年《人民海关》复刊;1985年,中国海关学会在北京成立,其会刊《海关研究》同时创刊,这是中国海关理论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中国海关学会和厦门大学联合成立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海关研究逐渐步入正轨;2016年,复旦大学成立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旨在通过与中国海关学会等国内外学术单位、学者的合作,拓展海关史研究范围,加速海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出版等方面的工作。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海关研究成果。以“海关管理”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总库(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年度范围为全年度,检索方式为跨库检索,检索日期为2021年8月22日,共得到144篇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CNKI海关管理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

海关管理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面,理论研究侧重于海关管理的理论基础、海关管理组织、海关战略管理等维度,应用研究主要结合海关的基本职能以及中国海关发展战略展开。实际上,民国时期已开始了对海关的研究,先后出版杨德森的《中国海关制度沿革》(27)杨德森:《中国海关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周念明的《中国海关之组织及其事务》(28)周念明:《中国海关之组织及其事务》,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华民的《中国海关之实际状况》(29)华民:《中国海关之实际状况》,神州国光社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发行。等专著。

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海关管理专业并入行政管理专业,海关管理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一种类型纳入了行政管理学的框架中。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置海关管理本科专业,明确为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公共管理类专业。海关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后,海关学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准学科建制。作为海关学重要支撑的海关管理专业快速发展,专业发展带动了学科的进步。在这一阶段,海关学是以进出境货物、物品各项管理活动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管理学科,又称海关管理学。(30)《中国海关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2012年,对外经贸大学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海关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的海关相关学位项目约30个,其中本科项目13个,研究生学位项目17个,海关专业21个,涉关专业9个;截至2021年6月29日,在欧盟境内,经欧盟认证的海关相关学位项目共计16个(31)经欧盟认证的海关专业的资料来源于:https://ec.europa.eu/search/?QueryText=EU+Customs+Certificate+of+Recognition&op=Search&swlang=en&form_build_id=form-OA4tizFA-u5V3_LvPdUqZS7RpGqJ1t0k7dw0CjneBWI&form_id=nexteuropa_europa_search_search_form.访问时间2021年8月25日。,集中于硕士层面的高层次海关人才培养,而且主要依托法学和税收专业设置海关专业,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海关专业项目11个,涉关项目5个;专业设置多为法律和税收专业,法学类专业多为海关法和国际贸易法专业,也有2个物流类专业、1个公共管理类专业。而我国的海关人才培养,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层面,大都依托公共管理学科展开;近年来,新增海关专业多围绕培养海关国门安全维护人才展开,这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迁、国际安全形势的沿革和海关安全准入职能强化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参见表1)

表1 全球范围内海关相关学位设置情况(不完全统计)

在前两个阶段,海关学课程体系是以海关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体系突出海关实践特色。在基础理论方面,以“海关史”和“海关管理概论”为依托;在实践方面,将“海关监管”“海关统计”“关税征管”“海关缉私”“海关保税监管”“海关稽查”“海关法”“商品归类”“海关风险管理”“海关信息管理”等作为核心课程,突出海关管理实务特色。海关学的术语与概念多是根据海关管理实务的内容进行命名,突出的是专业操作性,理论深度明显不足。但也应看到,围绕海关学的学科本质、学科价值、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海关学理论的探讨陆续展开。2000年后,时任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光华以及他此后担任中国海关学会会长期间,先后多次组织创建海关学学科调研,把创建海关学摆上议事日程。(32)金茂新:《关于创建“海关学”学科的窥见》,《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页。

在“准学科”时期,海关学的名称表述为“海关管理学”。这一时期,海关学研究缺乏开阔的视野,学术基础不扎实,未能梳理出核心的研究领域和提炼出重要主题,缺乏有效的研究路径、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牢固的理论基础;既没能充分反映进出境监管领域的新变化,将其他口岸执法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边检)的监管活动纳入研究范围,也没能顺应社会科学发展的交叉、综合和整合趋势,没能充分吸收相近学科尤其是经济学、政策分析等学科的新理论和研究方法。海关学研究无法突破以往的研究领域,没能在研究主题上有所创新、在研究范围上进行拓展并夯实研究基础。由于进出境治理实践需求的导向,引致海关学学科理论研究更多集中于满足实践需求;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使得人们对海关学的学科本质属性认知困难和深度不足,进而又使得很多人认为海关学只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的“业务体系”而不是一门学科,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海关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需进一步明确,核心概念、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缺乏整合与规范,对海关学范畴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缺少有机整合和深度加工,对国门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研究明显不足。在海关管理研究遭遇瓶颈之际,国门安全研究为海关学向前推进提供了契机,有助于从整体上推动海关学研究从经验性知识向普遍性知识发展,并为最终形成体系性知识奠定基础。

(三)朝向“常规学科”发展的海关学:以“国门安全”为核心的海关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进出境监管活动越来越紧密地与国际安全、贸易安全、国民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核安全等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的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相关联,国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国门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是维护国门安全的主体力量。只有对国门安全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才能为切实维护国门安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各异、布局复杂的口岸,国门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国家而言,开展海关学研究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国门安全治理水平的迫切要求。海关和口岸在国门安全维护中的意义日渐突出,海关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海关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组成不断拓展。

如何在口岸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便于行、物畅其流的同时,防止重大疫病疫情、国际犯罪集团、恐怖主义、非法移民、新型有害生物、生物武器、核生化有害因子等通过口岸跨境传播,是当下海关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国外对国门安全的研究集中于三方面:(1)对自由贸易与国门安全关系的研究;(33)Stephen Flynn,“Beyond Border Control”,Foreign Affairs,2000,Vol.79,No.6,pp.57-68;Macpherson AD,Mcconnell JE,Vance A.,et al.,The Impact of US Anti-terrorism Policies on Canada-US Cross-border Commerce: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Western New York and Southern Ontario,Canada United States Trade Center: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2006,p.29.(2)恐怖主义与国门安全的探讨;(34)Steven Globerman and Paul Storer,The Impact of 9/11 on Canada-U.S.Trade,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8;Ackleson J.“Constructing Security on the U.S.-Mexico Border”,Political Geography,2005,Vol.24,No.2,pp.165-184.(3)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国门安全维护中的运用研究等。“9·11”事件后,欧洲和北美对国门安全的关注空前提升,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在确保正常国际交往的前提下,维护本国和地区的口岸安全。(35)Emmhanuel Brunet-Jrilly,Comparing Border Security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7,p.1.口岸是有害生物、传染病、危险武器和恐怖分子进入一国的主要渠道,(36)Ridge T,Securing America’s Borders Fact Sheet:Border Security,http://www.whitehouse.gov/;Ridge T,U.S is More Secure,http://www.usatoday.com/news/opinion/.国门安全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37)Tom Tancredo,“Census Report Finds Illegals Threat to U.S.Security”,The Washington Times,http://www.stormfront.org/forum/t10993/.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协调贸易便利化与国门安全之间的冲突,成为当下国门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国门安全”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总库(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年度范围为全部年度,检索方式为跨库检索,检索日期为2021年8月22日,共得到207篇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CNKI国门安全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

对比图2、图3和图4,可以发现,1980年以来海关史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相对均衡,海关管理研究文献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2010年前后,国门安全研究成果有了大幅增长,2020年左右出现高峰,新冠疫情爆发后海关防控境外输入性国门安全风险的压力持续增加,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来越大,国门安全面临许多新考验,通过口岸渗透入境的方式更加隐蔽多样。“海关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大局,强化口岸安全管控能力,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活动,把各类违禁物资拒于国门之外。坚决打击各类逃税涉税走私活动,持续加大对各类危害生态安全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坚决堵住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各类有害物质流入渠道,守住监管底线,有效破除安全威胁”,“当好新时代国门安全的守护人”。(38)倪岳峰:《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海关》,《求是》2018年第20期,第32页。《“十四五”海关发展规划》提出“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构建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国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履行监管职责,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

各类国门安全风险不断涌现,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日渐突出,与此相关的研究议题逐渐被提上海关学的议程。国内对国门安全的研究集中于政治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侧重关注三大议题:边境安全(39)胡志丁、骆华松、李灿松:《地缘安全视角下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及其优化组合》,《人文地理》2012年第3期,第73-77页;丁建伟、K.SH.哈菲佐娃:《论宗教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双重影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0-17页;高永久:《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5-8页;栗忠献:《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第57-60页。、国门非传统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主要运用类型学方法和经验分析等探讨我国非传统国门安全问题及其应对之策。然而,上述研究多以陆地边境口岸为研究个案,沿海、内陆口岸的国门安全研究较为缺乏,不足以厘清国门安全风险的生成机理、演变规律和治理机制,无法满足国门安全治理的需要;对国门和国门安全等基础概念缺乏规范化的学术界定,海关学的核心概念、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尚未构建。于是,通过海关学的构建与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以“国门安全”为核心的海关学意味着维护国门安全是海关学研究的基本使命,这一定位对于推动海关学朝向“常规学科”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第一,国门安全有助于明确海关学的研究范畴、拓宽其研究领域。“国门安全维护”表明进出境监管的主体不限于海关部门,而是针对一切具有进出境监管职能的机构,将边检、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也纳入研究视野,不仅拓展了国门安全维护的力量,还为国门安全的协同共治提供了理论基础。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为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下建设海关学提供了政策基础。

第二,以国门安全维护为研究目的意味着海关学不再将进出境监管实践简单化约为海关业务,而是针对一切可能危害国门安全的行为,使得研究对象从业务范畴变为行为范畴,摆脱了理论研究对海关业务的路径依赖,使得“口岸管理”“口岸保护”“国门安全治理”等学科概念具备了产生条件,为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三,围绕着国门安全维护这条逻辑主线,有助于海关学界定其研究领域,明确其学科边界,也将海关学与边境管理学、海关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区别开来。海关学的学科构建是由应对国门安全威胁而产生的,口岸管理实践应成为我国海关学的价值本源和现实来源。国门安全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议题,引起政治学、公共管理和新兴的国家安全学等学科的关注。

维护国门安全的目标催生了国门安全维护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对进出境监管规律的探索,使得这一领域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随着进出境监管实践的演进,海关学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作为学科而言,其研究使命也逐渐清晰化,即维护国门安全。中国海关承担着维护进出口贸易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战略资源安全和宏观调控、保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保护生态安全等重要职能。为因应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需要推动海关学从以“海关管理”为核心向以“国门安全”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强化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强调“重视生物安全风险,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要求海关筑牢口岸检验检疫安全防线。2019年6月,上海海关学院成立海关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聚焦国门安全研究。2021年3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上海海关学院获批海关检验检疫安全目录外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专业,体现了对国门安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旨在培养具有国家安全战略意识,系统掌握海关检验检疫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进出境检验检疫技术标准与法规,具备较强的国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以及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能够在海关等公共部门从事检验检疫安全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公共卫生安全”“口岸生物安全”“进出口食品安全”“海关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海关检验检疫安全管理”“海关检验检疫统计”“海关检验检疫风险分析与评估”“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出入境检验检疫国际公约与规则”等。自此,安全类海关专业进入我国的本科专业目录。

三、海关学的学科内容与学科边界

(一)海关学的学科内容与研究议题

判断一个学科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据或主要标准应是:学科范围和学科边界的确定、学科知识的增长或累积、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独特性以及学科社会建制的相对完善。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要有相对稳定的学科组成和相对清晰的学科边界。学科组成是指学科内容及研究议题,设立这些议题之后人们就会围绕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学科边界则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所在。海关学研究不仅应当明确学科的问题意识和学科内容,还要确定海关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厘清海关学的学科边界和梳理其学科交叉情况。

海关学既是一门学科的名称,也是一类学科的总称。作为一门学科的海关学,是海关学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总论性的学科。在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海关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边防检查为主的口岸执法活动中,很多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海关由于历史原因及其执法活动的特殊性,在口岸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也可以将作为一门学科的海关学命名为口岸管理学。作为一类学科的海关学,其学科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进出境监管主体来看,海关学涵盖口岸综合管理、口岸海关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和移民管理等。从研究领域来看,海关学主要包括海关学原理、海关法学、海关监管学、海关税收学、海关情报学、国际海关学、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国门安全研究等。(参见图5)

图5 海关学的学科内容

海关学原理主要从理论层面系统研究包括海关、国境、关境、口岸、关税等核心概念,分析影响国门安全的一般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研究国门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机制。一门学科是否拥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核心概念,是否建立起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决定这门学科是否独立于其他学科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包括如下议题:海关学基本理论(海关学基本原理、海关学研究方法等)、海关史(中国海关史、国别海关史等)、海关学派等。

海关法学是研究有关货物、物品及其载体进出境的立法、执法、守法规律的学科。(40)邵铁民、陈晖主编:《海关法学》,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海关法是调整海关和相对人之间在进出境监督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海关法学是从法学原理、制度及适用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海关法的学科,(41)邵铁民:《海关法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其主要内容有:海关法学原理、海关缉私和缉毒学、中国海关法、国际海关法学等。1987年《海关法》颁布实施时,有观点认为海关法只是海关管理的法制手段;随着海关法学研究的发展,海关法学作为专门的法学问题已从海关管理中分离出来,逐步强调规范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探讨如何建立和充实海关法学规范体系的问题。(42)肖建国主编:《中国海关学术前沿报告》,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从法学角度看,海关法学属于行政法的分支,海关缉私和缉毒学属于刑事侦查学的分支,国际海关法学则属于国际法学的分支。(43)何力主编:《国际海关法学——原理和制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

海关监管学是研究进出境监管活动与过程并揭示进出境监管规律的科学。进出境监管是指口岸执法机构依据进出境监管法律法规,对跨境流动的人及物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管行为。由于海关是进出境监管的核心主体,所以进出境监管又可以称为海关监管。研究范畴涵盖进出境监管的各个维度,如通关管理、海关稽查、保税监管、口岸应急管理、口岸检验检疫等。

海关税收学是研究海关税收活动与过程、揭示海关税收征管规律的科学。海关税收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安全,世界各国关税都由海关负责征收,而且我国海关税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海关征税额占同期中央本级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税收征管是海关维护国门经济安全的主要手段。2018年3月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提出“国家安全是征收关税的法律基础”的观点。从税收种类来看,海关负责对准许进出口的货物、进出境物品在进出境环节征收关税和其他由海关负责征收的国内税费。除了关税,海关还负责征收进出口环节的各类代征税,如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船舶吨税等。海关税收学主要内容有:海关税收学原理、关税制度研究、关税征管技术、国别与区域关税制度研究、关税与经济安全等。

海关情报学是情报学理论、方法运用到进出境监管领域,并在进出境监管实践中的抽象、总结原理规律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型情报学科。朱利安·理查德斯(Julian Richards)认为,情报是各国为保护和促进国家安全概念所定义的战略利益而开展的活动之一,情报研究(Intelligence Studies)可以作为国际关系学的分支学科,位于安全研究之下。(44)杨建林、苗蕾:《情报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科技情报研究》2019年第1期,第31页。海关学要对数字治理时代做出回应,就需要将研究视角转向数据、情报,以适应数字治理时代的要求。情报是优化国门安全管理手段、提升国门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工具。海关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关情报的获取、海关情报的分析与研判、海关情报安全管理、海关情报制度与政策法规研究等。

国际海关学,主要包括国别海关研究、国际海关组织研究、国际海关规则与公约研究、海关国际合作研究等。自1983年中国海关正式加入世界海关组织,我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海关事务。对于国际海关实践和海关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需要系统的、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予以支持,构建科学完整的国际海关理论体系已成为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国门安全研究,主要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中国国门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具体议题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我国的国门安全体系研究、各个具体的国门安全领域(国门经济安全、国门生物安全、国门公共卫生安全、进出口食品安全、国门核生化安全等)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45)王菲易、黄胜强:《国家安全学中的国门安全研究》,《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6期,第58页。

(二)海关学的学科边界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目前,担负着有效改进进出境管理实践重任的海关学,还处于为获得学科认同而努力的阶段。可以说,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生态环境中,海关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功能与其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和认同危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要有现实关怀和价值导向,都以指导现实实践为最终目标,海关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寻我国国门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和国门安全治理的有效之策。因此,国家安全学是海关学的基础性学科。国家安全学创始人刘跃进教授认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应把目前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军事科学”门类扩充为“国家安全学”门类,在其下设置国家安全学理论、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战略学、国家安全教育学、军事学(现目录中的“军事科学”)、情报学、警察学(现目录中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外交学、国家安全技术、非传统安全等一级学科。他更进一步提出可以在国家安全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或专业方向主要有: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危机管理、保密学、边疆学、海关学等。(46)刘跃进:《对国家安全学学科门类合理化定位的思考》,《情报杂志》2019年第2期,第3页。

海关学既是一个研究对象横布在行政管理学、国际法学、税收学、国际贸易学等众多领域的横断学科,又是一个需要充分利用多门学科成果解决进出境监管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类复杂问题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学科边界模糊是海关学发展中的一个难题,这与其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以及学科定位有关。如果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边界是基于发生场域的横向划分,(47)周志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结构化辩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9期,第7页。而海关学的产生则更多蕴含了纵向划分的成分,即侧重于国门安全治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遍及人的安全、国家安全、周边安全、区域安全和全球安全等各个层面。横向、纵向双重维度加剧了海关学学科边界的模糊性,与海关学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有行政管理学、海关管理学、税收学、国际贸易学、边境管理学等。

海关学与行政管理学具有直接联系。进出境监管的基本手段是行政手段,口岸执法机构可以依法强制被监管对象(跨境流动的人、物和运输工具)执行有关法规,对进出境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实施全过程监督。任何进出境监管行为都必须按照法定的行政程序进行,以避免进出境监管的随意性。这就决定了进出境监管需要运用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提高海关监管的科学性和监管效率。

海关管理包括海关对进出境管理所涉及海关行政环境和海关机构布局、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探索其规律性和发展趋势就是海关管理学的研究对象。(48)于申、邵铁民等:《海关管理学科综合特征》,《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1页。海关管理学就是海关行政管理学。在海关学中,海关是维护国门安全的核心主体和牵头单位,但不是唯一主体,其他如进出境检验检疫、移民管理等也要纳入其研究范畴。(49)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对国务院原有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划入海关。机构改革后,海关监管职责更多、监管范围更广、监管链条更长,维护国门安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大。参见王菲易、黄胜强:《海关、口岸安全与国家安全——关检融合后海关安全准入职能的内涵与趋势研究》,《海关与经贸研究》2019年第3期,第1-16页。

海关税收在征收环节、征收场景、征收对象、国际约束、适用税则等方面与国内征税有明显区别,但征税原理、征税技术等方面与国内征税有许多共同之处,海关学与税收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边境管理学是根据国家边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如何维护边界、边境秩序和安全的一门管理学科。从学科特点和性质来看,边境管理学是公安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构成国家公共安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0)许渭生主编:《边境管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海关学与边境管理学在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价值本源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区别,边境管理学是以地理边界为管理区域,海关学是以口岸为研究空间范畴。(51)所谓地理边界就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边界(national boundary/border)或者说“国境”的概念;口岸边界是因口岸设立的地点形成的理论上的国界,口岸管理中的跨界(跨境流动)管理是建立在这类边界的基础之上的。边界与口岸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总结为,地理边界决定着口岸设立的位置,口岸边界是由口岸设立的位置划定的,设在地理边界的口岸与地理边界相吻合,设在口岸边界的口岸与地理边界不一定吻合。参见王菲易:《海关语境中“border”的译法辨析》,《海关与经贸研究》2018年第6期,第75-84页。

海关学与国际贸易学的关系也十分紧密。海关学以进出境的人、货物和运输工具为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理论是对货物的跨境流动管理理论。按照学科归属来说,海关学不属于国际贸易学的范畴;或者说,国际贸易学虽然会涉及海关学研究的某些内容,但却无法涵盖海关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因为海关学的研究对象还涉及对进出境旅客的管理。

虽然上述学科和研究也能承担起海关学研究的部分任务,但却无法满足国门安全维护对海关学研究的迫切需要。海关管理学仍是海关学构建与发展的基石,需要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有关进出境监管问题的研究成果,按照海关学的知识框架和学术规范,对其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充分地整合和概括,进而将其整合进海关学的知识体系中。

四、交叉学科门类下海关学的发展路径分析

从海关学的学科演进路线可以发现,海关学的构建和发展存在学科研究断裂的困境,体现在学科代际传承缺乏,支持海关学发展的各个基础学科之间隔绝、缺乏纵向延续和横向交流,海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海关业务实践改革之间断裂,海关学科专业建设与海关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断裂。如何找到一种方法,从全局统领学科研究,脱离对海关业务工作和机关实践的路径依赖,改变当前海关研究散、乱、偏的局面,推动海关研究由分散的部门管理走向系统的科学,这是当下海关学学科建设的关键。(52)王菲易、黄胜强:《国家安全学中的国门安全研究》,《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6期,第53页。

(一)强化学科构建自觉意识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随着“交叉学科”门类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定位的明确,作为国家安全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关学,应按照交叉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属性要求,结合研究对象的知识集成特点探索学科发展路径,突破单一学科的学科壁垒,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和深度探讨,融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海关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生态和学科组织平台。问题导向性、知识整合性、跨学科合作性和创新性是交叉学科的四个关键要素。(53)张琳、孙梦婷、顾秀丽、黄颖:《交叉学科设置与评价探讨》,《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2期,第88页。交叉学科门类的归属为海关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亟需将跨学科理念融入海关学的理论研究、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以学科自觉、独立、体系和规范为导向,积极构建海关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加快形成海关学的学术认同、学科认同和学者认同。

国门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工程技术等多领域的综合问题,研究和解决国门安全问题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从海关学理论建构看,国门安全研究应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多个学科的融合渗透,不仅要借鉴政治学的宏观理论框架,又要吸收安全工程学科的微观技术分析,也要从法学、公共管理的中观层面着眼,构建国门安全研究的中观理论。另一方面,国门安全研究实践性突出、技术性明显,需要将从事国门安全实践的工作经验和具体实践融入国门安全的理论研究,以政产学研共同推进海关学的学科发展,实现理论界和实务界、学界和政界的共同成长和相互成就。海关学的学科构建与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学科建设应基于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内在特点,强化学科构建自觉意识,形成海关学的内在发展动力,坚持服务于海关学的学科发展和进出境管理实践的目标,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支撑工作实践,以实践推动理论研究发展。

(二)加强核心基础理论研究

已有的国门安全研究在海关学理论基础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在基础概念的辨析、核心价值的界定、分析框架的凝练、理论流派的打造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应加强海关学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寻求理论突破和形成理论积淀,为学科下一轮升级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因为没有坚实理论的支撑,不仅难以形成学科内部的学术认同,也难以获得学科外部的学科认可。海关学研究的议题范畴还需要深化和拓展。一方面,应在纵向层面不断推进全球、区域、国家、社会层面的国门安全研究探索与实践;另一方面,应在横向层面拓展国门安全研究的议题领域和研究范畴。通过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流派、推进理论流派分化以及流派之间的辩论来形塑其学科边界,在推进海关学学科内部理论范式融合和通约的同时建构海关学的学科知识。

(三)注重研究方法集成整合

在研究方法上,海关学应广泛借鉴与之交叉的成熟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做到国门安全问题研究与相关学科研究的交叉。一是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和国际政治学的宏观思辨相结合对国门安全战略、政策执行进行评价;二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如社会科学常用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方法,通过纵向的历史与现实及横向的国际与国内比较,寻找国门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三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结合,通过研究解决国门安全问题,凝炼为有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支撑现实相关领域的实践。要发展系统的海关学科理论,就需要运用整体性思维协调这些分散在不同学科的概念、术语和理论,使其相互衔接并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结构之中。(54)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4-97页。唯有如此,国门安全研究和海关学理论才能获得科学理论所要求的内部系统性和外部显著性。

(四)搭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

沃勒斯坦认为,学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明确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高等院校中的组织结构和共同体的文化。(5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王昺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个体融入一个科研团队后能够享有学术自由,积极自主创新,而且所在梯队应为其自主创新提供更大的支持,分享单兵作战时不可能享有的交叉性智力资源和灵感的膨胀与发酵。(56)[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海关学亟需凝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专门从事国门安全研究;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应打破自身的学科壁垒,直接从不同领域的国门安全实践中凝练、梳理和总结不同的国门安全研究理论,搭建跨院校、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国门安全协同创新研究机构,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通过各个相关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科际协同创新,制定海关学学科发展路线图,构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海关学知识体系,推动具有海关特色、适应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发展的海关学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

(五)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机制

海关人才培养路径呈现多学科的特征,表现为国内外高校依托不同学科专业形成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分别培养法学、管理、安全等不同领域的海关人才。一些国际组织对海关人才培养标准、能力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持续探索,如世界海关组织的《海关专业发展标准》(简称PICARD标准)、欧盟的海关胜任力框架。2008年,世界海关组织制定了PICARD标准,对海关管理者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该标准为海关的学历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依据和科学参照,对人才的层级划分,对每个层级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等素质要求,对确定海关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ICARD标准体现了海关教育的国际标准,2019年世界海关组织对该标准进行修订,特别强调了协同式口岸管理、国际供应链安全和风险管理对海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整体协同创新的方式,注重内部重点建设与外部协同创新相结合,避免忙于“让海关学独立出来”,却忽视“让海关学融合进去”,探索高校与海关等公共部门、高校与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国海关与国外海关间的人才联合培养。一是系统梳理“PICARD标准(2019)”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复核标准”的基础上,跟踪调研口岸一线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海关人才的培养理念及目标定位,制定既符合世界海关组织(WC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标准、又能满足中国海关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二是在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上,尽快形成规范共识。三是基于海关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和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充分考虑海关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需求,允许跨门类、跨学科授予学位,形成“求同存异”的海关学科建设新格局,实现共性发展与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整合。

五、结语

海关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进中国进出境监管的实践,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门安全,使这一学科能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和实践导向功能”。我国的海关学研究历经“前学科”时期、“准学科”时期和朝向“常规学科”发展的学科演进路径,学科构成主要包括海关学原理、海关法学、海关监管学、海关税收学、海关情报学、国际海关学、总体安全观与中国国门安全研究等。学科的内在建制决定学科的外在建制,学科的内在建制决定了学科是否形成了独立地位,而学科的外在建制意味着学科能否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为高教体制所认可和接受。学科建设应当以“内”定“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内在的知识建制,构建自身的学科范式。(57)吴国盛:《学科制度的内在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81页。我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海关学已触手可及,这决定我们在开展海关研究时应具有建立这门学科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这门学科构建的任务依然艰巨。应当承认,作为海关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群落、理论、方法等,都只能说仍处在建构期的准备阶段,海关学的发展仍处于粗放式的外延增长阶段。海关学科的发展应尽快从学科的外延式增长(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队伍的壮大、培养层次的多样化、研究成果量的增长等)向内涵式发展(成果质量及其社会影响提升)转型。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是构建海关学学科体系的主轴,海关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既要按照公共管理的规范进行知识积累和理论创造,也要力求发现被国家安全学所忽视的关键问题和研究领域,还要对国门、关境等重要概念进行学术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形成对进出境监管活动和国门安全治理的理论阐释,推进国门安全研究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推动海关学在不断分化、交叉、融合中进入自我建构的“常规学科”阶段。

猜你喜欢

进出境国门海关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何国门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进出境轻纺消费品风险管理参数研究
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文物进出境管理六十年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