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声文学创作者初探

2021-12-13史云青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碎片化

【摘要】当前,有声文学进入读者视野,并以其便捷性、快速传播性等方式滿足快节奏生活的读者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与有声文学的快速发展相比,对有声文学的学理研究稍显滞后。目前有学者关注到了有声文学的分类研究、形象塑造方式、对文学接受的影响等方面,在对有声文学的创作者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声文学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从创作者这个角度来看,有声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与传统文学创作者不一样的特征,通过对有声文学创作者问题的梳理有利于对有声文学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有声文学;创作者;多重身份;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214-03

【本文著录格式】史云青.有声文学创作者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214-216.

有声文学是当代文学文化发展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名词,该词在出现之后更多读者学者将这个词拿来使用,没有对之进行学理化梳理。从汉字的对应角度来说,与有声相对应的是无声。从这一对应的范围来看,有声文学包括了早期的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也包括后来对文学进行宣讲的评书、说书等民间的文学传播,还包括了当代发展比较快的新媒体推动形成的以声音传播为主的文学以及声音与图像结合的文学;无声文学相应是指以文字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文学,包括传统纸质文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现代的与电子媒介结合产生的以电子文字阅读主要方式的文学。从目前的使用来看,大家对有声文学的接受更多是将之限定在当代新出现的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后产生的新文学样式,对这种新文学样式,部分学者在使用中将图像化转向的文学或者视频文学也包含在有声文学之中,更多学者在使用中专指现代科技及传媒影响下的以声音传播为主体方式的文学。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将有声文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当代新出现的以声音传播为主体方式的文学,不包括图像化转向中有声音参与的多媒体融合的视听文学。

“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1],有声文学作为新出现并获得快速发展的文学样式,呈现出与传统文学多个方面不相同的特点,其中创作者方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创作者的主体寻求还是创作者的特点等方面,有声文学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有声文学的创作者分类?

有声文学以“未见其面,只闻其声”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呈现在听众这个特殊读者群体面前的创作者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

(一)有声文学的文本创作者

有声文学的文本创作者是有声文学创作者队伍中的第一个出场类别,由文本创作者创作的文本是有声文学得以产生的底本、模本。从目前有声文学的存在来看,有声文学作品的文本主要来自于传统经典文本、现代网络文学文本以及一些心灵鸡汤的文字文本。这些文本的创作者有些是大家已经熟悉的人物,有些则以网名的符号形式存在于广大网民的阅读世界中,还有些是片段化的文本呈现,其文本创作者不为人们熟悉。

还有一些有声文学的文本创作者还是读者,其作为读者的身份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形成文本并在有声文学的网络平台播送,与作为第一底本的文本相比,这一部分有声文学作品融入了特殊读者对原文本的解读,却又成为有声文学得以传播的底本。如《萨苏讲西游记里的动物学》等,从名称就可以了解到该文本的创作者兼具读者的身份。

(二)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

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是有声文学创作者队伍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作为读者群体的听众最熟悉的创作者,只不过这种熟悉更多是声音的熟悉,是“未见其面,只闻其声”。为了达到有声文学的最优化效果,各有声文学的平台经营者在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方面经历了严格的筛选。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主要有以下几个。

1.电台主持人、播音人、影视作品配音者

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中比较多的一类是知名电台的主持人、播音人、影视作品配音者等角色,他们专业的声音训练为有声文学的呈现提供了更好保障。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项目的访谈时指出“该项目在挑选演播人的时候,注重有声产品的质量,合作的演播者均为省、市电台专业主播”[2]等。

2.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比较有名望得到更多认可的读者

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中有些是在解读作品方面比较有名望得到更多认可的读者,他们以读者身份完成了对原著的阅读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整理出来,借助于出版社、电视、网络等方式扩大其阅读感悟的传染力、影响力,引领广大读者的阅读。有声文学的创作中这一部分成为有声文学的重要来源,从而使这些作为读者身份存在的人群在有声文学中成为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

3.演播艺术家

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中还有演播艺术家,他们作为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以自己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为基础,融合自身的声音表演将原著作品得以声情并茂地呈现。

4.自媒体人

在自媒体时代,有声文学的声音传播者还包括一部分自媒体人,他们依托当代科技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自己的创作、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借助有声文学平台向听众传播,成为有声文学的一部分。

(三)有声文学的音乐选取者

有声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会根据原著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声音综合传播,因而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是有声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队伍中还应有其音乐选取者的位置。这些音乐选取者或根据对原著文学作品的理解选取已有音乐作品中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或根据对原著文学作品的理解制作新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与声音传播者一起加强有声文学的传播效果。

(四)有声文学的音频制作者

有声文学要以流畅清晰的声音传递给读者和听众,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队伍中同样缺不了负责技术支持的音频制作者。这些音频制作者以技术参与为主,同时融合了对作品的理解。

(五)有声文学的平台创建与运行者

与文学发展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相似,有声文学的兴起及发展离不开有声文学的传播平台,有声文学传播平台的建设者和运行者参与了有声文学的制作,是有声文学创作者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对有声文学的作品选择、播送者选择、有声读物的出版等方式参与了有声文学的创作,为有声文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有声文学创作者特点分析

有声文学是多声部的合作,有声文学的创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参与的成果,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有声文学是合力创作的产物,其创作者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未见其面——有声文学创作者群体退居幕后

有声文学是文本、声音与技术的合作,其创作者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各方力量发挥各自的特长,将文本作品以声音传输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听众。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队伍虽然是群体参与,但呈现给听众面前时,却又集体退居幕后,成为“缺席者”。他们在听众的认知中是“未见其面”的存在。

这里的“未见其面”指创作者队伍中无论是文本创作者、音乐选取者、音频制作者还是平台创建与运行者都已作为幕后的制作者成为有声文学的一部分,但在听众的世界中却经常将其忽略,对其基本信息捕捉不到。有声文学中的声音传播者虽然是在场的存在,但他们的存在也只是声音的存在,为广大听众所记住的是其声音传递的内容,而不是其本人,(正如好多有声文学的听众如果被问这是谁播送,很多人会回答不知道是谁,只是对这个声音传递出的文本感兴趣或声音好听而已)所以一定程度来说有声文学中的声音播送者也是“未见其面”。

这种“未见其面”的有声文学实现了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之死”,让听众沉浸在文本的有声世界中,依靠语言与声音、音乐等的引导,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文本世界。有声文学是文学活动中作者的隐去,是听众的狂欢。

(二)只闻其声——有声文学创作者兼具多重身份

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集体退居幕后,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是声音及背景音乐与文本内容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以声音、节奏等为存在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依靠听众的耳朵而不是眼睛完成对文本的接受,有声文学是“只闻其声”的存在。这里的声音除指原作品文本世界中语言呈现的声音外,还包括了传递给听众的声音中所传递的对文本解读的声音。有声文学的创作者中除原文本作者具有单一身份,是传统文学活动中的作者外,大多数的有声文学创作者兼具多重身份。

1.有声文学创作者的读者身份

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首先是读者,“在有声文学的作品创作中,基于声音媒介传播的特点,离不开对原作的改编”[3],改编中,有声文学的创作者完成读者向创作者的身份轉换。他们完成对文学作品原文本的阅读之后,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声音的方式传递出去,有些是播送者传递本人的理解,有些是播送者传递别的读者的解读。他们以对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意境等方面的感悟为基础,将感悟理解体现在声情并茂的演播中并与背景音乐一起成为与读者见面的文本世界,这个文本世界已经不是第一文本世界,是有声文学创作者融入自己的感悟之后的第二文本世界,以至于有些作家听到自己创作的小说有声版之后感觉那简直是另一个作者创作的文本。

2.有声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者身份

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除了读者身份,另一重身份是创作者,他们的创作或依靠声音传送,或依靠对背景音乐的选取以及作为平台的创建与运行者在对原文本的阅读理解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创作。经过这些创作者的创作之后,有声文学与听众通过声音的方式“见面”,此时的“见面”其实是听众与文本背后的多位创作者集体创作的文本“见面”。

3.有声文学创作者的文学批评者身份

这种“只闻其声”的特殊“见面”使得听众接收到的文本已经不是原文本,有声文学的创作者以集体创作的和声引导听众对原文本的接受。虽然“未见其面”的方式让有声文学呈现在听众面前时可以不与创作者、不与文本背后的社会生活见面,从而沉浸在文本的单纯世界,是听众的狂欢;但有声文学“只闻其声”的创作者特点却又使得听众的接受是有限的,是经过创作者筛选与解读后的文本,听众的狂欢并不是真正的原文本阅读带来的狂欢。这种狂欢是有限度的狂欢,是有声文学对听众的“有限管理”,有声文学的创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发挥了一部分文学批评者的作用。

三、有声文学创作者分析带来的思考

文学产生以来一直在发展中,其发展中受到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因素影响,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声文学的出现是当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时间的产物。有声文学满足了当今时代人们无法使眼睛和精神专注于文学阅读的限制,与新媒体结合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加以利用,使得在路上,在散步中,在运动中,听众都可以以有声文学的方式与文学邂逅。

有声文学的创作是当代文学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有声文学的创作者分析是认识有声文学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有声文学创作者的分析,发现占据很多人休闲时间的有声文学,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

(一)听有声文学是否等于阅读原著文学作品

有声文学解放了人们的眼睛,让人们不需要借助于看文字就可以接触到文学作品,就可以沉浸在文学世界。但通过对有声文学的创作者分析,可以看到听众所听到的有声文学作品都已经是声音播送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和改编的,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原著文学作品。在解读、讲读、改编等方式的影响下,听众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已经“变味”,这种“变味”的接受对听众来说在原来纯文字阅读基础上打了折扣。

(二)是否存在原创有声文学作品

原创有声文学作品借助现代媒介手段在有声文学平台由本人首发,有声文学中朗读、播讲别人的作品离原创文学作品有距离很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本人播送的文学作品是否就是原创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创作者自己的声音播送,这样的有声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一方面是文本的创作者,另一方面是声音播送者。在播送时,很多播送者会在原先已经设计好的文学作品的人物、思想、情感等通过声音解读的方式传送,如同文学创作中“手中之竹”已不同于“胸中之竹”类似,这样传递的声音也已经对原初的创作做了一定程度的改编,纯原创有声文学作品如何界定,如何存在,这是考察有声文学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有声文学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新出现的文学样式,已经成为很多人消费文学的新方式。借助这种新方式,看到了当今文学生产的多因素多环节参与性,但它毕竟是一种新出现并还处于发展中的文学样式,一方面要看到其发展的迅速,对其发展做出回应,同时也要对其发展展开积极思考,促进有声文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3.

[2]央广网【有声精品访谈录】《人民文学出版社:用声音赋予经典文学新质感》[EB/OL].(2020-08-31)http://m.cnr.cn/news.

[3]卢彬.略论经典有声文学作品保护与传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9):17-21.

作者简介:史云青(1978-),女,山西洪洞,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碎片化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知识碎片化背景下增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的对策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多屏时代图像的碎片化阅读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在航海专业学生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