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2016-12-12杨雅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个人化碎片化现代性

杨雅雯

摘   要:《平行》这篇小说,以老教师短暂的游历经历为表象,以现代社会当中每个个体的碎片化生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为深层内涵,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性;碎片化;个人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10-01

弋舟于2015年第六期的《收获》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平行》,这个短篇,所讲述和探讨的究竟何在?是作家所强调的约束与自由?是评论家所强调的空巢老人?还是有其他的阐释的可能性呢?

文章讲述了一个退休的大学教师在罹患中风之后,在肉体收到了“老去”的信号之后在精神至上追寻着“老去”的意义的故事,在追问的过程中,他自己并不认同在身体上和物理上对“老去”这个词所下的定义。于是他拜访了曾经的老同事一位哲学教师,哲学教师通过一组数字给了他“老去”的涵义,而后,他又约会了前妻,前妻在从过去的故事当中给了他老去的涵义,在他因有老年痴呆被送入养老院的时候,同屋的老年人在老年的身体的展现上给了他“老去”的定义,而他在从养老院穿越了半个城市之后,在家中忽然发现终无可失去时获得了精神上“老去”的定义。

原来老去是这么回事,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到:“如果幸运的话,你终将变成一只候鸟,与大地平行”而促使这些想法产生的原由就是他在公交车上欣赏着城市的变化和车外的景致,文中说道:“他在这陌生的、周而复始地运行当中犹如划入了母亲的产道,一次重生似乎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他。回到家中,他觉得落日余晖下的防盗栅栏洒在木地板上的影子,像一只鸟巢。”

现代性的世界当中,片段化,流动性和中国明清小说的缀段性表现方式有着某种质的区别,从波德莱尔笔下的各种巴黎百态的人、事、物开始,现代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活的快节奏和明确的社会分工,使得碎片化场景普遍化,人被要求着每天大量重复着相似或相同的工作,工作的专业化和重复性使得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变得无趣且苍白,工作之余,追问生活的意义以及追问其中的内涵,变成了现代人们的精神疑惑,究竟这个世界上自己被赋予了什么,而自己又赋予了这个世界什么。

在宏大的生活场景和历史背景之下,意义是容易被赋予的,因为这种宏大往往是因为被赋予的某种意义而显得宏大,更或者是因为某种意义而产生。宏大叙事在缀段性的叙事中是可能发生的,但在碎片化中是不复存在的,生活场景的平淡性和相似性使得现实主义的小说在广度上受到了限制只能向深度进行探寻,越来越多的心理小说的出现,正是在与外界活动的苍白贫乏和内心的活动的丰富多彩相对应。

现代性表述下的人的生活平行且独立,但关于意义的渴求和解释却又各异。

这篇文章的平行是无处不在的,地理学教师,哲学家,前妻,小保姆,养老院的同屋老人,公务员的儿子和读高中的孙女,故事在同一个平面化的时空当中发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故事,地理学教师在妄图寻找着某种精神上的探究时,从与这些人的平行空间变成了交叉的空间,在他罹患中风的同时,哲学家死了太太,并在面对他的精神性疑惑时,以数字的方式来表达着交叉时产生的抗议,前妻在离开他之后发生的际遇在几十年后的重逢时才有了表达的可能,而小保姆生活本来与他有交集,但也是因为偶尔的平行,造成了他去养老院的结果,养老院的同屋老人与他虽同在一间房中,却各活各的,没有任何交流的可能,公务员儿子只有在他的需求之下,才从自己的世界当中与他的世界发生联系,而读高中孙女与他也只有每周电话上的交集。

人们满足于这个独立的世界,人们平行于彼此,却无法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们与世界保持着垂直的状态。

人与人是平行的生物,地理学教师的探寻,在交流当中开始出现了垂直,但却无法打破这个平行。唯一的两次关于平行的打破是强制性的集体生活的时期“下放时期”中地理学教师和哲学教师的辩论,以及他以为的在下放时期所蒙受的一切困厄用哲学分析“行之有效”这也促成了他询问哲学老师关于老去意义的原由,另一段就是“养老院”生活这种他已经无法习惯甚至害怕的集体生活,整齐划一与四列纵队在地理学教师的心理已经“有悖于人的天性。”

作者自己博客当中强调着他所想表述的是一个中国人的困厄与自由的可能。他在最后讲,人如候鸟般与世界平行而非垂直于世界。而事实上,我在文章看到了某种对现代性的悲观态度,人们如此的形单影只,孤独且彷徨,寻找着却无所得,只有在濒临离世与苦苦追寻当中,才能脱离着这孤独又平行的世界,这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困厄与自由,平行、孤独与追寻是世界人的困厄与自由。

猜你喜欢

个人化碎片化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想象力都去哪了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