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生心理弹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1-12-10谢晨舒李融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

谢晨舒 李融亲

【摘 要】本文阐述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弹性的概念、研究范围及意义,分析两者的关系,论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职生心理弹性的策略,提出教会学生积极归因、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等做法。

【关键词】心理弹性 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130-03

积极心理学在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心理弹性是学生面对心理困惑的积极应对方式。当前高职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自尊心、敏感度和幸福感等,高职院校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日益增多,以致高职院校往往偏向关注和警惕部分高职生凸显出来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忽略高职生在预防心理问题上的重要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必须从学生固有的积极心理因素的角度去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索高职生心理弹性的提升,能有效降低其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概率,引导其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归因,加强其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其树立积极理念、完善人格,培养其稳定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意义。

一、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弹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做了一个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处境不利儿童,经过长期追踪,发现多数儿童成年后都发展良好。由此提出心理弹性的概念,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后来逐渐引入临床、大学生等领域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情境时,为了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开启自我保护,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心理潜能。大部分人在遇到压力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高的人能够快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保持心理平衡,抗压能力强;反之,心理弹性低的人则难以应对逆境,导致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科学。它以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发掘自己的潜力去获得幸福感和美好的生活。它是心理学界的一场革命,打破了一直致力于重点研究人的消极心理品质的传统,主张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人的优势心理资源和积极心理资本,提升人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方面

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對象都是大部分普通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心理压力;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使多数人获益,让更多人重视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内容方面

心理弹性是研究人在逆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强调每个人在面对压力时都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功能以获得心理平衡,强调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强调两者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学都有发挥自身潜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和应对压力的意义。

(三)研究方向方面

在高职院校引入心理弹性教育,可以使高职生在了解自己心理弹性水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心理弹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提升心理弹性的方法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鼓励学生觉察自身巨大潜能,积极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坚定的意志力,能够有助于其心理弹性的提升。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弹性提升策略

高职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智力水平或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着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心理弹性与生俱来,相对于其他复杂而难操作的心理治疗手段来说,提升心理弹性的可行性大、辐射面广、效果良好。它能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个体具备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提升高职生心理弹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会学生积极归因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推论和解释。心理学家塞格利曼提出了悲观归因模式,具有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表现为挫败、抑郁,而积极归因模式的人正好相反。例如,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冲突,若把问题归结于“因为别人不喜欢自己,都是别人的问题”,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就会步入恶性循环,甚至导致害怕与人交往。反之,积极归因为“也许同学想和自己交流,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就会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与他人再次沟通,进而解决问题。学会积极归因,才能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大胆假设,努力实践,不畏失败,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笔者在进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弹性低的学生多数害怕面对失败,害怕改变对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在失败时无法做到积极归因,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对改变他们的固有消极认知模式至关重要。

除引导高职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学会积极归因,还应培养他们积极归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平时分析因果关系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说出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和解决办法,在这些思考中,需要有积极的认知和想法,如果自己不能产生积极想法,可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从他人身上获取积极信念,从而形成积极思维模式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传统心理学派以减少负面情绪为着手点,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正面情绪、正面心理能量。学者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显示,体验正面情绪会使人思想更加开明、更加乐观积极、头脑更加灵活、想象力更加丰富、更具抗挫力和更乐于助人,同时正面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判断、回忆的准确性。笔者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消极情绪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若不及时调试,将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增加积极心理体验

在高职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体会愉快的心理体验。强化积极心理体验是培养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欣赏心旷神怡的风景,体会放松舒适的情绪;或者回忆过去开心快乐的往事,获取成就感;又或者每天想几件感恩的事,从感恩中获取幸福感,等等。

2.适当宣泄消极情绪

情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不必一概否定和予以抑制,应接受它的存在并合理地宣泄出来。宣泄情绪有很多方式,运动可以宣泄身体能量,看书可以升华情感,倾诉可以舒缓压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宣泄消极情绪,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

3.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研究表明,良好而持久的社会交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会使人们更积极地投入社会交往中,从而适应环境和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学里就像一个小型社会,高职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交际范围扩大很多,积极与他人交往,能够快速训练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提升心理弹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同时教会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度、掌握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三)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

“心理暗示”是心理学上的术语,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通俗地说,当受到某些信息的影响时,人的内心承认了这些信息,并且认可这些信息的内容。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潜能发挥起着一种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潜能开发是一个巨大阻碍。很多高职生并不承认心理暗示的作用,尤其是积极暗示。当出现紧张情绪时,他们也会尝试利用简单的积极暗示来缓解,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做到”,却发现效果并不好。据此,笔者与他们进一步交流,发现他们在紧张情绪产生时,实际使用的是消极心理暗示,即当他们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的”之后,却又继续说“我还是做不到,我不行”。换言之,他们用消极暗示取代了积极暗示,而由于反复长期使用消极暗示,他们往往会在紧张焦虑时无法得到缓解。由此可见,消极暗示在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同理,如果个体长期使用积极暗示,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利用心理暗示,养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其实是刺激潜意识的过程,短期刺激效果不会明显,需要长期重复,不断激励,才能形成积极暗示的习惯。

(四)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能力,如果被合理开发,能够对高职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心理资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希望:有自己的目标,并不断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二是乐观: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三是信心:在挑戰新事物的时候,有自信能完成;四是韧性:当身处逆境或遇到挫折时,能持之以恒、迅速复原。

教师要引导高职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现实因素,制订力所能及的合理目标以及逐步实现目标的计划。当逐步接近目标时,会增加自身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充实自己的心理资本。例如,在团体心理辅导时,可以让每一名学生给自己制订可行的团辅目标,对不能实现目标的学生,尝试引导其用积极心态分析原因,积极归因并调整目标;对一些目标过高的学生,给予其降低目标难度的建议,让他们体验更多的成功感和荣誉感,慢慢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生学习成绩略差,在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较少。对此,教师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和意志力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三要开设积极心理学配套课程,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提升高职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使个体在遇到困难后减轻内部压力,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协助其渡过难关。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补偿、认同、幽默、升华等。有些学生遇到难题时,一味地使用压抑、反向、合理化等消极心理防御机制,看似暂时处理了问题,可类似问题出现的时候,又会重蹈覆辙、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不仅会积聚过多消极情绪,还会导致心理弹性下降。反之,学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多参加积极活动、学会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才能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弹性。教师要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寻求适合的、多样化的形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与挫败感,学会积极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维去思考和认知事物,学会积极归因,形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建立自信,以坚强乐观的心态面对,从而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程淑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2).

[2]张烨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韧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9(11).

[3]张文静.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心理弹性提升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0).

[4]石玥,许丽君.心理弹性:积极面对挫折: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5]刘静洋,娄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1).

[6]安华平,唐立,李辉.高职新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西教育,2015(27).

注:2018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2018LSZ037);2017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本化研究”(YJJ1708)

【作者简介】谢晨舒(1983—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李融亲(1982— ),女,侗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