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思考
2021-12-10刘璐
刘璐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有赖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广西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生态作为切入点,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思考:构建教师发展文化生态环境,凸显教师发展文化关怀体系,培养教师特色专业领域文化。
【关键词】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 文化 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04-03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高职院校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面临着升级转型。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既要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结构转型需求,更要符合传统工业的转型需求。因此,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就业趋势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避免与本科重合,打造一条特色的职业大学之路。高职教师发展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内驱力”,更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进马头”。然而,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存在无法适应新专业的发展、知识落后、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这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不符,更严重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找准高职教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有必要从文化生态视角去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突出专业发展独特的动态发展特点,坚持生态化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为了针对性地研究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进行系统生态学分析,将锚点落在具体的区域中,因地制宜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以广西Y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Y职院)为例,在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教师发展体制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探索。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高职教师是指受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高职院校中履行高职教育和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高职教师作为教师的组成部分,因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又具备其独有的特征。
首先,高职教师的职业性。高职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務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师,培养的是与社会接轨的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高职教师的培养对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针对不同职业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受企业及目标导向的影响,在其学习的课程、专业技能以及未来从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上都有所侧重。又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对象的特殊性,中职毕业的学生占比较大,高职教师承担着既要满足部分中职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重任,又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岗位的专职教育。由此可见,高职教师的职业性远远大于普通高校教师。其次,高职教师的社会性。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学校专业调整、文化变迁等因素影响较大。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在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工作,更要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教师专业发展也必须符合和坚持国家的教育政策。最后,高职教师更强调专业化特征,表现在学术水平要求是专家型、专业型而不是学术型,其研究能力以及知识素养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方式。
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外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支持下,教师个体或群体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专业性,由非专业发展到专业性,甚至达到职业化的过程。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中可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是动态持续的发展,强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与“生态”的互相协调,强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过程。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被折叠的高职教师外部生态环境
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因素会制约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组织等多种硬件因素,也有文化氛围和人员关系等软环境的影响。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广西整体高职教育发展环境看,广西的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广西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困难。以Y职院为例,其高职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形成较晚,由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还存在部分体系不够合理,甚至在机构重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一些专业设置重叠,部门职责不清,相关师资力量和资金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造成Y职院的教育环境体系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其次,从学校组织硬件因素看,学校组织大多以“制度”管人,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相关研究表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支撑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这两部分都离不开外部教育环境的作用,并依赖于这样的环境而生存发展。高职教师想在一个真实有效的教育和教学场所里生存,有赖于学校具有充满情感和理想的组织和文化环境。高职教师发展既离不开教学的场地,也离不开这种软环境的作用,其发展方向和道路更多是由这样的因素所决定。因此,要促使高职教师和组织环境之间互动,进而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促进和引导高职教师全面发展。
(二)被忽视的高职教师个体内部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大多从外部的高职教育质量、学校教学改革的视角展开,较少关注教师内部的情感需求和个体发展的内驱力。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内部发展意识与情感内驱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有较强个体内驱力,才能发挥高职教师的主体性,唤醒自身发展自己、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
Y职院分为两个校区,教师奔波于两个校区开展教学,难免会有一种空间割裂感,身心俱疲。Y职院的新校区教师生活区域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另外,许多教师缺乏专业认同和专业追求,感到社会地位低,认为自己不是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对身份认同感不强,认为高职教师这个身份是一个谋生的工具,无法在其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无法成为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
(三)被形式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在高职院校中,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非常多,培训形式多样,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形式到具体案例的培训趋势。但是这未能满足高职教师的需求,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还是逐渐沦为形式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培养的目标、形式以及内容的安排具有盲目性,不够有针对性。高职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教育学和教学手段、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培养、师德师风建设等。但是处在不断阶段的高职教师对自身知识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不同,甚至教师队伍的组成从年龄结构到学历水平都参差不齐。而培训内容和形式往往都是针对大部分人,不能针对不同的教师个体进行分类培训。第二,培训内容无法吸引教师,部分教师对培训不够重视,即使在培训现场认真做笔记,但是缺乏后续指导工作,也无法将培训内容转化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第三,教师培训缺乏地区特色,没有构建校本课程。例如,Y职院的教师专业培训应该基于Y职院自身实际发展层面,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职业培训计划,设计包含教师培训、教师评价和课程资源支持的校本化特色道路。另外,高职教师缺乏系统的职前与职后衔接,没有完整的发展体系。高职教师主要构成除了新入职的教师,还有企业请来的教师、校外聘请的教师等,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有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两个环节。新教师一般是經过职前教育达到用人标准,要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进一步的成长,还需要之后的继续教育培养。但是,现在大多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分别隶属不同的培养机构,甚至教学的侧重点也会不同,这就造成一个断层现象。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思考
根据利伯曼提出的“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该转向学校环境与组织发展等因素对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文化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从教育生态学意义上讲,良好的学校文化应该成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沃土。高职教师作为学校生态圈的主体,文化生态是其重要的环境变量。高职教师作为社会人,更是文化的建构者。
(一)构建教师发展文化生态环境
首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形成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培养适合教师发展的文化风气。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表现为外部文化生态环境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发生改变,教师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调整自身内部主动性,使自己更加完善。其次,教师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里面不仅有精神文化与物质环境,更有信息与物质之间的呈现流动的循环模式。而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材料给教师,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有信息和物质之间的环形流动模式,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专业发展系统。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风、价值取向及情绪等。要在学校生态系统中形成信息传递与能力构建,发展形成适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Y职院虽然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发展,但是Y职院分为两个校区,旧校区历史悠久,缺少科学而系统的规划,硬件和软件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学校对新校区进行了新的区域划分,逐渐将新校区建设发展起来,方便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效率。与此同时,还增设学校文化长廊、文化墙等一些文化展品及训练场、各个专业的实训场,学校文化正在逐渐完善。不过,这仅仅将校园文化简单理解为文体活动和硬件的提高,并且仅仅面向学生群体,对教师文化要素的渗透不足,无法形成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圈。Y职院要进一步构建高职教师文化生态环境,还可以在生态圈中创建互帮互助的学习型组织,营造高职教师学习氛围,培养高职教师的创造力。
(二)凸显教师发展人文关怀体系
高职教师人文关怀首先在于学校的重视与价值指引。学校要重视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从学校组织内部开始举起精神价值的旗帜,引导高职教师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不仅追求生命的外在物质价值,更注重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学校还要唤醒高职教师的主体意识,鼓励高职教师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完善自身发展自我,把教书育人当成伟大事业而奋斗终生。其次高职教师要形成互帮互助的人文关怀体系,强调从个人发展走向合作共享,互享信息流。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圈,核心在于集体的长期、稳定,同时内化为一种文化价值的工作生活方式。内化形成的文化价值就是高职教师的灵魂,经过全体成员反复感知和思索而呈现出来,以经验、风气等形式存在并传达出来。最后,高职教师人文关怀体系不仅关注自身价值,更要从自我出发,去影响教育对象—学生。
(三)培养教师特色专业领域文化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化的诠释中,有两个词在近些年非常火爆,它们就是“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使得“工匠精神”这个古老的术语重新成为现代高职院校中的一个流行词。据此,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和新的拓展思路。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逐渐吸纳“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文化,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其中专业文化就是构成学校文化生态的重要一环。
总之,本文从生态论角度出发,将锚点落在文化生态上,尝试从这一视角折射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镜像。把目光放在具体的区域、具体的学校中。高职教师的发展依旧有着许多或新或旧的问题,研究教师发展要以全面的、生态的眼光看待问题,全面认识教师整个群体。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孟宪乐.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J].现代教育论丛,2004(1).
[4]马香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注: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GXGZJG2017B158)
【作者简介】刘 璐(1994— ),女,广西北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