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提升策略研究
2021-12-10孙奥
孙奥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1523名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的关键原因主要集中在参训学员持续学习动力不足、培训机构教学实施效果不佳、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及社会保障措施不健全等方面,提出通过完善内生动力机制、分层分类聚焦培养、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培育激励机制等建议,以激发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 培训意愿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25-04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工程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未来我国农村工作重心将从脱贫转变为防止返贫,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治理相对贫困,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致富,从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转变为财政补贴技能提升。2020年初,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计划在未来5年内培养一批接受过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在农村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可推动农村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生动力出发,研究影响其培训意愿的因素,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
一、调研结果与样本分析
广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育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程”,建立职业培训、创业服务与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与深度,通过实用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及“雨露计划”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深入了解广西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选取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北海、防城港、百色、河池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通过在各地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组、农业局等政府机构举办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班上,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以手机扫码、完成网上问卷或面对面座谈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主要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参加过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班情况、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后对自身的影响、对以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期望等四个方面内容。课题组先后发放1669份问卷(含因受访者不会操作手机而进行的面对面访谈),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523份。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年龄结构及学历
从调研数据看,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以男性为主,男性占79.3%,女性占20.7%。从年龄分布看,受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之间,占调研人数的71.2%,这类参与者是未来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力量,也是农村发展的培育主体。在学历方面,35.7%为初中或小学学历,30.9%为高中或中职学历,22.3%为大专学历,11.1%为本科或以上学历。尽管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人数不多,但可以看出已经有高学历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发展。
2.职业发展规划
為打造一支实用的农村人才队伍,2015年,农业农村部在《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鉴定工作,对愿意参加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考核,为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在“你是否愿意参加农村实用人才鉴定”选项中,选择“愿意参加”选项的受访者占92.6%。这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技能,只有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未来才有职业发展竞争力。
(二)对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情况的统计
1.对培训意愿的统计
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直接影响到培育效果。在“你是否愿意参加职业教育或培训”选项中,55.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加,27.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参加,10.1%的受访者表示要根据培训内容、方式或地点决定是否愿意参加,仅有7.2%的受访者表示需要考虑或不愿意参加。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意识到自身能力不能满足目前农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对职业教育与培育有较急迫的需求。
2.对培训经历的统计
在“你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或培育”选项中,80.9%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仅有19.1%的受访者表示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在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群中,绝大多数受访者是免费参加,只有4.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自费参加过有关培训。由此得出,随着乡村振兴工程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基础。
3.对培训内容的统计
培训内容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在曾经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有64.3%的受访者表示培训的内容比较实用,其余35.7%的受访者表示培训内容比较偏重理论,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大。由此可见,现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对培训问题的统计
从统计数据看,对已参加过的培训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培训时间短,时间分配不合理”“理论知识太多,听不懂”“教学方式比较枯燥”等方面。从事不同工种的劳动者对培训的意见侧重点不同,从事服务型工作的农村劳动力认为培训内容比较浅,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而从事经营型工作的劳动力则认为理论教学过多,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三)对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后影响的统计
1.对收入影响的统计
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受访者在“你参加各类培训后是否能帮助你提高收入”选项中,有85.2%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他们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拓宽了视野,刷新了他们对经营现代农业的认知,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劳动技能,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使家庭收入得到提高。
2.对职业能力影响的统计
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束后,农村劳动力是否有职业能力提升的成就感,是增强其学习动力和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你认为参加培训后是否能有效提升你的职业能力”选项中,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但也有不低于30%的受访者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帮助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化教育工程依然任重道远。
3.对职业意愿影响的统计
农村劳动力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农业工作对其职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增强其长期从农意愿是农村劳动力培育工程的可持续性目标。在“你在参加职业教育或培训后是否更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选项中,选择“愿意或比较愿意”的受访者占72.7%。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了美好憧憬,增强了其职业信心。
(四)对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期望的统计
1.对培训场地期望的统计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实践,所以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时,除了专题理论培训,应将培训场地选在可实践操作的场所,多设置现场教学环节。在“你希望在什么地方参加农业类培训”选项中,受访者的答案比较一致,希望能在可以实践操作的相关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甚至是田间地头。
2.对培训时间期望的统计
农民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个人可支配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村劳动力没有较长连续的空闲时间去参加连续不间断的职业培训。在“你希望每次培训时长是多久”的选项中,26.7%的受访者希望是3天,52.9%的受访者表示不超过7天,12.7%的受访者希望是8~15天,只有7.7%的受访者选择超过15天。由此可看出,由于其职业特殊性,农村劳动力大多期望能参加短期性培训。笔者从各个调研城市随机抽取的数据看,为了保证培训授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大部分机构设计的培训日长是7~10天,小部分机构也安排了4~5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3.对培训方式期望的统计
农业生產的多样性与参与者自身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多样性。在“你期望的教学方式有哪些(可多选)”选项中,有62.3%的受访者希望能在现场观摩学习,58.8%的受访者希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探讨学习,43.1%的受访者希望能集中在课堂上学习,21.7%的受访者希望能以小组形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学习,69.3%的受访者希望培训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进行,还有一个“网络视频教学”选项几乎没有人选择。经了解,受访者表示该方式对网络稳定性及参与者本身要求比较高,且互动比较差,不够灵活,遇到问题无法求答。
4.对培训内容期望的统计
为了充分掌握农村劳动力对培训内容的需求,该题设计为开放性答题。通过对问卷的归类整理,受访者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扶持政策”“市场开拓”“电脑使用技术”“创业知识”“农业经营管理”“网店开设与运营”“图片及视频拍摄”“直播运营”等方面。这些内容有的已经在以往的培训中涉及过,但讲解比较浅,没有进行过实践操作。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
课题组通过对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北海、防城港、百色、河池等地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组、农业局等机构走访调研,总结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参培意识较强,但持续学习动力不足
农村劳动力受外部环境影响,逐渐认识到提高自身农业从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比较单纯,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提高收入的本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但受限于自身年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知识更新意识及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等因素,他们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一般以解决眼前问题为出发点,持续性、系统性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帮扶政策比较多停留在“补贴”层次,使一些农村劳动力养成了“做、等、靠、要”的习性,没有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致富动力。另外,培训场地主要设置在县、乡,极少设置在镇、村,往返奔波打击了参训人员的积极性,训后的无人监管也无法保证学习的持续性。
(二)培训机构培育积极性高,但教学实施效果不佳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的培育机构一直保持较强的培育积极性,通过加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授课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培育模式缺乏针对性
培育对象设置比较粗放,未根据培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年龄、是否有从业经验进行区分,所有培育对象一律使用同一份培养方案,不能因材施教,无法达到预期培育效果。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调研,忽视培育对象内容接受度问题,导致培训对象与培训目标错位的现象比较严重。除此之外,培育内容与本地特色产业关联性不大,无论培育机构的师资是来自高校还是企业,他们大都是外地引进,缺乏对当地特色产业的认知,而且各地实施的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2.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培训不能只是引导式理论教育,他们更需要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实践教育。受培训时长限制,培训内容经常会被压缩或分批次完成,在有限的时间里,实践内容得不到全面开展,参训人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实践,使理论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培训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影响培育效果。
3.培训效果难以转化
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发展认知有一定的提升,但在培育后付诸实践的较少。在培训期间,组织者比较重视的是培训数量及形式,忽视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后也缺乏跟踪帮扶及后续资源支持。
(三)多方联动培育,但考核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帮扶政策规定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育可享受的各类补贴,却未建立起应有的培训效果与培训质量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对培训主体的考核。政府部门主要依托职业教育机构和各类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育,目前只从培育数量等指标衡量培育效果,培育主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没有任何约束。二是对培训个体的约束。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培训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参训的农村劳动力中动力不足的学员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参训补贴,双方的利益出发点使得两者间时常出现“指标式”培训和“签到式”培训现象。三是对培育效果的考核。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育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对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训主体是否按照培训内容完成了培育任务、参训学员结业时是否达到结业要求、培训后是否顺利从事与培训领域相关的工作等细化指标进行科学评价。
(四)政府积极组织,但保障措施不健全
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解决人、财、物的协调问题是关键。劳动力的培育需要各个制度体系的保障和协同。我国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农民作为一种职业社会认同感不高,新一代的农民对其职业认同感更低。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其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吸引新一代农民回到农村解决农业接班人危机,但当下我国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无法依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生活品质。同时,农村的职业教育经费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中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上的建设质量,这些保障机制的不足,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效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策略
(一)完善内生动力机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内生动力是行为机制的原动力,是通过自我奋斗主动追求预期目标的行为倾向。面向农村地区招收有强烈学习意愿的求学者,在保证其劳作时间的前提下采用课堂集中教学与网络远程教学相结合、现场指导与集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农村学习氛围,形成教育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解决因县域培训机构距离远导致的学员流失问题,利用乡级、村级相关资源设置教学点,将教学组织向下延长,推进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师资力量常年巡回授课及跟踪服务,把知识和技能送到家门口、农田头。农村扶贫应扶志与扶智并行,在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智力水平的同时,可有效弥补其欠缺的可行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其内生动力。一方面应在农村地区着力推动学历教育,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要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加强对农村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帮扶,探索职业农民“学分银行”,贯通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建立灵活的教育转换机制,构建满足农村劳动力职业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二)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分层分类聚焦培养
1.实际需求型的定制化培训模式
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方案时,应先通过调研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培养需求及预期培养目标,将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整理归类,结合学员的年龄、学历及职业目标将学员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班,再根据学员自身水平与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模块化的培训内容。可采用“点单”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位参训学员除了完成必修的基本课程,其他的课程由培训机构开出培训菜单,参训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加单,为参训人员量身定做最适合他们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当地特色产业或产品结合,根据培训对象类别和培训阶段的不同,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保证培训对象与培训目标高度匹配。为了保证培育的有效性,可先开展学员职业能力测评,按测评结果为学员参考定制培训内容、时长及学习方式。
2.专业技能型的过程化培训模式
软硬件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应由政府牵头,与当地企业、行业协会、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建或共享实践产地、电脑等设备。随学随用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典型特征,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应立足于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程时长。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及产品,特别是与培训对象相关的产业及产品,使产业与项目结合,将职业培训与实践生产指导融入一体,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互动项目式、实战演练式、经营分享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参训学员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可复制性。
3.后續跟踪型的持续化服务模式
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缺乏后续帮扶力量的情况下,创业或生产经营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自暴自弃,多次挫败容易降低参训者及周边人的实践动力。政府与培训主体应共同打造跟踪帮扶团队,建立培训讲师与参训学员结对帮扶机制,由培训讲师一对一或一对多跟踪指导,通过线上与线下指导的方式加强培训后的指导孵化。政府还应根据参训者的培训成绩和职业意愿,合理分配相关资源,搭建参训者与企业对接的桥梁,实现农村资源向农业产业转化。鼓励参训者将培训实践中的成果转化成创业孵化项目,对有创业意愿的参训者,政府应提供相应的创业服务保障,如创业资金扶持、信贷优惠、技术支持等,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职业培训成果转化。
(三)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精准培育效能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后的考核应根据其自身特点,采用“出勤+课堂表现+作业+项目参与+学习总结”的考核方式。采用人脸识别、指纹签到、全程录像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有效杜绝“签到式”培训现象,还能对培训教师授课内容的精准性进行监督。建立由政府、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组成的监督评价组织,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管评估,对办学水平与学员满意度进行评价,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完善对培育主体的约束机制。采取培训效果与培训经费挂钩的监督方式,向培训主体分周期发放培训补贴,如第一年发放60%的培训经费,第二年在参训人员持续就业的情况下发放30%的培训经费,第三年在确保参训人员稳定就业的前提下发放剩余经费。在此期间,如参与人员未持续就业或失业,培训主体应将这些参训者“回炉再造”,重新为其提供个性化职业培训,直至帮助其稳定就业。
(四)建立培育激励机制,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
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纳入城乡干部业绩考核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培育工程落实到村、户、人。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育激励机制,对接受了相关职业培训且具备相應技术能力的农村劳动力给予相应补贴。在农村劳动力教育体系中创新“1+X”证书制度,探索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之间对等认证转换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实现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职业意愿,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建议在农村地区推行职业农民职称体系制度,拥有职称的职业农民可免费获得各类技术支持与指导、享受各类补助、推荐评优等。将职业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政策层面提高职业农民参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覆盖面,提升其社会地位,吸引新一代农民返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接班人问题。
总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方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未来培育农村劳动力,要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从技术培训向赋能转变,从阶段培训向全程培育转变。因此,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案,从法律层面保障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育工作,加快推动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秦呈现,杨蒿.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7).
[2]孔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
[3]陈维华,赵义情.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行动者网络与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4]岳秀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精准培育[J].农业经济,2019(7).
[5]张亿钧,朱建文,李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体系:政策回顾、效果评价和完善路径[J].职教论坛,2019(6).
[6]吴兆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提升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20(9).
[7]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10).
[8]熊璐.农村电商职业培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以江西省为例[J].职教论坛,2020(11).
[9]陈伯林,杨乃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理分析与“造血”能力构建[J].职教论坛,2018(9).
[10]李晶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重维度[J].农业经济,2019(5).
[11]张志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12]杨琴,吴兆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0).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2019KY1449);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GXGZJG2017B091)
【作者简介】孙 奥(1986— ),女,湖北潜江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移动电商、农村电商。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