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12-02黄炳非

今日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耳石规管组胺

黄炳非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金城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547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耳源性眩晕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在猛的抬头、弯腰、蹲下后起来等相关动作之后,出现暂时性眩晕症状。上世纪30年代,便已经有专家学者对因体位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引起的眩晕以及眼震,有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让患者的患耳朝下,会引起垂直扭转性眼震,时间不会超过20s,患者做起后,眼震方向发生改变,反复进行以上动作,会出现疲劳症状,这些都是诊断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症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耳石复位法已经逐渐成为治疗BPPV病症的重要手段,临床效果显著,现对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病人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分析。

1.BPPV基本概念简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病症(BPPV)的主要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已知的影响因素当中主要包括:头部外伤、前庭神经炎、中耳手术并发症等,都可能会引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其中,头部外伤占比18%、前庭神经炎16%[1]。相关研究结果表明,BPPV病也可能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及脉管炎等有一定关系,并且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作是导致BPPV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还有一个主要病因是由于半规管内淋巴液大量自由浮动的松散的耳石颗粒所引起,因为耳石颗粒相对较重,会下沉到半规管底部,在移动时产生作用力,从而发生改变,并且导致引起该类症状[2-3]。也有学者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便可自行缓解。也有学者对患者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情况下的自然病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半规管自行缓解时间为(14.89±2.65)d,半规管治疗时间则为(37.36±3.79)d,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临床病程。以往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服用前庭系统抑制药物,限制体位,然而这样也会延长疾病的治疗时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明显改进,大大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4-5]。

2.药物治疗

在进行手法复位治疗之前,主要采用的药物为前庭抑制药物,最为常见的便是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苯二氮卓类药物等,抗组胺药物治疗BPPV病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内耳局部血流情况,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缓解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并发症。研究结果显示,病程<1个月时,发作时间在1分钟以内并伴有高血压疾病时,抗组胺药物联合EIpay手法复位治疗该病比单纯采用手法复位临床效果更好[6-7]。然而对于病程超过60d的患者而言,使用抗组胺药物,对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效果不佳,其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耳石移位,从而导致平衡感受器受损,采取抗组胺药物给予治疗,采用抗组胺药物,对于改善患者血流方面效果不显著[8-9]。吴小杨研究结果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抗焦虑、镇静的功效,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也能够有效缓解眩晕感,并且可帮助患者减轻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对患者前庭系统中枢代偿产生一定干扰。所以,临床上对于症状严重且经复位治疗之后,症状逐渐加重的患者,采取短时间药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自主神经症状[10-11]。

3.前庭康复治疗法

研究表明,BPPV病症会导致平衡感受器受到一定损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所以,采用前庭康复法进行治疗,在加速前庭系统适应、视觉替代机制的基础上,提升机体平衡功能,同时促进机体代偿。临床上,并未出现某种特定治疗方法可以应用到所有疾病康复治疗过程中,通常是针对不同疾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的主要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姿势训练、放松训练、耳石复位训练、条件反射训练、功能性训练、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前庭适应的基础原理是通过长期刺激,从而提升机体对外周前庭系统的整体适应能力,也使得前庭反应慢慢减弱。经过长期的刺激,前庭系统病理性反应也会逐渐降低,本体感觉与视觉系统可有效弥补前庭功能,习服训练是通过提升前庭功能稳定性,从而达到改善平衡功能的目的[12-13]。韩倩提出,采用前庭习服治疗方法,包含头、眼、身体运动等一系列锻炼,让患者循序渐进的完成各项运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患者前庭功能稳定性。目前,耳石复位治疗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具备高效、疗程短等优点。徐利通过对手法复位与前庭康复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能够发现手法复位短期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改善平衡功能,而前庭康复训练法也成为了治疗BPPV病症的基本方法[14-15]。

4.手术治疗

有学者对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明确受累耳与半规管及上半规管部位,并采用手法复位,让患者取仰卧位,向患侧扭转45℃,之后取侧卧位,头部偏离仰卧130°,之后再取坐位,头向前倾20°,对水平半规管,采用体位翻滚法,取平卧位,之后身体侧翻,面部朝下,之后做起[16-17]。一周之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得到改善,耳石复位疗法如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也都获得康复,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有复发情况,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上多使用半规管阻塞术进行治疗,也有学者提出采用切断后壶神经进行治疗,但因诊断错误等原因,手术成功率不高,并且很容易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18-19]。李华提出,采用后半规管阻塞术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并且患者在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如听力受损、眩晕等症状在手术后6h之内逐渐消失[20-21]。

5.总结

耳石复位法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的首要方法,效果显著,并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体位会受到一定限制,并同时进行适当头部活动,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猜你喜欢

耳石规管组胺
耳石症复位后避免侧卧
神经内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