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2020-10-13闫聪聪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0年9期
关键词:氯雷组胺年龄段

闫聪聪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53)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1]。抗组胺药是临床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线用药,在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3]。世界上第一个抗组胺药于1937年研发成功。至今其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的改良品种,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4-5]。随着抗组胺药临床应用品种的迅速增多,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随之增加[6]。对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用药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好地了解儿童抗组胺药物的使用状况,本研究对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门诊使用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促进儿童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处方数据库中导出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门诊抗组胺药物的处方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患儿年龄、科室、诊断、剂量、规格、用法用量、抗组胺药的联合应用等相关信息,并与2018年抗组胺药各季度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将相关数据整理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抗组胺药的应用进行系统分析。

2 结果

2.1 各季度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

由图1可知,抗组胺药的应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018年抗组胺药应用共29 902例,第一季度抗组胺药的处方数量为6005例(占全年抗组胺药应用的20.08%),第二季度8385例(占28.04%),第三季度6448例(占21.56%),第四季度9064例(占30.31%);2019年抗组胺药应用共39 817例,第一季度抗组胺药的处方数量为6969例(占全年抗组胺药应用的17.50%),第二季度11 677例(占29.33%);第三季度9865例(占24.76%);第四季度11 306例(占28.39%)。第二季度与第四季度抗组胺药用药例数较高。

图1 2018~2019年各季度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

2.2 各科室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

统计门诊各科室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发现由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特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不同科室抗组胺药的应用也有时间性变化(见图2)。抗组胺药应用排名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皮肤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其中,皮肤科共18 353例(占2019年医院抗组胺药应用的46.09%);耳鼻喉科8965例(占22.52%);呼吸科8779例(占22.05%)。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在第二季度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有5740和2766例,占该科室2019年抗组胺药用量的31.28%和30.85%;呼吸科第四季度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最高(2766例),占呼吸科2019年抗组胺药用量的36.14%。

图2 2019年各科室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

2.3 各年龄段不同种类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

统计门诊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发现0~1岁患儿1575例(占3.96%);1~3岁患儿11 375例(占28.57%);3~6岁患儿 15 494 例(占38.91%);6~12岁患儿10 337例(占25.96%);12岁以上患儿1036例(占2.60%)。本院常用的抗组胺药有8种,包含了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抗组胺药。其中,第一代抗组胺药常用的有3种,分别为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富马酸酮替芬片、盐酸赛庚啶片;第二代抗组胺药有4种,分别为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盐酸西替利嗪糖浆、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第三代抗组胺药有1种,即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统计不同种类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发现,第一代抗组胺药有1090例,占2.73%;第二代抗组胺药有10 423例,占26.18%;第三代抗组胺药有28 304例,占71.09%。0~1岁患儿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组胺药为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有979例(占该年龄段抗组胺药应用的62.16%);其他年龄段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组胺药为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2019年各年龄段患儿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 例

2.4 抗组胺药联用情况

收集2019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发现第二代与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较高,以西替利嗪糖浆与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联用的频数最高。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联用有33例,占抗组胺药联用的2.6%;第一代与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的有112例(占8.81%);第二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联用的有96例(占7.56%);第二代与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的有1030例(占81.04%)。其中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糖浆与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联用有812例,占抗组胺药联用总数的63.89%,见表2。

表2 2019年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情况

3 讨论

研究表明,各类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流行病学上呈高度相关性,且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的特点,除自身因素外,疾病的发生与季节相关的刺激多是花粉、寒冷、湿热以及病毒感染等[7-8]。本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冬之际天气寒冷,气候多变,北方多雾霾,春天空气干燥,风里伴有花粉、粉尘等,使患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增多。从本次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过敏性疾病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第二季度与第四季度用药例数明显增加,并且与2018年相比,2019年各季度抗组胺药使用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抗组胺药是临床上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因此药学部要依据季节变化注意抗组胺药的使用和储备。

统计门诊各科室一年内各个季度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发现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在第二季度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呼吸科第四季度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最高。相关临床科室要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做好疾病的科普宣传工作,使患儿及家长做好预防措施。

分析门诊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发现1~6岁患儿在所有年龄段患儿中抗组胺药应用比例最高,约占2/3,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该年龄段儿童做好防护,减少患过敏性疾病情况的发生。本院常用的抗组胺药有8种,使用排名前三位的抗组胺药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和盐酸西替利嗪滴剂。0~1岁患儿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盐酸西替利嗪滴剂,而其他年龄段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

第一代抗组胺药有很高的亲脂性,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有较强的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嗜睡、视觉模糊、心悸和心动过速、便秘和尿潴留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同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由于作用时间短,每天需服药2~4次,使其在儿童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应用已经逐渐减少[9-10]。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一代,但几乎没有镇静作用,这是由于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较强的疏脂性,相对分子质量亦较大,难于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较少产生中枢抑制作用且服用方便,抗胆碱能作用小,每天只需用药1~2次,受到患儿的欢迎[11]。西替利嗪是药物活性较强的第二代抗组胺药[12]。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是儿童比较容易接受的剂型[13]。美国FDA已批准西替利嗪用于大于6月龄儿童[14],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滴剂是其较佳的剂型。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产物,其药理作用与氯雷他定相似,但临床用量仅为氯雷他定的1/2,药效是氯雷他定的10~20倍,且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也无抗胆碱作用,口服吸收好,口感较好,易于患儿接受,且食物和葡萄柚汁不影响其吸收和代谢,因此在诸多方面地氯雷他定都具有优势[15]。

目前第二代和三代抗组胺药为一线药物,因为其对H1受体的选择性更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更弱。一般用药原则是首剂用足,维持用药时间长,连续服用,不间断。一种药物单一剂量不能控制病情时,可采用加大剂量或联用两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组胺药的方法[16]。抗组胺药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烷基胺类: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哌嗪类:如西替利嗪;哌啶类:如赛庚啶、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17]。因此采用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联用的方法较为合理。

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对抗组胺药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研究表明第二代和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应用前景广阔[18]。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其抗组胺药的首选剂型一般为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针对儿童用药,临床医生应依据抗组胺药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到患儿的个体差异做出合理选择,以保证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儿童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分析对医院制定合理性药品采购计划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氯雷组胺年龄段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氯雷他定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氯雷他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评价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氯雷他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孟鲁司特钠配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冬季荨麻疹反复发作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