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预防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2021-11-30揭小军韩丽琼
揭小军,韩丽琼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西 上饶334600)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常发生的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在我国死亡率居于产妇死亡原因首位,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导致剖宫产的数量增多。且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瘢痕子宫妊娠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产后并发症,如产后出现子宫粘连破裂等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产妇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传统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以静脉滴注缩宫素为主,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预防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产妇96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8.51±2.67)岁;孕周38~41周,平均(39.72±1.42)周;孕次1~4次,平均(2.13±1.28)次;前置胎盘4例,双胎3例,巨大儿6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9.13±2.74)岁;孕周39~41周,平均(39.81±1.34)周;孕次1~4次,平均(2.25±1.31)次;前置胎盘2例,双胎4例,巨大儿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瘢痕子宫诊断标准[3],均有剖宫产手术史;②足月分娩,单胎;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有血液系统疾病;②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③彩超提示胎儿发育异常。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产妇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采用剖宫产术常规缝合方法,术后给予缩宫素(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62,规格:1 mL∶10 U)20 U+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即刻执行。
1.3.2 观察组 观察组产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采用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方法:识别膀胱底与子宫下段分界线,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带针),于横切口上下边缘1.5 cm处,距左侧外0.5 cm处浆肌层缝合第1针,于距第1针1.5 cm处缝合第2针,于子宫下段、膀胱底交界线上2 cm处浆肌层进针,并潜行于肌层下,注意深度不穿透蜕膜,潜行至切缘处穿出后再次进入浆肌层,于子宫下段与子宫体交界下1 cm处出针,轻拉可吸收线,使子宫下段纵向折叠;第3针及以后缝针均按第2针方式进行,每针之间距离间隔1.5 cm,右侧最后1针缝合与第1针相同,浆肌层缝合完成后进行浆膜层缝合,自右向左连续缝合即可,缝合完成至子宫下段纵向折叠2~3 cm。
1.4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产妇临床疗效[4],有效:产时及产后出血每小时<50 mL,子宫轮廓清晰,下段折叠平整,生命体征平稳;无效:产时及产后出血每小时>50 mL,子宫轮廓不清,质软,下段呈囊袋状,生命体征不稳定。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用称重法计算产时产后出血量,测量一次性医用会阴干垫,湿重-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1.05 g/mL),纱布填塞者记录纱布条血量。参照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AS)评估产妇产后3 d的抑郁焦虑评分,总分100分,共20项,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抑郁焦虑越轻。③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后10 d评估产妇子宫收缩情况,耻骨联合上3~4横指持续出血且量多为子宫收缩差;采用门诊随访及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两组产妇产后1年胎盘植入、腹腔粘连、前置胎盘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2%,其中有效4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有效40例,无效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4,P=0.014)。
2.2 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比较 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SDS及SA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depression and anxiety self-rating sca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depression and anxiety self-rating sca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
组别观察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产后2 h(mL)138.57±28.64 251.67±31.28 18.480 0.000产后24 h(mL)273.43±32.84 378.68±36.27 14.902 0.000 SDS(分)34.28±2.84 40.25±3.27 9.550 0.000 SAS(分)32.41±3.84 39.54±3.93 8.990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58%,低于对照组的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子宫下段从妊娠12周起,子宫峡部由0.8~1 cm拉伸至7 cm,导致子宫结缔组织增生断裂,而瘢痕子宫于由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形成,因子宫肌层受到侵入性损伤,导致下段肌纤维收缩力减弱,影响整个子宫的收缩[5-6]。因此,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时易出现第三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的现象。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 h内出血量>400 mL,或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500 mL,不仅会导致产妇出现产后乏力、头晕等并发症,甚至可出现器官衰竭危及产妇生命,故采取有效的预防出血措施至关重要[7-8]。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因对药物半衰期短、敏感性各异,药物达到饱和后重复给药效果差,且药物可致使胎盘残留等缺陷,治疗限制性较多。
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法已广泛应用于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缝合中,可保证子宫下段肌纤维达到人为收缩的效果,在原基础上肌纤维可缩短2~3 cm,使子宫肌纤维收缩功能恢复,且操作方法简单,无需特殊手术技巧,并不会增加缝合时间[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产后2、24 h及产后3 d SAS、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瘢痕子宫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促进子宫收缩力的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吴庆蓉等[10]研究指出,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可缓解产妇产后的恐惧感,减少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可有效预防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后出血,促进产妇产后子宫收缩,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