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30崔雁玲秦凌花

当代医学 2021年33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尿路感染

崔雁玲,秦凌花

(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山西 长治 046000)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柱损伤患者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正常膀胱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依靠神经发射进行储、排尿活动,而脊柱损伤患者因神经环路受损,致使膀胱逼尿肌亢进、逼尿括约肌不协同,逼尿肌无力等,形成神经源性膀胱[1]。相关研究[2]发现,由于膀胱功能障碍所造成的排尿功能丧失或紊乱、膀胱内高压、尿路感染等会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此,给予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科学、合理的膀胱功能训练,对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脊柱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两组,蓝色球作为对照组,红色球作为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6.29±8.47)岁;完全性损伤17例,不完全损伤23例;ASIA损伤分级:B级9例,C级14例,D级17例。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6.46±8.83)岁;完全性损伤18例,不完全损伤22例;ASIA损伤分级:B级10例,C级14例,D级1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楚,能配合本研究;③脊柱损伤屏平面低于C5,ASIA损伤分级B~D级,上尿路功能良好[4]。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依赖史、精神病史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心、肺、脑、肾、造血及泌尿系统功能异常患者;③膀胱造瘘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一般性的常规护理、康复训练及导尿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膀胱功能训练:①间歇导尿,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骶髓损伤、马尾损伤的逼尿肌无反射患者。待患者停止大量输液、病情稳定后,由护理人员指导并帮助其实施。严格控制患者摄水量,每天不得超过2 000 mL,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导尿频率等)实施间歇导尿,残余尿量≥300 mL时,导尿频率为每6小时1次,200 mL≤残余尿量<300 mL时,导尿频率为每8小时1次,100 mL≤残余尿量<200 mL时,导尿频率为每天1~2次,当残余尿量<100 mL时,停止导尿。在导尿管拔出时,护理人员需指导并教会患者正确的挤压、按摩膀胱。②Crede手法排尿。由专科护理人员在间歇导尿基础上实施该方法,采用单手由轻到重、由外向内对患者下腹进行均匀按摩,膀胱收缩后,用手抵住膀胱底部并持续向下方压迫膀胱,按压至脐下3 cm深处,并慢慢滚动至耻骨侧,可稍用力,以求排进尿液。③耻骨上叩击法。该方法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仍存在的骶髓以上损伤患者。由专科护理人员用手指在患者耻骨上有节律的轻叩6~7下,每次叩击2~3 s,反复叩击2~3 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排尿情况、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LUTS评分)[5]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其中排尿情况主要包括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尿路感染判断标准:WBC≥10个/HP,细菌数≥106个/m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排尿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排尿频次、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等排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排尿情况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排尿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排尿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40 40 40 40排尿次数(次/d)0.72±0.45 0.77±0.53 0.455 0.650 1.92±0.95a 3.39±1.25a 5.922 0.000最大排尿量(mL)148.45±43.41 143.35±59.4 0.438 0.663 187.47±50.42a 288.35±60.53a 8.099 0.000残余尿量(mL)278.48±76.56 285.34±90.46 0.366 0.715 214.74±89.46a 153.22±95.56a 2.972 0.004膀胱容量(mL)312.58±56.54 308.98±65.57 0.263 0.793 364.61±72.45a 452.71±85.44a 4.974 0.000

2.2 两组LUTS评分及尿路感染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LU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LUT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4.114,P=0.043),见表2。

表2 两组LUTS评分及尿路感染情况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受运动挫伤、建筑工地高空坠物及交通身故等影响,脊柱损伤发生率逐年升高,而神经源性膀胱是脊柱损伤患者最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而由此引发的肾衰竭是导致脊柱损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6]。相关研究显示[7],因肾衰竭导致的脊柱损伤患者死亡率达4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仍是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尤其在康复初期,需采取针对性的专科护理与治疗并配合尿动力学检测,为患者建立合适的排尿模式,进而减少患者残余排尿量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目前,对于大部分脊柱损伤患者而言,更加侧重于恢复肢体功能,而对存在排尿障碍患者大多仅采用长期留置尿管方式等待症状好转或神经功能恢复。然而导尿管的长期留置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压力,不但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影响患者舒适性,严重时甚至导致膀胱痉挛、废用,甚至肾衰[8]。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主要以降低膀胱内压、增加膀胱容量、低压储尿与排尿、改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预防尿量感染为目标,进而使肾脏功能得到保护,防止肾衰竭的发生[9]。因此,在脊柱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病情稳定后,采用适当的训练、排尿方法,改善膀胱功能,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排尿情况、LUTS评分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114,P=0.043)。表明,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降低患者排尿频次,提高患者膀胱容量与最大排尿量,降低残余尿量,改善排尿障碍症状,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0]。分析其原因为:①无菌性间歇导尿法可使膀胱得到周期性的充盈与排空,更加接近生理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②在间歇导尿前实施Crede手法排尿可增加膀胱内压力,促进尿液的排尽,同时还可使膀胱逼尿肌的兴奋性降低,膀胱括约肌的肌张力得到提高,进而使膀胱获得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与泌尿系统并发症。另外,为保证膀胱功能训练效果,需注意的是:①操作时注意挤压力度需均匀,不可随意松手进行减压;②挤压力度需适中,切忌暴力挤压膀胱,需向耻骨方向挤压。

综上所述,给予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排尿情况与排尿障碍症状,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尿路感染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