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定中体现活络宏大处蕴含精微

2021-11-24王淦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材料作文个人成长家国情怀

王淦生

摘要最近5年高考作文题型是以材料作文为根基,辅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其他类型;作文内容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树立、社会意识的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个人成长的关注;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要注重题型应对、内容准备、针对训练和素材积累。

关键词材料作文;家国情怀;社会意识;人文精神;个人成长;针对训练

对于跟国家、个人维系成“三点一线”的高考来说,5年,足以看出国家在选拔和培育人才的政策和策略方面的变革和改进。不说高考宏观方面的改革,单是考试科目、考查内容、考核形式这些微观上的调整与纠偏,就可以看出命题人、专家在增加考卷的信度和效度上付出的努力。特别是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命题,因为它的高分值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直都是每年高考开考后的热点话题。从作文命题的走向,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层面的东西,更有政治和经济、文化和流风、环境和气候在其中的投射。文以载道,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们高考作文的命题上生命力依然旺盛。明乎此,当我们拿到高考作文题时,对它呈现的内容就不应觉得任何违和。还有文体要求,其实很多也是与作文内容以及今天这个时代相伴而生的,这里面并无多少偶然因素,一切皆事出有因。

一、最新5年高考作文命题题型概说

题型往往决定于内容和时风,五花八门的“题型”常常给考生审题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前两年 “任务驱动型”作文蔚然成风,考生审题时审“任务”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审内容。所以,作文训练不单单是“写”的训练,首先是“审”的训练,审题型、审任务都属于审题的范畴——熟悉各种题型也就成了写好作文的前提。

2017年至2021年5年中,全国总共诞生了49套作文题,分别由教育部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这49套作文题中,材料作文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局面。即便是一些命题、半命题以及话题作文,也都会提供或长或短的“材料”,为命题、半命题或话题设置情境、交代背景,为考生写作圈定内容、文体或主题,以起到提示或限制的作用。

2017年10套作文题中,山东卷是传统的故事型材料作文,作文立意需從材料提炼,相对开放。浙江卷则是名言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名言中几则富有意味的带有比喻色彩的书的别称加以评述。北京卷命题方式延续多年,都是以“二选一”的形式出现的两道规定好了文体的命题作文。全国卷I属“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作文审题需要在相对独立的一组名句中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意”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体现出选材、立意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还有一组作文题是传统的话题作文的“变体”,或者说是两种题型的“杂糅”。如江苏卷、天津卷、上海卷,就兼有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特点,它们往往会提供长短不一的材料,或设置背景情境,或提示话题的内涵外延,在此基础上推出作文话题;全国卷皿则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合体”,设定好的“副题”其实就是“话题”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值得一说的是全国卷I,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首次露面,或者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雏形。它要求考生从一组“中国关键词”挑选两三个词语“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作文要求中出现了明显的“任务指向”。总体看,材料作文是2017年作文题型的主旋律。

2018年共有9套作文题,依然是以材料作文占据主导地位。全国卷I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全国卷皿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则延续“材料+话题”模式,北京卷“二选一”作文“内容设定+命题+文体指定”已经定型,全国卷I则沿着任务驱动型作文之路继续前行,“任务”中进一步设定作文阅读对象和阅读时间。总体上看,2018年的题型是上一年的承袭,体现出一个“稳”字,考生审题难度不大。

2019年共有10套作文题,题型精彩纷呈。“任务驱动型作文”走向成熟,而且由于是全国卷首用,体现出一种引领性意义。全国卷I和全国卷I均采用了这一形式,并且“任务指向”更明确、更具体,其文体要求中则将应用文一演讲稿、书信、慰问信等引进高考作文写作,由此引发了全国半数高中生练习应用文写作的热潮。全国卷皿则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温情脉脉的非讽刺性漫画型材料作文,天津卷采用了“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浙江卷则是“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江苏卷是体现“虚实结合”特点的材料作文,全国汉语卷和上海卷则为有背景或情境设置的话题作文,北京卷一如既往是带文体和主题要求的命题作文。

2020年有11套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强势占位,全国卷I、全国卷II、全国卷皿和全国新高考卷I皆为这一题型,且都指定了发言稿、演讲稿、主持词、书信之类的应用文形式,在作文命题史上,将任务驱动型作文和应用文写作推向极致。全国新高考卷I和天津卷均为有背景和主题设置的话题作文,上海卷和浙江卷延续“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模式,北京卷作文与往年相比,“背景材料”更充实,多少有点材料作文的色彩。值得总结一下的是江苏卷作文,江苏卷作文题多年来一直为“材料兼话题”的形式,坚守着文艺范、小资情和哲理味的风格,与时代和社会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颇受好评也饱受争议。随着2021年江苏使用全国新高考卷I,作文题型中这一地标性色彩将渐渐淡去,令人有一丝怅惘。

当2021年的10套作文题在媒体上亮相的时候,相信会有不少人和我一样讶异,因为4套“国字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卷I、全国新高考卷I)作文题清一色皆为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卷I材料虽为漫画,其实不过是借漫画所配解说书法要领的文字阐发做“人”的道理),除“明确文体”外,其对体裁均无特定要求。这大概也算得上是作“文”的本真意义的回归,毕竟演讲稿、解说词之类在外在格式上要求过多,而且不太适合深沉细腻的思想情感的表达,特殊时期、某些题材、个别地区偶尔为之可以,使其成为一种“广谱性”文体让千千万万学子每日操练则失之偏颇。至于其他地区性试题则保持风格变化甚微。上海卷和浙江卷仍为“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北京卷“二选一”作文内容更接近(不知将来会不会一鱼两吃),天津卷继续是带主题设置材料的话题作文。

回首5年高考作文题型,总体感觉是:“国字号”试卷作文题型一直在探索,一些时新题型皆为全国卷所创。而今年的“回归”不知是各种尝试的结束还是在为下一个变化周期蓄势。地方性试卷则基本保持着地方风味,纵有微调,不离其宗。这些地区的考生少了新鲜的刺激,却多了备考上的从容。从整体上看,材料作文是根基,其他类型是枝节。

二、最新5年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

谈及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总会想起那句古语:“文以载道。”此言中“文”和“道”并非并列关系,“文”是用来“载道”的,“道”是主体,“文”是工具。随着时代发展,“文以载道”渐渐演变成了“文道结合”,“文”有幸提升到了与“道”平起平坐的位置。不过我们细心品察便会发现,“道"的考量在高考作文中仍占有很重的分量。想想也是,我们是在组织一场选拔国家未来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全国性考试,面对的是一群三观未曾完全定型的孩子。因此,通过作文考试检测他们思想见识,并借此对他们的三观形成发挥引领作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最新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

1.家国情怀的树立

“家国情怀”一直就是高考作文中的“永恒主题”,最近5年更是成为高考作文涉及的重点话题。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国家的哺育和培养;一个国家的富强,亦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奉献乃至牺牲。所以,国家的强弱兴衰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紧密关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要让他们由认知进而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信仰、文化传统……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今天为练就本领努力学习,明天为国家强盛勤奋工作。

2017年全国卷I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这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词来呈现其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道题不仅涉及“国家形象”,而且“涉外”,所列的关键词中有体现中国“正面形象”的“一带一路、中华美食、美丽乡村、共享单车、高铁”,也有体现中国风貌的“大熊猫、长城、京剧、广场舞、移动支付”,更有带有负面色彩的“空气污染”。这组褒贬并存的“关键词”,既勾勒出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巨龙蓬勃发展、走向世界、魅力十足的大美剪影,也毫不隐讳言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体现出命题者的胆略与务实理性,更表现出当今国人的自信!让考生直面这些问题,并自主选择“关键词”描摹他们心中的国家形象,是对他们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如果说全国卷I是让每位考生为当今中国描绘一幅“写实画”,那么2017年北京卷作文题二就是让考生为未来祖国构思一张“理想图”了。北京卷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要求考生写一篇呈现2049年新中国诞生100周年时的风貌的记叙文,要求展现新中国百年华诞时“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想象力,更在于借此检验这些未来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对祖国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规划、构想、设计能力。

2018年,是绝大多数20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走进考场参加高考的年份。北京卷为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量身定制了一道题为“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命题作文,这道题的最大亮点便是将“国家”与“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而维系二者的那根红线便是“共同成长”——个人的健康成长永远离不开祖国的和平安宁,而国家的发展强大同样需要她的国民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素质以及与时俱进的心胸、知识和能力。没有强大的祖国,难以有个人健康成长的空间;而没有高素质的国民,国家强盛亦是镜花水月。

2018年的全国卷I则向考生提供了一份“大事年表”,形象直观地向考生展示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取得的成就、遭遇的坎坷和既定的目标,其中还穿插着“世纪宝宝”的成长轨迹。相信每位读了这份年表的考生都会感慨万千,他们能从中看到祖国的蒸蒸日上,看到自己的飞速成长,也能感悟到两点:一是每个人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关联,人们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齐发展;二是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面前永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只要心无旁骛,勤力同心,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一定能圆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爱家乡,不仅爱她的山川大地、物产矿藏,也爱她的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并将其铭刻于心。2018年浙江卷的作文题便是要求考生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和时代精神,写一篇感悟浙江精神的文章。浙江卷的这道作文题,会使浙江学子的视线聚焦于脚下这片热土,使他们的思绪贯穿家乡的古今,让他们为家乡的历史文化骄傲,让他们为家乡人的精神风貌振奋,从而顿生传承文化、建设家乡、再创传奇的责任感。

201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抚今思昔,令人感慨万千。这一年的全国卷I在命题材料中列出了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科学的春天来临、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畅想的2049年中华民族完成复兴伟业等大事,让考生想象场景,表达感受……考生回首祖国百年间的兴衰荣辱,必然催生爱国豪情和创作冲动。

同年的北京卷作文题一要求考生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以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自己的思考。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无间断的中华文明,其“韧性”是不言而喻的。这道题最直接的效应便是让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更爱祖国,更爱华夏文明。北京卷作文题二要求学生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同上海卷作文题要求学生在“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下体味和阐发“中国味”音乐一样,都是要用具体意象表现国家的抽象特质,如果没有对生活、对祖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是完成不好的。同年天津卷选用了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三位爱国者的名言,让考生表达自己的感悟。三位已逝者生活于不同时代,

有着不同身份,但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他们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属性,就是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乐于奉献。他们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全都奉献给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坐在考场中接受祖國挑选的每一位考生,阅读这些名言,便是接受灵魂的洗礼、情感的净化。

2020年的高考季,新冠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尽。全国新高考卷I命制的材料作文便是以抗击疫情为背景,主题是表现“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距离”与“联系”,可以说是“全民抗疫”中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因为防疫,人与人之间身的“距离”远了;因为抗疫,人与人之间心的“联系”密了!这身与身的距离和心与心的联系,体现出的正是党和政府与民众、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由这则作文材料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党和政府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崇高而英明的理念!同年的天津卷作文题则对“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作进一步的拓展,纵贯古今,引导考生从精神层面探究“中国面孔”的内核一这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大爱。当然,所谓“家国情怀”,还包括对华夏大地.对这片大地上诞生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热爱。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I便出了这样一道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题: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请以“带你走近”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道题是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的结晶。它要你介绍一个地方,你可以细数她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带着观众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进人一个想象中的胜地;亦可讲述一个与其相关的感人的故事,让观众接受一次情感的洗礼;甚至还可以选择一个大家陌生的地方,通过表达你内心的无限向往,激发观众与子偕行的愿望……

2020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就内容来看似乎难与“家国情怀”挂钩,但看看材料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不是国家元首即为政府首脑,他们所作所为每每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发展、民众的利益。这则材料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共创齐国霸业的故事。故事中鲍叔知人举贤,甘居人下;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管仲学识不凡,顺势而为——三个人的特长糅合在一起,共同铸就了齐国的霸业。齐国的强势崛起,离不开齐桓公的用人、鲍叔牙的荐贤、管子的才学,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们为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恩怨的胸襟。

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在这百年的斗争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出先进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其内核就是国家利益至上,个人服从国家的精神。这种文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青少年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化基因。今天的年轻人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2021年全国甲卷要求考生在此背景下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正是引导年轻人在这“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而2021年北京卷作文题一似与全国甲卷相呼应一要求考生针对“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一现象,以“论生逢其时”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任何时代,皆有可为。坏的时代,逆流而上,改变世界;好的时代,顺势而为,建功立业。对于有志者来说,任何时代都“生逢其时”,有机遇,利用机遇;没机遇,创造机遇,何况我们生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2.社会意识的强化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仅凭“自然属性”而生存。一个人要融人社会,就必须深人社会,了解社会,强化社会意识,以主人翁的心胸和姿态去应对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是人类一个恒久的话题,没有社会的发展便不会有人类的今天。这种“发展”可以是物质上的,更应当是精神上的;可以是文化上的,也可以是制度上的。2017年全国卷皿出了一道“高考者写高考”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中国,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比高考公平、合理、合法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成功者,恐怕都得感激高考制度给自己带来的绝好的机遇和理想的生活。中国人一直都对高考满怀敬畏之心。所以,在今天的中国,高考已不仅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更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象征,是芸芸众生实现美好梦想的必由之路,是青年人挑战命运为自己争得一方天地的公平的竞技场!

对每个人来说,在高考考场上只能是“一个人的战斗”,而要真正做成一件大事,比如致力于地区与国家的发展,常常需要更多的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通力合作。這种合作,需要的是一根维系人与人、心与心的纽带。2017年北京卷作文题二让考生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考生联系历史或现实来阐释纽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其实,不仅是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村庄以至于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其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纽带紧紧相连,而今天的“全球化”更让我们难以分割。欲求发展,紧密相连!

2017年上海卷出了一道话题作文——谈预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我想,预测的前提便是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这往往决定了预测的准确性。一个人不管是否接受预测,事情发生前他的心里都会一个有大致的预估,关键的是我们对待未知事物和未发生事情的态度一要能积极、从容地面对。

2018年的全国卷皿出了一道饶有意味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对出现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三条不同标语抒发感慨。1981年,出现于深圳的一条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轰动全国,透过这句口号,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看出创新者的智慧和胆识,看出中国人民拨乱反正、求真务实的决心!从2005年出现于浙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标语可以读出党和人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在发展中纠偏的决心。2017出现于雄安的标语“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则是年轻一代继承传统执着前行的精神体现。这些标语串联起来,反映出改革开放之来中国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我们各个阶段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出中国人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纠偏的肌体修复能力!2018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二——命题作文“绿水青山图”,亦是引导考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水与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要让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成为生活的标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常常会被人轻视甚至无视。 2019年全国卷I便要求考生针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写一篇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我们知道,国家在成长,人民在成长,而将人“弱冠之年”的考生更是在日新月异地成长。成长需要教育,需要得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修炼和陶冶。尤其是国家步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较前大幅提升的环境下,劳动教育更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纠正观念上的偏差,让劳动和劳动者得到普遍尊重亦当从娃娃抓起。

2019年的江苏卷作文题,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了“地面”,关注起了人们生活中日日离不开的“衣食住行”中的“行”一以“车”为话题,要求考生从“车”这“一斑”,窥社会发展之“全豹”。虽说考场内的考生来到这个世界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他们可以清晰地回眸中国百姓借助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出行的历史,看到我们的祖国以汽车、火车、高铁的速度前进的事实。“车”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最直观体现!

社会意识,也包含着“全球意识”。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对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都会给予关注。2020年全国卷I作文题便是写一篇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稿。命题材料蕴含两层意思:一是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须学会推己及人;二是要学会相互帮助,永享和谐安宁。在经贸争端烽火连天、局部地区摩擦争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这样的作文题实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别人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不应当对他人的苦痛漠然置之,甚至参与制造人类灾难,而应当视人若己,推己及人,用人类的大爱去化解仇怨的冰霜。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他们需要在心中植人爱的种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此方能让“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成为现实,地球才会成为人类最美家园。

2020年的上海卷的作文话题非常简单: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我们首先承认,很多灾难性的转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大自然中的一些非人力可以抗拒的偶发事件,比如地震和海啸。但是如果科技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我们可以去回避它乃至阻止它;至于自然界那些源于人类活动而酿出的灾难,则完全是可控的,这需要我们人类收敛自己的恶行,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2021年的天津卷出了一道关于“时间与纪念日”的话题作文。忘了纪念日,时间就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简单数字;记住了纪念日,简单数字亦会昭示出非同寻常的厚重的意义。年轻人,该记住的不仅是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劳动节、父亲节、母亲节更值得我们铭记于心,让它成为伴随我们一路向前的路灯。2021年上海卷也在“时间”上做文章,上海卷是以“时间与事物价值”为话题,要求考生探讨事物价值要不要经过时间沉淀的问题。这道题体现出浓郁的思辨色彩一举个形象的例子:梵高的画的价值更多是缘于时间的沉淀,果园里的水果在经过时间沉淀后便会成为一堆垃圾。我十分希望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无论何时都体现出不菲的价值。

3.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高考作文总也绕不开的话题,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少都可划归到这一板块。也许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作文题,始终占据了高考作文题的一定份额。2017年全国卷I出了一道“读名句,谈感受”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从一组中华诗文名句中选取两到三句,根据自己的思考感悟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这些句子有探讨修身做人的,有抒发思乡之情的,有强调志存高远的,有赞美当今英豪的它们永远是年轻人修身怡情养性的最佳资源。

2017年山东卷作文题,材料读之让人倍感温馨:一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每位进店者都不会被驱赶,哪怕他们只是为了进来休息。这家书店工作人员提供给各位顾客的已不仅是一本本“有字之书”,更有一册册“无字之书”。这就是一种爱、一种人文关怀。

2019年全国卷皿是漫画作文。漫画构图简单寓意也不复杂,却洋溢着一股温情:一位老师在孩子们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上留下这两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并不繁复的的画面、极其质朴的话语,我想一定会让考场上每个孩子看得双眼潮湿。这就是老师!这就是师爱!尽管我们许多老师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天涯,毕业的学生一茬接一茬,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他耗尽心血傾心栽培的花朵,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进步都消耗了他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当这些孩子一个个长大,毕业,老师所留下的绝不仅仅是一位农人收获庄稼时的那种喜悦,还有亲人之间的离别的伤感,甚至有父母嫁女般的难舍与忧伤……

由这幅画,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冷冰冰的机械作业,而是掺和着亲情与温度的交流;教育绝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注,而是心的交流与灵魂的碰撞;教育绝不是我授你受,而是师生情感与心智的共同的成……所以,一句“我再看看你们”,所包含的又何啻万语千言!相信每一位曾饱受过无限师恩滋润的学子都一定会读懂,会参透,会为之感动。

人文情怀,其实并不仅仅限于对待“人”,更包括对待大自然,甚至对待全宇宙。2018年江苏卷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多诗意的文字!我们细细咀嚼这段文字,顿时觉得世界变得美妙灵动起来。是的,鸟语花香是大美自然的语言,路不拾遗是和谐社会的语言,恭谨礼让是谦谦君子的语言;沙尘雾霾是环境恶化的语言,戒备森严是世风日下的语言,媚上欺下是人格卑劣的语言....人类的文化遗产要靠语言来传承,人类的喜怒哀乐要考语言来传递,人类的经验教训要靠语言来总结,人类的隐私机密要靠语言来贮存……

2019年的江苏卷作文话题由“语言”延展到“文化”。其材料“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物各有性、社会复杂、文化多元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只是固守一隅,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偏食挑食,抱残守缺,难免成为孤家寡人,与外界疏离,难以得到真正的成长一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一个国家,倘若一味地闭关锁国甚至以邻为壑,只能陷自己于孤立,只会限制自身的发展。所以,一个人必须有一颗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心,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播自己之长以造福他人;一个国家必须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融,使国家具有充沛活力,健康发展;一种文化必须勇于破壁,虚心接纳外来文化中先进元素健康因子,充实丰富自身……诚如是,地球村才会繁荣昌盛,村民们才能和谐相处,文化的百花园也才会生机勃勃!

4.个人成长的关注

个人成长,是最新5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最多的话题。高考其实本就是孩子们成长旅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站,所谈话题自然会与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成长的关键,我以为首推读书。读什么书?2017年浙江卷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有字之书”,很好理解,就是指语言类的书籍,它不光指教科书、专业书,更指人类流传至今的各种经典名著;“无字之书”,就是指生活本身这本书和各种非文字类的艺术品;“心灵之书”则是指可以净化我们心灵的信仰和精神。读“有字之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能力;读“无字之书”,可以增加我们的阅历,擦亮我们的眼睛;读“心灵之书”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健全我们的人格……所谓“读万卷书”肯定是要我们“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兼顾。

有一本“无字之书”就是我们的长辈。2017年天津卷要求考生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打开,便能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分歧或共识……长大后重读长辈,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这道作文题也特别有温度,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人与亲人之间,太需要相互间的了解、帮助、沟通和包容了。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常爱将关注的目光投射于自身,长大后实在应当抬望眼,多去关注他人、阅读他人了。

一个人如何健康地成长?需要有远大的理想,需要有踏实的行动。2021年全国乙卷以汉代扬雄的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为材料,要求考生对此发表感想。这段材料给广大青年揭示了成长“三要素”:思想端正、目标远大、行动稳健。成长中,我们还需时刻借助各种“镜子”来认清自己,为未来发展作调适。2020年全国卷皿的作文题便是要求考生谈如何认清自我,从而拥有自己需要的生活,并使生活更有意义。如何看清自己?需要一面“镜子”。这“镜子”,便是你身边的人,是你做过的事,是你留下的足迹。你身边的人会指出你的长处和不足,你做过的事会暴露你的能力和缺陷,你留下的足迹会昭示你的方向和品质。而有了这些“镜鉴”,你才能逐渐认识自己,明白“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又能过上怎样的生活”“如何使生活有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将为谁而活?我们是心中装着他人,在别人的导引下活成别人需要的样子,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节奏?2019年的浙江卷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考生: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我们必须顾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必须倾听读者的呼声,在别人理解与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人生自由;又因为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仅仅活在他人的目光里,所以我们又应当拒绝为迎合别人而苟活,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自己需要什么,还在于能够被他人需要。2018年上海卷作文就是引导考生思考“自身需要”与“被他人需要”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对普遍存在的“被需要”心态的认识。今天的年轻一代在升学、择业等关乎自身前程的事情上很多都是以“社会需要指数”为参照而作出最终定夺的。这种做法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也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人毕竟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不应当时时处处都为那种“被需要”的心态所掌控,为外部环境所左右,被他人的意见所支配..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出现力排众议、坚持自我的拓荒者和为天下先、独领风骚的创新者了。

而要成为一个创新者,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到眼光。2018年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统计学家沃德在调查飞机受伤状况时力排众议的真实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庸常者只能看到那些肉眼能见得到的现象,睿智者却能发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太多的现象掩盖了本质,“眼见”未必“为实”,将“亲眼所见”转变为真真切切的信息,需要用我们的大脑去筛选,去过滤,去去伪存真!所以,见常人所未见乃是创新的第一步。

我们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种错位?这是2018年浙江卷作文讨论的话题。我想说的是:每一位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都可以尊重内心的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为自己而活。但是,作为一位“社会人”,我们又有义务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就像2020年北京卷作文题一提供的材料中所说的那樣:“天网中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其含意是:人只有融人社会,融入群体,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社会只有汇聚每个人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凝成向上的力量。可见,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少不了个人;二者相融相契,社会个人才能共同发展。一句简单的话,道出双赢的真谛。

在成长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朋友甚至一条信息一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就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我们网上的一个也许不经意的举动也许会引发一发不可收的选择性推送。网上的这种“操作”与“被操作”其实正是关于人生的一个隐喻: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有意无意的选择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一生——起初,是你选择了它;以后便是它簇拥着你,裹挟着你,引领着你,朝着你所选择的方向一路狂奔。同年北京卷作文题二,其材料似乎是有意要给江苏卷作文题提供一则佐证:“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信息时代,我们难免被各种信息裹挟。学会过滤信息,在荆棘丛生的信息场健康生长,是一种本领,更是我们必备的生存技能。愿这样的作文题能引导年轻人提升对扑面而来的芜杂信息的分拣能力。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得和失。2021年的浙江卷给出了这样一则话题作文材料:“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其实,这反映出三种生活态度:重结果、重目的、重体验,没有谁对设错。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把得失看成过程。因为把得失作为终点,会使我们失去感受过程的乐趣;把得失视为起点,则会让我们的心理负担过重;还是把它看作过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泰然处之,人生会多一些乐趣。

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I援引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的一个语段:“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论述很有思辨色彩,揭示了体育运动中强弱转换的道理。这一道理绝不仅仅适用于体育,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国家建设,其实都有这样的强弱转换的问题。

一个人总会从幼稚走向成熟。但什么是真正的成熟?2021年北京卷作文题二出了一道命题作文一“这,才是成熟的模样”。究竟什么才是“成熟的模样”?笔者想拿2018年天津卷作文命题材料中对“器”的一段论述来回答:“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有胸怀,有担当,有才识,有梦想,有成就,有荣光……这不是“成熟”又是什么?这是人人都向往的“成熟”!

值得一说的还有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I的材料作文,时隔多年又见漫画作文:

这是一幅科普书法知识的漫画,学书要领其实就是一种比喻:“写人”就是“做人”,所配解说性文字不过是借书法知识形象表达的做人的道理,比如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以及学会描红等,岂不都是做人的诀窍?

三、2022年高考作文应考策略简单构想

关于2022年高考作文的应试策略,我想从题型应对、内容准备、针对训练、素材积累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当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这方面会很有心得,可以加以补充。

1.题型应对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实际来看,材料作文仍然拥有非常稳固的地位。即便有一些话题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出现,也大多建立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材料作文的变体。而材料,也多为阐释性、背景性、名言类、情境类文字,很少出现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寓言类、童话类的多义性材料,所以审题难度往往不大。而前两年盛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今年竟销声匿迹,我觉得这是作文作为“文”的本真意义的回归,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将来最多只会是一种小众文体,不会盛行。至于演讲稿、建议信、解说词之类的应用文体,因为其表达内容上的局限,更不会成为广泛使用的形式,学生一般了解文体格式即可,没有必要长期、专门训练。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写好记叙文、议论文方为正题。

2.内容准备

写中国的高考作文,永远不能忘记“文以载道的宗旨。我们要多关注媒体上的头条新闻,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近期的大事,有机会多看书报电视新闻,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要记住: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重点关注有关青年的新闻,了解国家为促进青年成长以及教育发展而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要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中有意味、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甚至可以把它们记下来当作素材积累。闲暇的时候,可以跟老师、家长、同学多交流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别人的见解可能对你会有不小的启发。要多阅读,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多读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一些名家的千字文,尽量挑选文笔优美的文章阅读,这对学生是一种濡染。不能浮光掠影,要静下心逐字逐句地咀嚼,泛读不如精读。

3.针对训练

课堂上,老师会有系统的训练计划,但那是广谱性的,未必适合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学都应了解自己在写作上的长处和短板,将短板拉长。作文训练时,一定要注重质量,写一篇就要写好一篇。注重作文修改,可以请老师或作文高手帮你指点迷津。哪怕修改百遍,也要让作文至少达到二类文以上标准。作文训练草草了事,既浪费时间,还会养成马虎了事的恶习。其实,作文训练未必都靠写,我们在下课、吃饭、上放学的路上、睡觉之前都可以构思一些作文,想想某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考慮换一种文体试试手笔。读别人文章的时候可以看了题目后合上书本,想想自己如果写这篇文章会怎么写,然后比较自己和作者间的差异在哪里,从而取长补短,有所收获。万事开头难,我认为最值得演练的是作文开篇。

3.素材积累

多读书报,积累时新素材,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发展、青年成长方面的事。可以订阅一些作文素材方面的杂志,随手翻翻。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好的素材,可以随手摘抄,化为己有。不要专门摘抄那些自己偏好可别人未必喜欢的有意思但没意义的材料,比如喜欢体育的,专门收集NBA球员的轶事;喜欢动漫的,只专注于日本动漫人物这些材料就是用了也不能保证阅卷老师不腻味。收集经典素材时要尽量摘录有文化品位、有深刻哲理、有正能量、有新意的,要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和职业眼光。同学之间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素材博览会”,大家打开自己的素材宝囊,对得意收藏加以评说。这样可以加深对素材的理解,使我们收获无限。还有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教益或有教训的鲜活素材,勤于收集。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盐城景山学】

猜你喜欢

材料作文个人成长家国情怀
成长主动性对师范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人才密集型行业中的制度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研究
高考材料作文历史演变及任务驱动型作文应对策略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理论及干预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试论材料作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技术性结合
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