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规律分析*

2021-11-22谭志高石文英邓剑平

中医药导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任脉关元经脉

陈 成,肖 豆,谭志高,钟 峰,石文英,王 军,邓剑平,章 薇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阳痿,即勃起功能障碍,在中医典籍中记载为“阴痿”或“阳事不举”[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性功能性障碍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阳痿的主要表现为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虽然能够勃起但不够坚硬,或虽然勃起坚硬但不够持久,阴茎不能在阴道中射精以完成性交[2-4]。据相关统计[5],目前我国阳痿发病率约为49.69%,而针灸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安全、方便、无毒的疗法在治疗阳痿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较多。检索并筛选2010—2019年度国内外各类期刊中关于针灸治疗男性阳痿的临床文献,对治疗该病症所用经脉频率、腧穴频率、穴位配伍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针灸治疗男性阳痿的现代临床处方规律,以供后续临床研究参考。

1 文献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选用文献检索数据库主要包括英文数据库:PubMed,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1.2 文献检索策略(1)根据疾病名称分别进行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英文疾病主题词限定为“Erectile Dysfunction”“Sexual Dysfunctions”,中文疾病主题词限定为“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阳痿”“阳萎”(主题词之间采用“or”连接);(2)以“针”或“穴”在“(1)”的结果中进行题名检索;(3)在“(2)”的结果中以“随机”或“临床”为检索词进行摘要或全文检索。检索年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1)文献纳入标准: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章;针灸相关方式临床疗效观察文章,必须证实针灸有效且有明确针灸处方的文献;针灸可以单独起治疗作用,也可以和药物结合起治疗作用的文献;治疗方法限定于针刺、电针、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及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的文献。

(2)文献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西医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无标准诊断者;无具体选穴描述的临床研究文献及重复发表文献;综述类、动物实验类、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或个案报道。

1.4 数据规范与录入 规范纳入文献相关信息,包括文献年限、出处、涉及经络、涉及穴位和联合治疗方式等。录入时腧穴名称用词统一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对书中未能记录的奇穴或临床经验用穴按照作者所记录的原名字记录;对于部分下载困难的文献,尽可能通过求助作者、文献传递或其它相关平台获得。

1.5 数据分析 对文献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取穴穴位及相关信息导出,将所得Excel表录入IBM公司SPSS Modeler 18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针灸处方中所选穴位、穴位所在经络、穴位所在部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将分析对象拉入“网络图”功能元件,运行后适当调整强链接下限及弱链接上限,以得到尽可能清晰的、能反映数据主要规律的网络图像。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283篇(中国知网47篇、万方数据库171篇、维普数据库35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9篇,PubMed数据库1篇),经阅读题名及摘要后,剔除与针灸治疗阳痿无关的文章及综述、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动物实验研究共计148篇,下载全文共135篇(中国知网30篇、万方数据库54篇、维普数据库30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篇、PubMed数据库1篇),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9后剔除相同文章96篇,将剩余39篇文献仔细阅读后,剔除取穴不明确及诊断标准不明确的文章6篇、重复发表文章1篇,最终纳入32篇文献[6-37]。

2.2 总体选穴及配伍情况 纳入的32篇临床观察文献共提取出31个多穴配伍处方及1个单穴处方(秩边穴),多穴配伍处方中最多配伍16穴,最少3穴,大部分在10穴以内,平均7.8穴。多穴配伍处方中涉及经脉广泛,包含11条正经、任督二脉及经验用穴,经脉配伍运用中最多配伍8条经脉,最少运用1条经脉,平均配伍运用4.3条经脉。多穴配伍处方中基本涉及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区、腹区、腿区、腰区、骶区、足(踝)区、背区、臂区、手腕区、会阴区10个区,在其配伍运用中最多配伍7个部位,最少配伍1个部位,平均3.8个部位。

2.3 选穴规律

2.3.1 总体选穴频数 首先对提取出的32个穴位处方的穴位频数进行统计,共计70个穴位,包括66个正经穴位和4个经验用穴(“举阳”“三阴穴”“提托穴”“安眠穴”)。穴位使用频数共计251次,平均每穴选用3.58次,使用频数排前3位的穴位分别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其余常用穴位(n≥3)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阳痿最常使用的腧穴分布表(n≥3)

2.3.2 穴位归经 所提取的70个穴位归属14条经脉中的11条手足经脉和任督二脉,以及经外奇穴,其中足太阳膀胱经为选穴频数最高、选穴个数最多的经脉,其后依次为任脉、足太阴脾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n>10),所有文献未涉及手少阳三焦经。(见表2、图1)

图1 针灸治疗阳痿选穴归经分布图

表2 针灸治疗阳痿选穴归经分布表

2.3.3 穴位分布部位 所选穴位所在部位以腹区、腿区、腰区、骶区、足(踝)区为主(n≥15),其中腹区使用频数最高(25次)、包含穴位最多(15个)。所有部位中,头区及会阴区较少提及,所含穴位也较少。(见表3、图2)

表3 针灸治疗阳痿选穴部位分布表

图2 针灸治疗阳痿选穴部位分布图

2.4 配伍关联分析

2.4.1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是提示处方中存在的2个或2个以上腧穴之间的配伍形式,该配伍关联的效用性用支持度、置信度和规则支持度表示,表4显示的是针灸治疗阳痿的腧穴配伍关联表。以腧穴配伍“肾俞 关元”为例,其支持度提示前项肾俞穴出现在针灸治疗阳痿的处方中频率为68.75%,置信度提示关元、肾俞穴同时出现在含肾俞处方中的频率为90.09%,规则支持度提示关元、肾俞穴同时出现在针灸处方中的频率为62.50%。而该腧穴配伍表是在最小支持度为50%、最小置信度为80%的前提下生成的,从中可以得出“肾俞 关元”“关元 肾俞”“三阴交 关元”都具有较高的规则支持度(≥50%),且3条规则增益≥1,表示规则均有意义。

表4 针灸治疗阳痿腧穴配伍关联表(支持度≥50%,置信度≥80%)

而所有穴位处方数据通过SPSS Modeler 18软件的“网络图”功能元件处理后,可以得到针灸治疗阳痿高频腧穴组合网络图。(见图3)图中所有强链接具体内容如表5所示。由此可以得出肾俞与关元、三阴交与关元、三阴交与肾俞、关元与气海、关元与中极、肾俞与中极、肾俞与气海属于强链接,链接次数都在10次以上。而且也可以看出此次研究多用关元、肾俞、三阴交三穴相配伍并搭配其它诸穴治疗阳痿。

图3 针灸治疗阳痿高频腧穴组合网络图

表5 针灸治疗阳痿腧穴强链接表

2.4.2 经脉配伍关联分析 经脉配伍关联分析是提示处方中存在的2条或2条以上经脉之间的配伍形式,该配伍关联的效用性用支持度、置信度和规则支持度表示,表6所示的是针灸治疗阳痿的经脉配伍关联表(具体意义见腧穴配伍关联分析)。该经脉配伍表是在最小支持度为45%、最小置信度为80%的前提下生成的,从中可以得出“任脉 膀胱经”“脾经 任脉”“脾经 膀胱经”“脾经and任脉 膀胱经”“脾经and膀胱经 任脉”“膀胱经and任脉 脾经”都具有较高的规则支持度(≥45%),且6条规则增益≥1,表示规则均有意义,其中“任脉 膀胱经”的规则支持度最高(65.63%)。

表6 针灸治疗阳痿经脉配伍关联表(支持度≥45%,置信度≥80%)

针灸治疗阳痿经脉组合网络图如图4所示,图中所有强链接具体内容由表7所示。由此可以得出膀胱经与任脉、脾经与膀胱经、脾经与任脉、膀胱经与督脉、任脉与督脉都属于强链接,链接次数均在10次以上,同时也可以看出此次临床治疗阳痿选经搭配以任脉、脾经、膀胱经为中心。

图4 针灸治疗阳痿经脉组合网络图

表7 针灸治疗阳痿经脉强链接表

2.4.3 腧穴部位配伍关联分析 腧穴部位配伍关联分析是提示处方中存在的2个或2条以上腧穴部位之间的配伍形式,该配伍关联的效用性用支持度、置信度和规则支持度表示,表8所示的是针灸治疗阳痿的腧穴部位配伍关联表(具体意义见腧穴配伍关联分析)。该腧穴部位配伍表是在最小支持度为45%,最小置信度为80%的前提下生成的,从中可以得出“腹区 腿区”“腿区 腹区”具有较高的规则支持度(≥45%),而“足(踝)区 腿区”“足(踝)区 腹区”规则支持度都为43.75%,“腰区 腹区”规则支持度为40.62%。所有规则均有意义。

表8 针灸治疗阳痿腧穴部位关联表(支持度≥45%,置信度≥80%)

针灸治疗阳痿腧穴部位组合网络图如图5所示,图中所有强链接具体内容如表9所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腿区与腹区、腿区与足(踝)区、足(踝)区与腹区、腰区与腹区、骶区与腹区、腰区与腿区都属于强链接,链接次数均在10次以上,同时也可以看出此次临床治疗阳痿多用腹区和腿区的腧穴相配伍。

图5 针灸治疗阳痿腧穴部位组合网络图

表9 针灸治疗阳痿高频部位强链接表

3 讨 论

从中医经络理论来看,阳痿也属于“前阴病”范畴[3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其为“阴痿”。前阴为任脉和足三阴经脉循行之处,阳痿的发生多责之于肝经疏泄失常,任脉失养,足少阴、太阴经脉不足。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提出阳痿的发病机理为肾、肝、心、脾受损,或经脉阻滞,导致宗筋失养,发为阳痿。根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经脉或穴位刺激可以调整相关脏腑功能或相关内脏疾病[39]。所以应多选用肝经、肾经、脾经、任脉的穴位治疗。而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提示如下:

(1)重视肾和阳气的固护。早在《诸病源候论》就有提到:“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而《重订济生方》也提及:“五劳七伤,真阳衰惫……阳事不举。”由此可知肾和阳气与阳痿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脉关联分析显示足太阳膀胱经选用穴位数和经络使用频数都是最高的,其中肾俞穴使用了22次,其它穴位也大多在腰骶部,多具有补肾和激发阳气的作用。而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具有振奋阳气、启机发痿的作用,经脉关联分析显示其使用频数也较高,共出现15次。

(2)注意阴阳并治。现代针灸治疗阳痿的文献研究中涉及阴经包括6条手足阴经和任脉,涉及的阳经包括5条手足阳经和督脉,从数量上看阴经多于阳经。从经脉使用频数来看,阴经使用74次,阳经使用59次,阴经明显多于阳经。这也体现了现代医家治疗阳痿在固护阳气的同时也注重对阴经的治疗。

(3)注意局部和远端腧穴配伍。腧穴部位统计显示腹区的穴位使用频数最高,这些穴位大多靠近阴器或通过经脉循行经过阴器,这也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思想暗合。而在选用腹区穴位的同时多配伍腿区和足(踝)区治疗阳痿,这也体现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思想。

(4)注重对关元穴和任脉的运用。在针灸治疗阳痿的现代临床文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穴位就是任脉上的“关元”穴,“关元”穴最早记载于《素问·气穴论篇》,其穴在脐下3寸,为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处。张介宾也曾在《类经附翼》提到:“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由此可知该穴具有调整男性生殖功能,培元固本之功效。同时本研究也提示现代医家在针灸治疗阳痿时,除选用“关元”为主穴,还会选取任脉其它诸穴治疗阳痿,并获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现代医家针灸治疗阳痿多从膀胱经、任脉、脾经、督脉、肾经来论治,本研究提示肾和阳气对该病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即阳痿在形成过程中,肾虚和阳气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在选经取穴上也应当配伍相应穴位进行治疗。其次阳痿属前阴病,通常认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本研究提示治疗阳痿要“阴阳并治”,即阴性疾病不仅取阳位和阳经治疗,同时也要取阴位和阴经治疗。同时笔者在文献查询过程中发现针灸治疗男性阳痿的高质量临床文献较少,且文献数量不足,今后还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任脉关元经脉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任脉释名浅析*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
浅谈尺胫针疗法中“痛位在任脉,取少阴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