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2017-01-16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经穴循行灵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海峰 张如青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海峰 张如青

本文将2012年出土的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已公布内容与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马王堆经脉简帛《足臂》、《阴阳》和《灵枢·经脉》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属于《脉书》流传体系中的不同流派,是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一阶段,《灵枢·经脉》以脏腑理论对《脉书》作了改造,属于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二阶段,指出《经脉书》可能只是基本的、初级的医学著作,所以流传较广。

经脉 汉简 出土文献

2012年成都老官山出土了经穴髹漆木人及716支医简,包括了《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经脉书》、《归脉数》等医书,据老官山汉墓的墓葬形制和遗物分析,考古人员推测其下葬年代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1]。目前已披露了老官山《经脉书》手太阳脉和手阳明脉的内容,从这部分内容看,《经脉书》一书与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及张家山汉简《脉书》属于同一类文献。同时梁繁荣等[2]对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刻绘的经脉情况作了简略的描述。兹仅据这些已经公布的资料[1],对老官山《经脉书》作初步的探讨。

行文体例的分析

《经脉书》的行文体例与《足臂》大体一致。首先,二者记叙的内容基本一致。每条脉依次叙述经脉循行路线、病症,病症中只有“所主病”或“其病”的内容,没有“是动病”。其次,二者对经脉的称呼基本一致。《经脉书》中脉名用手大(太)阳脉、手阳明脉,未见肩脉、齿脉等异名。所以,就行文体例而言,老官山《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应当属于同一类文献。

据毛永森[3]考证,作为表程度“太”意的副词,上古先有“大”字,再有“泰”,最后有“太”。《经脉书》中用“大”,《足臂》用“泰”,《灵枢·经脉》用“太”,三者可能存在内在关系。而《阴阳》中称为巨阳、巨阴,“巨”与“泰”或“太”均无通借关系,传世古籍中除医书外未见巨阳、巨阴的提法,《方言》卷一:“巨,大也……齐宋之间曰巨。”[4]巨阳、巨阴的名称可能与受战国时期齐宋文化的影响有关,因此《阴阳》与《经脉书》、《足臂》可能来源于不同地域的传承流派。

在行文的具体细节上,《经脉书》体现出介于《足臂》、《阴阳》之间的特色。如称所主病症,手太阳脉用“所主病”、手阳明脉用“其病”。“其病”与《足臂》中称呼相同,“所主病”与《阴阳》中“其所产病”称呼相似。又如在所主病症后,老官山《经脉书》既不似《足臂》有“诸病此物者,皆灸×××脉”的结句,亦不似《阴阳》以“为×病”结尾。

经脉循行路线比较

《经脉书》中手太阳脉和手阳明脉的循行方向均为从手走头,与《足臂》一致,《阴阳》中手太阳脉的循行方向是从头走手,与《经脉书》明显不同。在经脉循行具体路线的描述上,《经脉书》与《足臂》、《阴阳》、《灵枢·经脉》均有着很大的相似度,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表1所示,手太阳脉在小指至肩的循行路线,《经脉书》与《足臂》、《灵枢·经脉》一致,尤其是与《足臂》的描述几乎完全一致。由肩至目的循行路线,《经脉书》与《灵枢·经脉》中手太阳支脉的循行路线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从颈先走耳后,却属目外眦;后者从颈上颊,先至目外眦,再入耳。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循行路线却均未违背《足臂》、《阴阳》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经脉书》与《灵枢·经脉》属于不同的传承流派,另一方面也提示了这二种文献可能是在《足臂》、《阴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就手太阳脉而言,《灵枢·经脉》包括了《足臂》、《阴阳》的几乎所有信息,《经脉书》遗漏了《阴阳》中的部分信息,却包括了《足臂》的所有信息。李建民[6]认为《足臂》、《阴阳》是《灵枢·经脉》的简化版本。如果从简化的角度说,《经脉书》若简化为《足臂》,起止点等关键信息均未丢失;若简化为《阴阳》,则明显丢失了很多关键信息。因此,就手太阳脉而言,《经脉书》与《足臂》的关系更为密切。

表1 各书手太阳脉循行路线

注:“”内为随文补出的可以确定的脱文;“【】”内为根据上下文例,参照他本或其他古书确切补出的在释文中补入的文字; “*”表示支脉。

如表2所示,手阳明脉从手指至臑的循行路线,《经脉书》与《阴阳》、《灵枢·经脉》相同。其中《阴阳》中手阳明脉在手指部有支脉走于大指,与《经脉书》略有差异。在《足臂》中手阳明脉起于中指,与《经脉书》明显不同。臂臑部的循行路线,《经脉书》与《足臂》、《阴阳》、《灵枢·经脉》大体一致。其中唯有《阴阳》与《经脉书》记载了在肘部行于肘中。由肩至鼻的路线,《经脉书》与《灵枢·经脉》的叙述较为相近,不过在《灵枢·经脉》中上颈后的经脉路线成为手阳明脉的支脉;与《足臂》中记述的路线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之口”变成了“入口中”;比《阴阳》中的路线少了夹鼻的内容。

表2 各书手阳明脉循行路线表

注:“*”表示支脉。

总而言之,《经脉书》中手太阳、阳明脉的循行路线虽与《足臂》、《阴阳》的记载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没有违背二者的记述,与二者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学术渊源,与《灵枢·经脉》中的记载虽然存在许多一致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相违之处,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的传承流派。

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与《经脉书》同时出土,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联系。根据梁繁荣等[2]对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的描述,经穴木人上形似足阳明胃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的红线分布与《足臂》中相应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似。特别是足厥阴脉,在《足臂》中“入脞间”,在经穴木人上则至少腹部,二者明显相似,在《阴阳》中则至“大渍(眦)旁”,二者明显不同。这些都提示老官山木人的红色粗线与《足臂》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否暗示了《经脉书》与《足臂》关系更为密切些呢?

经脉病症分析

《经脉书》中手太阳脉“所主病”及手阳明脉“其病”应该与《阴阳》中“是动则病”、《足臂》中“其病”、《灵枢·经脉》中“是动则病”相关。据表3,《经脉书》与《阴阳》、《灵枢·经脉》记述的手太阳脉病症比较相似,4种文献所载手阳明脉所主病症均相似。

表3 各书手太阳、手阳明脉所主病症

注:*“痛口”不成文,疑释文有误。

讨 论

如前所述,《经脉书》与《灵枢·经脉》可能属于不同的传承流派,与《足臂》、《阴阳》的渊源更为密切。

梁繁荣[2]记述了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经脉情况,它标记有红色粗线22条,此当为十一经脉,包括了分布于上肢后面的手少阳、手太阳,上肢外侧的手阳明,下肢前内侧的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下肢外侧的足少阳,下肢后面的足太阳、足少阴。其中,上肢前面(内侧)两条经脉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脉的循行路线均有差异。无论是从经脉总数,还是从这些经脉循行的路线看,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记载的情况都与《足臂》、《阴阳》更为相近,与《灵枢·经脉》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经脉书》反映的确是经穴木人的经脉内容,那么就进一步证明《经脉书》与《足臂》、《阴阳》渊源相近,而与《灵枢·经脉》关系较远。

在《灵枢·经脉》中每条经脉都与脏腑相属络,并且属络脏腑的路线被认为是这条经脉的主干路线,因此《经脉书》与《足臂》、《阴阳》中部分循行路线在《灵枢·经脉》中变成了支脉。《灵枢·经脉》无论是在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还是其所主病症方面,都远远丰富于《经脉书》、《足臂》、《阴阳》。这些都提示了《灵枢·经脉》与几种出土经脉文献实质上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灵枢·经脉》成书应当晚于出土经脉文献。这也提示经脉理论的发展实际存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经脉书》、《足臂》、《阴阳》等为代表,以经脉体表路线及其所主病症为主要内容,可以将它们统称为《脉书》;第二阶段以《灵枢·经脉》为代表,它将中医经脉理论的内容固定下来,在以脏腑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对《经脉书》进行了改造。从《经脉书》、《足臂》、《阴阳》与《灵枢·经脉》的内容存在互相不能包容的情况看,这几种出土文献应该都不是《灵枢·经脉》的简化版本。

《经脉书》总体的行文体例与《足臂》一致,记述的循行路线与《足臂》所述更为贴近,提示《经脉书》与《足臂》在渊源关系上更为密切。但《经脉书》记述的经脉循行路线又包含了部分《阴阳》的内容,记述的经脉病症与《阴阳》“所产病”的内容更为相近,说明即使二者属于同一传承流派,其中也存在不同的传承版本,同时也说明《足臂》、《经脉书》与《阴阳》这两大类流传派别之间存在不断的交流,它们不断吸收对方的内容,补充新的临床认识。经脉理论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灵枢经》成书后,渐渐停止,在理论上归于统一、固定。《灵枢经》、《脉经》、《太素》、《千金要方》等书中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和所主病症已经基本相同,赵京生认为自《内经》以后,经脉病证实际处于凝固状态[7]。

据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所述,《足臂》、《阴阳》等5种医书字体近篆,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8]。张家山汉墓的年代据墓中历谱推断为西汉吕后二年或其后不久[9]。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及医简,据其墓葬形制和遗物分析,其年代推测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1]。这些出土经脉文献的抄写年代基本都在汉代的早期,似乎说明在武帝时期经脉理论应该还没有完成发展成熟的过程。然而,《经脉书》以及《足臂》、《阴阳》等经脉文献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当时经脉理论的发展状况。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除刻绘了十一经脉外,还有一些白线可能与带脉、任脉相似,还有许多白线尚不清楚其含义,另外木人上描绘了119个腧穴。老官山汉墓中同时出土的《归脉数》,系对疾病治疗的具体取经灸治痏数的记载,这些都反映出其时经脉理论已经相对成熟,但尚未完成以脏腑理论对经脉学说的改造。一般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的记载,《汉志》又是本于刘向《七略》,认为《内经》成书于西汉中晚期。如果当时《灵枢·经脉》已经成篇,那么中医经脉理论的定型和成熟时期应该就在汉武帝之后的一两百年间。

从老官山与马王堆、张家山出土文献和文物的差异,说明经脉理论的流传在当时存在着不同的途径。《经脉书》、《足臂》、《阴阳》一类的经脉文献可能只记载了经脉理论最基本的、最初级的内容,因为它们除了可以指导医疗外,还可以指导导引行气等,所以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经穴木人及《归脉数》等属于较为高深的医学内容,则只在较小的范围内传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长桑君授扁鹊得禁方时语:“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显然禁方只在较小范围内流传。仓公得授公乘阳庆医术时,公乘阳庆“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素问·金匮真言论》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由于《经脉书》等老官山汉简内容并未完全公布,本文仅是管中窥豹,其中不免存在不足与错误,希冀将来能够借助新公布的资料而纠错补缺。

[1]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J].考古,2014,(7):59- 70.

[2] 梁繁荣,曾芳,周兴兰,等. 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J].中国针灸,2015,35(1):91- 93.

[3] 毛永森.“大”、“泰”、“太”字辨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3,14(2):121.

[4] 钱绎.方言笺疏(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99.

[5]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 李建民.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

[7] 赵京生.阳经五官病候及治疗用穴分析——兼论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关系[J].针刺研究,2007,32(6):411- 418.

[8] 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141- 178.

[9]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Exploration on Han Slips of Jing Mai Shu from Laoguanshan

LI Hai-feng, ZHANG Ru-q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public content on Han slips ofJingMaiShu, unearthed in Laoguanshan in 2012, with relative contents on silk manuscripts of painting wooden idol by meridians and acupionts in Laoguanshan,ZuBi,YinYangin Mawangdui andJing-maiChapterinLingShu.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have existed different scholars developed fromMaiShutoJingMaiShu,ZuBi, andYinYang. And this would be first stage of inheritance of theories on meridians and channels. In theJing-maiChapterinLingShu, the theories have been renovated into the second stage of inheritance, which refers thatJingMaiShucould be widely spread for being one basic, elementary medicinal works.

meridians and channels;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unearthed literature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 2016年)(编号:ZY3-RCPY- 3- 1045);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项目(编号:2015YSN63)

R224

A

1006- 4737(2016)06- 0003- 05

2016- 06- 12)

猜你喜欢

经穴循行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督脉循行考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