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课文《搭石》为例
2021-11-22重庆师范大学杨盈盈
重庆师范大学 杨盈盈 刘 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要注重思维的发展。而语文课堂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教学,在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
《搭石》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本篇课文将运用两课时来完成,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和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洋溢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并理解新字词,快速阅读课文并初步感受文章中家乡人淳朴的气息。首先,我会直接出示题目,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搭石是什么,搭石具有什么样的美德。其次,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套学习方法了,因此可以在初学课文时让其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要求,即快速阅读,点明本单元主题要素。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这时候需要精读课文,对课文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的解析,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布置作业,本堂课结束。
第二课时。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已经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并初步感受了文章的主要情感色彩,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人默默奉献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首先,会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其次,通过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勾画出能体现家乡人高贵品质的词句,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这一个部分同样是让学生快速阅读,通过勾画重点词句的方式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然后,通过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之进行深度解读。再次,让学生总结这两堂课所学习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以及写作手法。最后,是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的环节。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其他作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完成拓展延伸。
一、运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因
1.学生对参观科学博物馆缺乏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当我们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地方时,起初,学生的兴致还是很高的,但是都是东看看西看看,走马观花。可以发现,很少有学生会去阅读科学说明书和操作步骤,在参观一个项目时,并没有认真、仔细地去了解,所以导致一会儿就对其失去了兴趣。这些现象都表明,学生对阅读文字的兴趣并不高,没有广泛的阅读,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受局限,得不到发展和提升。因此,运用阅读教学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社会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要求
在国际性的“PISA 阅读素养测评”中,上海学生的阅读测评分数虽然名列前茅,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结果表明,学生对连续文本的阅读测评分数是很高的,但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却很糟糕,尤其对图表、科学说明方法等文本的阅读不是很理想,而这些又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广泛存在的,因此,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势在必行。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阅读素养不管是在未来的生活、工作或者是学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缺乏阅读素养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多注重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1.优化阅读教学细节
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阅读素养又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优化教学细节,最好能设置具体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文章情境中。这样一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较高,也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
在《搭石》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习文章所描写的三幅图景时,教师都会让学生先进行文本阅读,接着抛出问题:如果你在这个情境中会怎么做呢?学生带着疑问,更容易将自己代入课文中,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无私奉献换搭石”这一场景时,学生在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感情色彩之后,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如果只是单纯地谈谈感受,很多学生都会套用教师或者课文中的语句。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就会别有一番风味,学生会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来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进行思考,怎么朗读会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事,所以创造出来的想法也会有所不同。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并且更加注重教学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2.合理利用课外阅读
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只关注课内阅读教学是不够的,课外阅读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课外阅读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同时,它还是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必由之路。
在《搭石》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运用阅读链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和“搭石”的相关信息,在本课教学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去搜索和阅读关于家乡的传统习俗。通过这些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如果只停留在文本材料的理解上,学生很难对文章中所描述的“搭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课外阅读的作用远不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么简单。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作品的阅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转换思维、逆向求解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也可以发展学生的侧向思维。侧向思维就是指不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阅读到的文章以及见到的事物孤立起来,而要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后,知识的积累性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很多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侧向思维的提升和发展。
三、运用“举三反一”的阅读教学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中提出要“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学“积累”之本,并强调语文教学需要“举三反一”。他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语言的学习要在大量的言语“例子”中反复撞击才能“喷涌而出”。“举三反一”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对比阅读,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疑问,在质疑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对《搭石》进行教学时,感受到了家乡人淳朴、美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的《画家乡》等描写家乡的课文,对比其中的不同之处,例如,表达方式不同、描绘的侧重点不同等,从而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举三反一”的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以语言的建构为基础,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扎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实现阅读和思维同行。
总之,运用阅读教学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通过优化教学细节、提高课外阅读量和“举三反一”的教学方法来将阅读教学带入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扎实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