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
2021-11-14王丽娜
王丽娜
摘要:教育信息化正在逐步推进,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一方面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还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趣味化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完成有效整合。本文则以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为出发点,对此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兴趣;自主意识
数学教学正在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新颖的信息化方式逐步演变,并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逐步提升,并且他们对数学学科有了初步的刻板印象,并自然地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的、乏味的,这样的形势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构建者,为了改变这一形势,首先应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其次,结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构建信息化课堂,以此完成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源泉,也是完成数学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一个直接兴趣能够推动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心理入手。而信息技术的引用不仅能够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打破学生对数学课本的刻板印象,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源泉,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以此使他们产生更加良好的学习兴趣。
以“有理数”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简单的数字有了全面的认识,但是他们对数字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并且对枯燥的数字并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以此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丰富教学场景,并以视频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一则新闻,即:冬季的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为6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0摄氏度,而同一天另一地的气温为-3摄氏度到7摄氏度,这里呈现出哪些数?是否能将学过的数分类?这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参与到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此外,通過多媒体这种方式呈现具体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唤醒他们视觉与听觉的同步参与,以此使学生对有理数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二、转变呈现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并且以黑板作为唯一的教学工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呈现。而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生动化、趣味化、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还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以此推动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
以“几何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教师便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几何世界。首先,呈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片,使学生对立体图形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再次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两组图片,其中,一组为平面图形,一组为立体图形,让学生结合图形的特点总结、归纳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的特征,与此同时,运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突出几何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从头脑中直观地想象立体图形的整体构造。这种呈现方式的积极转化,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以及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以此为学生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打破空间局限,提升自主意识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环境,而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能够将课堂实时呈现到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在课前,教师便能够呈现给学生预习的内容,使他们充分的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其自主学习意识。除此之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
以“从算式到方程”为例,为了使学生熟练运用未知数表示数量关系,在课前,教师则将导学案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到云平台上,让学生通过下载导学案的方式完成课前预习,其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微课视频,这一以来,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也能够充分利用几分钟的微课视频,进而在头脑中完成逻辑知识的自主构建。此外,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将分层作业呈现到云平台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类型以及内容,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完成自主复习,以此促进每个学生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信息化的方式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同时,也为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供良好保障。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而通过切实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注入新的活力,也打破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刻板印象,使他们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兰芳.探究初中数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J].考试周刊,2020(80):79-80.
[2]李慧.探析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法与技巧[J].视界观,20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