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都天目盏,一段中国神话的复活

2021-11-10王鲁湘

现代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建窑天目建盏

天目盏是中国人创造的,但是它的美学魅力却是日本人发现的。日本人说在碗里头看到了整个宇宙,我觉得这是对天目盏最高的评价。正是由于日本人的高度评价,天目盏在世界上才有了如此祟高的地位。

天目盏是日本人的叫法,在中国,它的名字叫“建盏”。据说,日本人这么叫是因为这种茶碗最早是日本僧人从中国浙江的天目山带回去的。

天目山是儒释道三教名山,从晋代佛教入山以来的1500余年间,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和禅源寺与东南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是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也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道场。

南宋时期,大批慕名而来的日本僧人到天目山修行,在这里接受中国禅宗文化的熏陶。当时寺内的僧人用一种福建建窑烧制的建盏喝茶,这些建盏被日本僧人陆续带回国内。

盏,在汉语中被解释为浅而小的杯子。建盏是指其产地在福建建阳的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也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多是口大底小,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手感较沉。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的。釉下毫纹,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水下垂而成。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的成纤细毫纹,流速慢且粗的成兔毫之状。建盏入窑一色,出窑千变,巧夺天工,绝不重复,因而价值连城。

2016年9月15日,纽约佳士得秋季拍卖现场,一件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170万美元成交。这件备受瞩目的天目盏,属于中国建窑烧制的名贵品种——油滴建盏。虽然它的成交价格创了建盏的拍卖新纪录,但这件建盏并不属于最高等级。最高级别的建盏品种当属曜变天目。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表面薄膜上能在光照之下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美得让人难以言喻。据有关资料记载,目前僅在日本存有4只宋代曜变天目茶碗。

日本专门著录中国艺术品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于1524年前后成书,其中对建盏进行了如下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为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在这些“世界所无之物”的“曜变天目”中,一只被称为“稻叶天目”的碗最为宝贵,日本人称其为“碗中宇宙”。

相传,当时共有两只这样的曜变天目流入日本,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后毁于本能寺之变;另一只被德川家康所得(即“稻叶天目”),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转手后,这只天目盏传给了稻叶家族。1924年,这只曜变天目盏被拍卖,按可比价格计算,成交价为600万美元。最终,“碗中宇宙”为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

这只曜变天目盏底色为深蓝,仿佛我们在月夜遥望天际时所看到的无边无际的深邃天空,在深蓝的背景下,又有浅蓝、天蓝、湖蓝、淡紫、明黄等颜色依次呈现,如同恒星的光芒照亮了宇宙空间。在这些光芒中间,有许多陨石样的斑点放射而出,像是天地混沌之时,宇宙大爆发前夜的景象。而且随着光角度的变换,曜变天目盏的釉面会反射出不同的光彩,奇异迷幻,让人莫名敬畏。

但是,建盏在原产地中国很快就消失了。

按照研究者的说法,建窑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之势,黑釉兔毫建盏成为宫廷的御用茶器,达到宋代茶器的顶峰。当时,除了建阳的建窑之外,全国各地窑口都在争相模仿生产黑釉茶盏,如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涂山窑等,仅福建境内的窑口就有二三十个,比较有名的有武夷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福清窑、德化盖德窑等。

但是,宋朝被元朝取代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茶方式和审美格调都有很大的差异,宋人喝茶喜用茶饼,喝茶的方式与日本的茶道近似,用极细的茶粉冲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而元代人饮茶出现了“重散略饼”的趋势。进入明代后,饮茶方式继续变革,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废除茶饼,改用散茶,使饮茶方式简单化,最终演变成用沸水冲泡的方式。

元代在瓷器的审美上,造型喜雄浑古朴,装饰喜繁密秀丽,如元青花。而明代则是打破了理学的一统天下,形成雅俗互补、趣味多元的审美风格,如瓷器的青花、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审美风格的变化,使得外表乌黑不起眼的建盏与元明两代的主流审美格格不入。

建盏由此成了“无源之水”,建窑停产,建盏绝迹。

之后,天目茶碗在日本也慢慢绝迹,仅剩的几只曜变天目碗,成为王公贵胄收藏的宝物。

700年后,建盏的古老烧造技术在中国已经失传。而日本人到了近代幡然醒悟,认为天目盏才是茶道最尊贵的主角。于是,一些羽翼丰满的陶艺匠人开始研究天目盏的烧制工艺和曜变的原理,京都天目盏烧制大师镰田幸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臻品。

镰田幸二生于1948年,他骨骼清奇,须眉皆白,穿着随便,样子和善。谈及日本人对天目盏独有的崇敬感情,他说道:“日本茶文化和茶器有非常深的渊源,在茶道宗师千利休对日本的茶风进行改造后,天目碗逐渐消失,这反而越发让茶人感觉到它的珍贵。室町时代之后,大约是怀旧吧,日本人开始了对天目碗的崇拜,觉得这是国宝级的器皿,这种崇拜断断续续延续至今。所以,我每每在烧陶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个很小的器皿中间会反映出整个的宇宙。”

通过镰田先生的描述,我觉得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天目盏已经成了一个神话。

在镰田幸二讲述的过程中,木案上的天目釉作品随着灯光角度出现各种各样迷幻的色彩,这就是曜变的效果,能够使瓷器产生曜变的原因是原料中金属的含量,这些金属以铁为主。更为丰富的曜变,是现代工艺超越古代的地方。“曜”字的本意是照耀、光芒的意思。《诗经》上说“日出有曜”,日、月、火、水、木、金、土7颗星合称“七曜”,而太阳的光芒中又有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彩,所以,用“曜”来形容天目窑变,恰如其分。

“中国的油滴天目是我研究的基础,是中国宋朝传下来的样式,我学习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与其模仿传统的油滴花纹,还不如烧制有个人特色的天目烧,创造出与前人不一样的东西,有现代感的东西。我先是成功烧制出了银色的油滴,然后在银色的基础上幻化出了很多其他色彩。至于特别的紫色光泽,是我反复试验的结果。与其说我在釉色上下功夫,不如说我在烧制温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从中发现了一些无法准确表述的新东西,每次发现都有特别惊喜的感觉,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吧。”

为了一探天目盏曜变的秘密,我大胆提出想要一睹镰田先生工坊的请求。幸运的是,我获得了允许。

镰田先生戴上厚厚的工作手套,脑袋上也缠了一条毛巾,“因为窑里温度很高,所以戴着这个头巾来防止烫伤。不论天气多热,我都得是这样的穿着。”

我们来到一个约1.7米高的电窑边,里面砌了一层耐火砖,空间看上去不算太大。

镰田先生说:“这个窑还是很热哦,您可以靠近点看一下。这个窑是前天开始烧的,到昨天晚上,稍微把架子往外挪了一点。”

所谓的架子,就是一个一个的匣钵,每个匣钵里头放4只小盏。

镰田先生并不担心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只有把黏土的成形、上釉的方法、烧制的温度和时间等众多要素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烧制出理想的效果。

这次窑里烧的是紫色的茶碗,镰田先生打开了两个匣钵,里面有8只茶碗。我看到,曜变的结果不太理想,没有特别漂亮的。

看来镰田先生对失败已经习以为常,他一点也没有窘迫或失落,而是一一拿起这些碗翻来覆去地看。

也是,如果每只碗经过炼制都能曜变成功、光彩夺目,天目盏就不会是人间宝物了。

“我从不做追赶时间的工作,要在最好的状态下,静心屏气做最好的作品。希望这些用时间和心血堆积起来的美,不断地传递下去。我的作品最好不要放到玻璃橱窗里去展览,而是希望有人去使用,去把玩,这才是最令人欣慰的。”

这位从容而自信的日本老人,让源自于中国的美,在日本璀璨绽放,让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都能跨越700年的时空,感受古老艺术的纯粹与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思考匠人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能力与直觉——生命的追问虽然单调枯燥,但它的果实却如此美丽。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匠人本色》    作者:王鲁湘)

(图注: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又名稻叶天目);镰田幸二(左)与作者王鲁湘)

猜你喜欢

建窑天目建盏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徐 乔艺术作品欣赏
建盏的新发现
陈磊作品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