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与被骗
2021-11-10玛丽亚康尼科娃译者:孙鹏
[美]玛丽亚?康尼科娃 译者:孙鹏
如果有人问我,我是否受过骗,我会实话实说:我也不知道。我从未向庞氏骗局投过资,也没有被不可能赢的三牌赌局骗过钱——这些我知道。当然,我也上过一些小当,但这些谎言算不算成熟的骗局还有待商榷。但关键在于,最好的骗局是不会被发现的。我们受骗而不自知,只怪自己运气不好,于是白白蒙受损失。
魔术师通常不愿两次表演同样的戏法。一旦不再感到惊讶,观众就会有余力去注意其他事情,也就更容易识破诡计了。但最棒的手法是可以无数次重复的。这些手法被打磨得圆润成熟,根本没有破绽可循。
著名魔术师,同时也是骗局揭秘高手的哈里·胡迪尼曾夸口说,他只要看过任何魔术3次,就一定能拆穿其手法。但据说,有一天晚上在芝加哥的大北方酒店,他的一位同行、魔术师戴·弗农向他展示了一个纸牌魔术。弗农从一叠纸牌的顶部拿起一张牌,并请胡迪尼在牌的角落写上了他的姓名缩写“H.H”。弗农把这张牌插入那叠纸牌的中部,随后打了个响指。奇迹出现了,胡迪尼签名的纸牌跑到了最上面。正如这个魔术的名字所示,这张纸牌是一张“雄心之牌”,无论你把它插进哪里,它总能回到最上面来。弗农重复了7次,胡迪尼7次都没看出门道。这个魔术靠的是娴熟的手上技巧,现在有经验的魔术师基本都掌握了这种手法,但在当时还是非常新奇的。看来真正高明的手法是不需要隐藏的。
对骗局来说,同样的法则仍然适用。最高明的欺诈游戏是不会被拆穿的。或者像费迪南·德马拉的骗局(德马拉曾伪装成医生行医长达11年,直到报纸上刊登了他英勇救人的事迹,才使他的假身份被揭穿)那样,虽然被察觉了,但受害者羞于声张。
假设胡迪尼和弗农的故事发生在不那么公开的场合,如果胡迪尼对他不能识破弗农手法的事保持沉默,我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实际上,一个人反复落入同样的圈套并不稀奇。一位名叫詹姆斯·富兰克林·诺夫利特的得克萨斯州农场主先被骗了2万美元,不久以后又被同样的一帮人以同样的手法骗走了2.5万美元,他从未意识到第一次是个骗局。
《大骗子》一书作者大卫·毛雷尔也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成了一起著名电报骗局(骗子谎称能在播报比赛结果前数秒钟提前获知结果,可以让下注者稳赢)的受害者。多年之后,他在街上看到了那群骗子,向他们跑过去。骗子们的心一沉,觉得他一定会去告发他们。结果完全不是这样。他跑去问他们能否再让他下一次注。他确信这次自己一定会时来运转。那些骗子兴高采烈地同意了。
伯尼·麦道夫在华尔街行骗至少20年而未被察觉。这起美国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破产时,他已达70岁高龄。如果他在被抓住之前就死了怎么办?不难想象,只要新的投资人不断加入,受害者就不会识破骗局。
2007年6月,《石板》杂志的记者贾斯汀·彼得斯打算想个办法,买到去意大利的低价机票。他手头很紧,但仍然很想去国外休息几个月。然后他想出了一個好办法。他打算从有意出售航空里程的人手里买点里程,然后用这些里程来获得优惠。他立即上网搜索,看是否有人愿意出售里程。他运气不错,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名叫克里斯·汉森的机长。这名飞行员手里有大量里程数,正放在网站上出售。彼得斯很快就在他的帖子下面作出了回复——千万不能让他人抢先一步。他们通了电话。汉森机长听上去博学多闻,亲切友好。“我们的对话使我相信,他是诚实可靠的。”彼得斯后来写道。两人很快达成了交易:650美元,10万英里,用贝宝(PayPal)支付。就这么简单。
然而,贝宝拒绝了交易申请。彼得斯想,这可真奇怪。他向汉森发邮件说明了错误情况,但机长却没有回应。
彼得斯着急了。他预定的行程日期近在眼前,但他仍然没买到机票。于是他又开始了搜索。他找到了弗兰克·波尔加,另一个待售里程卖家。波尔加很快回复了他的请求,还在回信中附上了驾照的照片。他证明自己确实真有其人,并不是什么骗子。通过电话后——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交谈”——两人开始交易了。在绿点卡里存上700美元,里程就是彼得斯的了。绿点卡是骗子的最爱,这是一种礼品卡,随便在美国任何一个超市或是便利店都能买到。这种卡可以进行充值,任何知道账户的人都能使用卡上的额度。用这种方式转账可以省却电汇的麻烦。
4天过去了,里程还没到账。彼得斯终于明白,自己可能上当了。但就在这时,失联的汉森机长又出现了。他解释说自己出国了,无法收发电子邮件。但他还留着给彼得斯的里程。妥了,彼得斯当然还要——特别是在遭受了冷酷无情的诈骗之后。他向汉森倾诉了自己的遭遇,汉森对此深表同情。互联网上真是危机重重。为了让彼得斯安心,汉森还给他寄去了一份合同。他是诚实可靠的,彼得斯早就知道了。
贝宝还是不能用,彼得斯把说好的650美元电汇了过去。
故事讲到这里,除了彼得斯,人人都明白结局会怎样。3天过去了,里程还没到。4天,5天,6天过去了。没有里程,也没有邮件。彼得斯在一周内被同样的手法骗了两次。在这起案例中,有清楚的证据证明那是个骗局:没有里程。但在涉及概率的情况,像炒股、押注体育比赛或是金融投资中,谁能一口咬定受害者仅仅是不走运呢?
19世纪的美国马戏团经理人P.T.巴纳姆也许从未说过“每分钟都有一个白痴出生”这种话,但在20世纪早期的骗子中确实流传着另一句箴言:“每分钟都有一个白痴出生,还有一个人去修理他们,一个人去敲打他们。”
总有坑等着人去跳,也总有人掉进坑里。
(摘自上海文化出版社《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见坑不踩的真相之书》 作者:[美]玛丽亚·康尼科娃 译者: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