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2017-05-27吴宇宸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窑

吴宇宸

摘 要:有关建窑“鹧鸪斑”纹饰的记载最早见于陶穀(903-970年)所著《清异录》一书,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此后多有诗词赞颂,如“建安瓷盏鹧鸪斑”等。“明清前后,一些古籍方志中仍有鹧鸪斑盏的记述,然由于少数文人以讹传讹,或添枝加叶,兼之晚后几乎不见鹧鸪斑盏的出现,因此直至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建窑鹧鸪斑盏的具体形状仍有不同说法。①一说鹧鸪斑即兔毫盏,一说二者之间略有不同,还有认为鹧鸪斑即油滴盏等等。”范冬青认为:鹧鸪斑即油滴盏,与鹧鸪鸟胸前斑纹相似。吕成龙持相同观点,同时认为:鹧鸪斑(油滴)可谓凤毛鳞角,烧成纯属偶然,窑工不知哪件能烧成,故油滴盏外底不见“供御”铭,又因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很容易烧成,故都被刻上“供御”铭。其实“供御”“进盏”铭油滴标本也与异毫、兔毫、乌金、杂色釉标本一样时见出土,而“很容易烧成的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标本却很少发现。林蔚文则认为:这种二次点白釉鹧鸪斑工艺复杂,烧成亦很艰难。

关键词:宋代茶盏;建窑;鹧鸪斑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31-01

一、何为鹧鸪斑

“鹧鸪斑”是什么样子的呢?熊寥讲得较明白:“鹧鸪鸟的羽毛,通体不是呈现一种风貌,它的背羽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它鸟类所没有……宋代文人心目中的‘鷓鸪斑,不是指鹧鸪鸟的黑白相间条纹,而是指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对此唐宋文献也有记载。唐·刘恂《岭表录异》:‘鹧鸪……臆(即胸)前有白圆点,背上间紫赤毛,其大如野鸡,多对啼;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曰‘鹧鸪大如竹鸡,而差长,头如鹑,身纹亦然,惟胸前白点正圆如珠,人采食之。”

所以,用于比喻建盏此类花纹,其构成要素应落实在斑点上,宋代文献记载的建窑碗鹧鸪斑,应是斑点而不是条纹,无论斑点的疏密或大小。正如兔毫纹的呈色有多种变化一样,鹧鸪斑也不一定全都是白点,也允许有多种色彩。”笔者所见有关“建窑”书籍中,亦有“鹧鸪斑”图片与文字。仅在“术语诠释”中将其鹧鸪斑释为:“鹧鸪斑:窑变瓷。即在基础釉上添加呈灰白色的釉,经窑内高温作用,两种釉相互交融渗透,使器表基础釉上呈现灰白色的小斑点,烧成的纹饰酷似鹧鸪的羽毛斑点而称谓”。

二、建窑鹧鸪斑的分类

建窑严格意义上的鹧鸪斑纹可分两种,一种为一次施釉后在烧造中釉色变化的天然鹧鸪斑纹,实物见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日本称其为“油滴天目”,因鹧鸪斑纹盏是我国古老的名称,日本无此称谓)和美国华盛顿Freer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共两件。②第二种为二次施釉一次烧成的人工填点白圆斑制品,它不能称为窑变,目前国内外均未发现传世品。完整器仅见广东詹树森先生收藏的一件生烧次品,其余都为残片。这种二次施白釉的技法早在北魏已出现,据洛阳汉魏城考古发掘,在北魏西郭城遗址出土一件黑釉白斑盏(图,河南、山西唐代“花釉”(先施黑釉,再在其上施乳白料后,烧成乳光斑釉)也正是这种工艺的延伸。建窑也可能是受南朝至唐代福州怀安窑乳光青瓷的启发,因为怀安窑的乳光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种乳光釉或分相釉瓷”。建窑陶工无意中烧成了天然鹧鸪斑纹,经陶谷等文人在诗词中赞美及社会追捧。但这种天然鹧鸪斑纹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非常罕见难得,供不应求。在河南“花釉”的启发下,建窑陶户将闽中常见的鹧鸪鸟胸前白斑用白釉二次填点于黑釉上,创造了二次施釉一次烧成的鹧鸪斑盏,白圆斑明显凸于黑色釉面上。但由于烧制不易,故二次施釉的鹧鸪斑盏底足绝多数刻有“供御”铭,供朝廷御用,所以不见民间及海外流传。

三、鹧鸪斑茶盏的衰落

1127年北宋亡,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皇朝。斗茶之风很快式微。但仍然保留了赐茶的隆重仪式,但已不用建盏。建盏也随着斗茶风习的减弱而渐渐退出了中国的舞台。然而日本却继承了中国的饮茶风尚,发展成日本特有的茶道文化,建窑以外其他窑场的黑釉盏却能以低廉成本(胎轻、釉薄、器矮小、成型工艺草率)生产出众多黑釉产品不断的输出日本。入元后,元政权汲取了“玩物丧志”的教训,明令禁止“斗茶”,建窑也就烟消窑灭了。“元代茶具以青白釉较多,景德镇所烧青白盏近年来在内蒙、华北一带出土较多。而黑釉茶盏则相对显著减少,可看出茶盏已开始向白盏过渡。” 从元人耶律楚材(1190~1244年)“积年不啜建溪茶”、“建郡深瓯吴地运”的诗词中似可看出元初上层阶级多年不用建盏饮建溪茶,对建郡深瓯、建溪茶的远思之情。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出团茶,改制叶茶。③随着社会饮茶风习及烹饮方法和陶瓷茶具的不断改变,黑釉兔毫盏已不为人重,渐渐退出市场。明许次纾《茶疏》曰:“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一句“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说明黑釉建盏已成远古往事矣。

注释:

①林蔚文.建窑黑釉盏釉色纹样略论[J].福建文博,1996(02).

②冯先铭.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J].文物,1963(01).

③《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二载:“敕天下产茶去处,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猜你喜欢

建窑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建盏本真之美
建窑建盏的简约风格探析*
黑釉瓷的嬗变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建窑建盏传承人群研培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历次窑址发掘报告的宋代茶洋窑与建窑黑釉盏鉴定研究
取金善用
宋代建窑兔毫盏探析
走近“建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