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味之味,乃是至味
2021-11-10李继强
广东的荔枝菌是美味的珍馐,因为时令的关系,只在荔枝节这几天有。荔枝菌只能是野生的,一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寻获到,所以特别珍贵,能有幸遇到算是我的缘分了。有一次亲戚邀我去吃荔枝菌,对美味好奇的我绝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坐动车赶到广州,再驱车去增城。因亲戚提前预约了,农家院的老板早就花大价钱从农民手里收来了荔枝菌。在农家院里,一个不锈钢的大条盘里盛满了传说中的荔枝菌。初品,对我这个来自湖北口味重的人来说,真的没什么太大的惊喜,只是觉得荔枝菌吃起来脆嫩,自然的、淡黄色的汤汁喝起来很清鲜,配上有滋有味的干烧走地鸭吃倒是很搭。荔枝菌的汤汁充满了菇菌的鲜味,喝一口齿颊留香,而清蒸之后的荔枝菌也非常爽口,咬一口,带着清脆声,你可以充分感受到菌心的那份清甜。亲戚连说几次汤好喝,喜欢汤泡饭的我一连来了好几碗,覺得也还行。
好多时候,人们吃过美味可能出门就忘记了,因为也许还有下一个美味在等待。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离开了农家小院,回味荔枝菌的味道时,竟然无法忘怀那淡而无味的味道。这如昙花一现的美味,我终于有幸品尝到了它的滋味。真是与菌(君)相逢,又不得不相忘于江湖。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久慕西湖龙井之名,特来杭州品饮此茶。待茶农泡好,乾隆初啜几口,竟没能品出个中滋味,失望之际在纸上写了4个字:“淡而无味。”接着,又喝了几口,才面露喜色。细看茶汤里面,汤色碧绿,茶芽直立,甚是好看。多次品饮之下,回味甘甜,唇齿留香,于是又写下:“无味之味,乃是至味。”这里的无味显然不是没有味道,而是指平淡之味。
平淡就是“无味之味”的全部含义吗?
老子认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能合自然之道,所以能“为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事无事”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自然客观规律;“味无味”,世间万物皆有味,但味有真伪、浓淡之别。圣人以“道”为味,“道味”者,以淡泊清纯为味。“道味”不能咀嚼,全在心中领会品尝。看来老子是用淡而无味来形容圣人淡泊清纯的“道味”。
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就像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道是一种无味之味,而无味之味却是一种至味。“道”是最真实、最美的境界,无味之味就是最美的味道,这也说得通。
无味之味乃至味,很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的意味。就像京剧高潮的停唱,话剧高潮的静默,西湖龙井的淡而无味,其实都是无味之味的阐释和注脚。也如同我们听一曲古琴弹奏时,一个乐句与另一个乐句之间几乎稀不可闻的“余音”,似有还无。这种处在感官边缘的滋味,最是精微纤细,淡得几乎无味,却总让人意犹未尽,不用心领会是尝不到的。此时说的“淡”并不是表面上所说的味的单薄,而是一种饱满的韵味。这种感觉,如孔子云:“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从有色上升到无色,从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朴素的本色味道成为至美。而淡,正是贯彻始终的一抹滋味,读懂了淡,也就理解了无味之味。
我常问别人:爱是什么味道?似乎什么味道都不能较好地诠释爱的高尚和伟大,好像唯有用“无味之味”的饱满韵味解释爱的味道,才让人释怀。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这是味觉的疲劳所致。然而白菜我们却百吃不厌,这是什么原因呢?细细考量,可能无非就是一个“淡”字吧。白菜之淡,淡得单纯。也许,这正是白菜最宝贵的品格。也难怪齐白石对大白菜赞许有加。
古人说“大味必淡”,也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味道,却是一切滋味的本原。五味之始,以淡为本。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大味必淡,也是一种品质的体现吧。
江浙人喜甜,川湘人喜辣,山西人爱酸,天南地北,口味各异。不同地域的菜,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我曾多次去往杭州,甜食也是我的最爱,但顿顿甜食下来,还是吃不过3天。至极、过分的味道会令人口伤,反而不如平淡之味能使人持久不厌。
平淡之味并不是庸俗,茶汤不苦不涩、不张不抑,这种味道的调和,恰恰与平淡之味不谋而合。就像我们说简约而不简单一样,平淡是有内涵的平淡,更是一种韵味的呈现。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无味之味是一种平淡却饱满的韵味,古人将平淡的味道引申到味道的淡泊,进而上升到“味之道”的高度。老子也借用味道来解释他的道,理解了味道的平淡和淡泊的感受,也就不难理解老子的“道”了。
食材寻踪
荔枝菌,素有岭南菌王的美誉。一般长在荔枝林的白蚁窝上,白蚁吞食菌丝,从中获取养分,而它的分泌物也能滋养菌,助其生长,再加上酸性土壤环境、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形成了二者独特的共生现象。
荔枝菌只能是野生的。一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寻获到,所以特别珍贵。一柄肥壮的荔枝菌,略呈纺纱缍形状,一般十来厘米,菌尖似一把收紧的小雨伞,这种待放状态的菌是最好、最鲜美的。
荔枝菌来之不易,处理起来也要特别小心。新鲜的荔枝菌因为破土而出,大都带着泥,而洗的时候不可以用硬物刷洗,因为这样很容易破坏菌体。
当地村民一般都会用牙刷轻轻地清走菌上面的泥土。清洁之后的荔枝菌洁白可爱,这个时候就要马上拿去煮了。
荔枝菌的吃法最讲究一个“鲜”字,所以做法和搭配往往越简单越好。
当地人煮荔枝菌汤,最传统的做法是一点肉都不放,或是清蒸。荔枝菌味道鲜美,用来搭配其他蔬菜肉类也别具风味。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吃的智慧:食亦有知味犹长》 作者:李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