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采供血机构三次不同类型突发事件血液保障情况回顾性分析

2021-10-29甘新宇朱国标刘丽萍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采供血伤病员调剂

张 利,彭 涛,甘新宇,朱国标,刘丽萍,漆 宇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突发事件往往造成批量人员伤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输血作为突发事件伤员救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可有效改善伤员预后,降低危重症伤员的死亡率。现就我院参与的三次重大突发事件伤员救治的血液保障工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某采供血机构在2008-05-12至2008-06-12“5·12”汶川地震伤员(A组)、2009-06-05至2009-07-05成都“6·5”公交燃烧事件伤员(B组)、2020-01-01至2020-03-3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疫情期间收治的普通病员(C组)的临床输血治疗、血液调剂量、供血量及血液报废量数据资料。

1.2 数据统计 分别统计三个组别伤病员数量、临床诊断、接受输血治疗比率、总输血量、人均输血量、献血员招募方式及数量、血液采集量、区域血液调剂量及血液报废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5软件,对三个组别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判定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判定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伤员数量及临床诊断 A组的1109名地震伤员中输血伤员121例,主要为骨折、外伤及挤压综合征,其中重症伤员5例;B组的45名烧伤患者中输血伤员21例,主要为皮肤烧伤和呼吸道粘膜损伤,重症伤员16例;C组包含428名住院输血患者,重症患者23例,输血伤员及其临床诊断见表1。

表1 突发事件中输血伤员临床诊断及输血量

2.2 输血治疗 三组伤病员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伤病员输血种类、数量及人均输血量

2.3 成分血来源 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调剂量占总用量的56.11%和66.49%。B组红细胞均来源于自采,40.96%的血浆和25.00%的单采血小板来源于调剂。C组血浆调剂量最多占总用量的50.34%。三组使用自采血液情况见表3。

表3 自采成分血使用情况表

2.4 血液报废 三组分别因过期报废红细胞50.00 U、0.00 U、59.50 U,日均报废量为1.61 U、0.00 U、0.66 U,自采红细胞过期报废率与调剂红细胞过期报废率之比分别为19.05%、0.00、38.89%。

3 结 论

输血医学救治是灾害救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伤员救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已有突发事件数据研究有助于提高突发事件血液保障能力。笔者所在医院参与了“5·12”地震伤员救治、成都“6·5”公交车燃烧伤员救治、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非疫区医院医疗血液保障等工作,在工作中采用了不同的血液保障模式,并根据已有数据和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体系,该体系经过运用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3.1 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承担的三次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的血液保障工作。结果表明,三次突发事件性质、波及范围、伤员数量差异大,发生时间跨度大,救治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差异大。三次事件无可比性即体现了突发事件不可预知自成体系的特点,但每次突发事件的特点都有借鉴意义。如三次事件的血液保障模式、实际用血情况均较常规医疗救治的血液保障明显不同,且主要使用的血液成分均为红细胞和血浆。同时,血液调剂在每一次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血液保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调剂的主要成分仍以红细胞和血浆为主。

“5·12”地震后一周内该采供血机构所在医院地震伤员用血仅占全院用血量的30 %~40 %,库存血液即可满足需求;一周后用血量开始剧增,平均每天需要悬浮红细胞60~100 U、血浆200~300 U、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用量均显著增加[2-3],除一定量的应急采血,全国范围内的血液调剂成为保障血液供应的主要方式。“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当天该院收治烧伤患者45名,其中16人为重度、特重度烧伤,且伴有吸入性损伤,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4],救治期间日均使用红细胞成分96.07单位、血浆30142.86 ml、血小板13.93治疗量、冷沉淀4.93单位。伤员数量少、范围小、种类单一,血液需求紧急,对种类和量的需求明确,快速启动应急采血基础上辅以省内血液调剂较好的保障了血液供应。

“5·12”地震和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均是以创伤伤员为主的突发事件,均呈现出急救期对红细胞和血浆量的需求不大,但对供应速度要求高,救治期和恢复期对血液需求量大的特点[6]。基于该需求特点,该采供血机构开始运行常规储备一定量的实物O型红细胞和AB型血浆并定期轮换的血液应急机制。该机制在2013-04-20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2014-08-03的云南昭通地震发生后得以实践,第一时间调剂储备血液运往灾区,对提高突发事件急救期血液保障能力有重要意义。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该院医疗工作量急剧下降,输血总人数较2019年同期减少45%,红细胞用量减少38%、血浆用量减少27%、血小板用量减少21%、冷沉淀用量减少17%[5],且输血病种以内科疾病为主。尽管血液需求量下降,但持续时间长、采血工作开展困难[7]。在前两次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中,该采供血机构与省内血站建立的血液调剂机制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该采供血机构的血液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剂血液成为该时期血液的主要来源。

基于“5·12”地震中血液保障经验的总结和对血液报废的分析,加之信息采集传播的快速发展、血液调剂机制的日趋成熟、血液储运设施的完善,后两次突发事件更早、更便捷快速地启动了预约献血制度,更精准的把握了对调剂血液种类和量的需求,在有力保障血液需求的基础上血液报废量率也逐渐下降。

3.2 研究展望 突发事件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一定量的实物血液常态化储备可考虑通用红细胞和通用血浆;为实现定期轮换并减少血液浪费还需考虑实物储备点的设置,以高效保障急救期血液需求并为筹措血液赢得时间。同时,区域血液联动调配机制的建立可包括市/省/国家三个层面,机制还需常态化演练和持续改进,以最大限度的缩短血液调剂物资准备、出入库、运输、交接等环节的时间。在已有突发事件数据分析基础上,可根据突发事件种类、级别、波及范围,伤病员种类、数量、用血需求特点、人均用血量等要素预设不同的突发事件血液保障模型,在模型基础上结合实际伤病员数量预估和筹措血液,有望提高应急保障效率,同时也是最大限度避免血液浪费的措施之一。此外,突发事件中的血液调剂对血液快速出入库管理、远程实时质量监控、实时掌握供需数据、高效便捷的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等均有较高要求,随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血液储运方式的多样化要求亦会提高,加强相关研究与应用同样重要。

猜你喜欢

采供血伤病员调剂
血站采供血设备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及相应措施探讨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作用及改进策略分析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