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例题的变式教学所展示的数学之美*

2021-10-13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510080高龙光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2021年18期
关键词:倾斜角定值斜率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510080) 高龙光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在重视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同时,充分挖掘数学文化价值与以美育人功能作用.如何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而不是仅仅为了升学才不得已去学数学.为了升学,尽管自己不是那么喜欢数学,拼命也得学好.而被动的学习,就犹如捏住鼻子灌药,咽下去,又可能吐出来.但如果是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感受和发现了数学之美,那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无穷乐趣,使学生油然而生起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和持久的学习动力.数学之美,美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 数学的简洁之美、对称之美、抽象之美、和谐之美以及形式各异的模型之美等,正如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 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与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都是美的具体内容[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数学中的隐形之美显性化,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美,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此文以本人一节高三复习公开课教学为例,探讨例题教学中通过变式教学所展示的数学之美.

1 例题教学,展示“变化中的不变性”的惊奇之美

例题已知椭圆=1(a>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抛物线C:y2= 2px(p >0)以F2为焦点且与椭圆相交于点M(x1,y1),N(x2,y2),点M在x轴上方,直线F1M与抛物线C相切.设A,B是抛物线C上两动点,如果直线MA,MB的倾斜角互补,求证: 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解析】: 先求抛物线C的方程及点M的坐标.由椭圆方程得c== 1,所 以F1(−1,0),F2(1,0),所以= 1,p= 2,所以抛物线C的方程为y2= 4x.因为M(x1,y1)在抛物线C上,所以y21= 4x1,直线F1M的方程为y=(x+1),代入抛物线方程得y21(x+1)2= 4x(x1+1)2,即x1x2−(x21+1)x+x1= 0,因为F1M与抛物线C相切,所以Δ=(x21+1)2−4x21=0,即求得M(1,2)或N(1,−2).

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1.证明如下: 设A(x1,y1),B(x2,y2),因为点M、A、B均在抛物线y2=4x上,所以

因为直线MA、MB的倾斜角互补,则倾斜角均不为直角,所以kMA=−kMB,=0 即y1+y2=−4,又由1○−②得y21−y22=4(x1−x2),即kAB=−1,即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1.(如图1)

赏析:“A,B是抛物线C:y2= 4x上两动点,M(1,2)在抛物线C上(非顶点),在直线MA,MB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只要两者的倾斜角互补,则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对于此类“变化中的不变性”,其结论本身就具有惊奇之美.

2 从四种命题及合情推理的角度进行变式教学,展示“对称之美与和谐之美”

变式1: 上题中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逆命题: 直线AB与抛物线C:y2=4x相交于A,B两点,M(1,2)在抛物线C上,若直线AB的斜率为−1,则直线MA,MB的倾斜角互补.

逆命题成立,证明如下: 因为直线AB不与x轴平行,设直线AB方程为x=−y+b,代入抛物线C:y2= 4x得,y2+4y −4b= 0,Δ ≥0,y1+y2=−4,即y2=−y1−4,由原命题证明可得kAM+kBM==0,所以直线MA,MB的倾斜角互补,即逆命题成立.

赏析: 原命题与逆命题条件与结论互换位置且同时成立,其结构极具对称之美.

变式2: 将命题的条件一般化,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一般地,对于抛物线C:y2= 4x上任意给定一点M(x0,y0)(非顶点),设A,B是抛物线C上两动点,如果直线MA,MB的倾斜角互补,那么直线AB的斜率是否为定值? 命题结论成立.下面给予证明:

设直线AB的方程为:x=ty+m,代入y2= 4x得y2−4ty −4m= 0,Δ = 16(t2+m)>0,y1+y2=4t,y1y2=−4m,

∴4(y1+y2)+8y0=16t+8y0=0 即t=∴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即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反之也成立.(类似变式1 中逆命题的证明即可得证! ) .更一般地,对于抛物线C:y2= 2px(p >0),同样得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

赏析: 这反映了抛物线的本质规律: 过抛物线C:y2=2px(p>0)上任意一点(非顶点)作两条射线,若两射线的倾斜角互补,则两射线与抛物线的交点所在直线的斜率为定值.这样通过一般化猜想及论证,抽象出了抛物线的本质规律,充分体现了数学中合情推理与数学抽象之美.

学生课后思考: 更一般地,若直线MA,MB的斜率之和为定值m,则直线AB的斜率是否为定值? 若直线MA,MB斜率之积为定值m,又有何结论呢? 或者把问题放到更大范围——圆锥曲线中思考,结论是否成立呢? 其实,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在此不做论述.

变式3: 将命题极端化,得到怎样的结论?

特别地,将变式2 中的两条直线MA,MB无限接近,由于直线MA,MB倾斜角互补,则MA,MB均与x轴趋近于垂直,也就是当A,B无限接近,并重合于点M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M′(x0,−y0) 时,直线AB也即为曲线上过M′(x0,−y0) 的切线; 而通过求导可得,过M′(x0,−y0)的切线的斜率k=正好是直线AB斜率的定值.

赏析: 将命题极端化处理,其结果精妙地展示了从割线到切线的极限之美,以及结论的统一与和谐之美(如图2).

这是一堂以变式教学为特征的课例,让学生充满了思维的碰撞与发现的惊喜,从多侧面多角度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美.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数学之美让学生更加“乐学善学”.同时,还能从数学之美中得到思维的启迪,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和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倾斜角定值斜率
中低比转速带导叶离心泵出水边倾斜角对无叶区压力脉动的影响研究
圆锥曲线的一类定值应用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圆锥曲线中的定值问题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导数几何意义的深层次应用
2011年高考山东卷.理22(Ⅰ)别解
直线问题的错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