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部分教学策略探究

2021-09-15王红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

王红莲

[摘  要] 立体图形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对立体图形的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立体图形部分学习中,他们很难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进行灵活转化。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立体图形部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立体图形;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

立体图形部分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小学阶段,通过对立体图形的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立体图形部分学习中,他们很难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进行灵活转化,对于图形的折叠和展开理解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立体图形部分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立体图形部分内容概述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部分知识主要包括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表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立体图形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等内容,主要涉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图形。在立体图形的认识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過对相关实物的观察来抽象立体图形的特征,探寻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该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动手操作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体会立体图形的相关特征。在立体图形表面积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表面积的概念,知道相关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每一个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掌握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厘清圆柱周长、侧面积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立体图形体积部分,教材是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感受物体的内部空间,再引出体积的相关概念。借助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过程,来引导学生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该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加深学生对相关公式的理解,注重对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三分之一的含义。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够将其应用于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并给学生讲清楚进率1000的推导过程。与体积相关知识相比,容积部分内容更加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立体图形部分教学策略

1. 深入钻研教材,合理优化教学结构

从教材结构上来看,立体图形部分内容分布并不集中,在一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均有涉及。这就要求教师在立体图形部分的教学中能够整体把握教材,将各个部分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理清楚,从宏观的角度来构建课堂教学计划。另外,教师要精选练习题,充分发挥教材中练习题的作用。习题设计应按照一定的层次来进行,注重发展学生的二维空间思维,并逐渐向三维空间思维过渡。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一层次来进行,充分利用练习题的引导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如图1),要求学生求出图中立体图形正面、右侧面和上面的面积。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引申、变式作用,不要就题讲题。题目中所求的面是学生能够直观看到的,教师可以转变题目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去求正、背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二维向三维过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也是学生对立体图形表面积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2.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够在立体图形部分教学中做到事半功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立体图形部分知识时大概是11岁,这时他们主要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借助实物来辅助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知识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先去直观感受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然后过渡到图形和图片上,这样做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在立体图形部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知识时,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此时,教师要分析学生原有知识与将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3. 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围绕这一重点来开展教学。首先,鼓励学生多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来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同时,通过对这些立体图形的反复拆装和折叠,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其次,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以丰富课堂教学素材。例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立体图形的展开过程,化静态为动态,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尤其是立体图形的拼、切问题,借助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后,教会学生立体图形展开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够快速地想象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而有些学生却不得其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教会学生立体图形展开的方法。例如,对于正方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标记好所有的面,然后固定住其中的一个面,让其他的面围绕这一面来展开,最后通过对各个面上的棱进行标注的方法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展开方法,再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展开相应的立体图形。反过来,学生还能够快速地判断出给出的平面图形是否能够构建相应的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这就使得该部分内容必将成为一个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学生认知特点对该部分知识教学效果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明白:小学数学立体图形部分的教学从来都不是单纯依靠学生的冥想就能够进行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开展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立体图形部分知识高效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图形的认识”教学注重四个引导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