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贝多芬op2no.1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动机与和声的联系

2021-09-14卢斌斌

河北画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呈示部调性奏鸣曲

卢斌斌

河南科技大学

动机是音乐结构的最小单位,一般以一种典型而给人深刻印象的方式出现在乐曲的开端。动机的特征是音程和节奏,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令人难忘的形式或轮廓,还常常含有内在的和声。 在奏鸣曲中,动机往往具有和声内涵或直接是和声的某种形式。所体现的情感从陈述矛盾到展开再到统一,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调性的对峙到回归统一上。动机在不同调性上不断发展陈述,所对应的和声在突出调性色彩的同时,还照应各部的联系。和声的价值在动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毋庸置疑。下面将以《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来探讨动机与和声的联系。

一、和声与动机概述

(一)和声与动机的相互作用

“动机”通常以独特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样式出现在作品的开端动机的特征是音程与节奏,它们互相结合,构成一种令人难忘的形态或轮廓。一首作品几乎每一个音型都与基本动机有着某些关系,故而基本动机常被当作乐思的“胚胎”。因为它至少包含着后面每一个音型的某些要素。“和声”即使音乐更加立体化,更加绚丽多彩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和声结构和序进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乐思。音的纵向关系即和声结构,它们可表现出和声稳定紧张性,色彩明暗,音响疏密等。在终止中的和声更有重要意义。和声序进即和弦进行的前后顺序,在古典主义和声中,为了强调和声的功能性,常采用根音上四度,下三度,上二度进行。在表现和声色彩上,常用和声上三度,上五度进行。

动机对和声的影响,一般在于动机的发展对和声逻辑的安排。勋伯格常常把和声逻辑的存在看作是“无意识”的产物,而非是条理的技术。 和声逻辑在安排上一定符合着动机所要表现的情感,才会出现无意识的状态。因为特定的情感因素,而不限于理论框架采取具有特色的和声,进而透露曲子别样的风格。动机的发展常常采用“起,承,转,合”来布局段法和句法。动机也体现着特定的和声,除了呈现出由和声特有的节奏、拍子及轮廓等特点所形成的动机发展潜力之外。

这种线性组成部分还代表一个和声实体,其特点完全由它的音高内涵来体现,而音高内涵又通过各种变化形式的再现,在作品的音程统一上起作用。 如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中第四首第一小节的右手动机。(见图1)

图1

(二)奏鸣曲第一乐章各部和声与动机的联系

在奏鸣曲的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往往是动机性主题,动机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最初动机蕴含着乐曲的调性和和声逻辑,和声在原调上烘托主题。副部作为第二主题,往往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调性上的对比或是性格的对比,使得作为表现调性和情感的主要因素,动机随之变化。由于动机的巨大的变动,和声在副部刚开始时便要稳定调性。例如,在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中,主部主题由三短一长的动机构成,其基本单位是八分音符;副部主题则是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虽然它们的速度标记是一样的,但由于采用了不同时值的音符作为基本单位,主部主题活跃、紧凑,副部主题显得抒情、缓和。

展开部一般是动荡的,动机将以不同的样式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作曲家的情感。调性的不断转换,强调着情感的激烈,和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稳定调性,连接各部关系的作用。再现部无疑就是乐章的总结,对呈示部的照应,其和声安排和动机发展上与呈示部大致相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r1》是贝多芬纪念海顿老师的经典奏鸣曲作品,虽正值早年,但作曲技法娴熟精妙,特别是和声和动机的发展相得益彰。从动机材料的使用上来分析,通过一系列模进、倒影、分裂、扩充等创作手法,将性格相迥的两个动机分布在乐曲的各个部分,不仅起到串联全曲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清晰的创作逻辑思维,对细节的掌控及精妙的结构布局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将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r1》为例,探析和声与动机的联系。

二、呈示部动机与和声的联系

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形容这一乐章“一个音符也不像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在乐曲的开篇处,即交代了全曲两处性格迥然的动机。(如图2)

图2

动机a由分解的主和弦组成,是由和声构成和养育的旋律。笔直而上的上三度跳进展现出贝多芬刚毅的性格,而后迂回十六分三连音符下行的动机b,又表现出贝多芬沉重的一面。三四小节是动机的精确反复,第一乐段的结尾,两个动机b分别落在主和弦和属和弦上,巩固了动机并加强了f小调的调性。 而后动机a出现在了低声部上,左右手动机的交替,犹如对答般在两个声部进行陈述,显得音乐立体感突出,同时加深对动机的印象。

连接部的第九,十小节仍是动机a的低声部反复,但音程的进行由小三度出现了大三度,小三与大三的对峙,使段落得以切换。调性转向了f小调的属方向c小调上(如图1)。在第11小节,便在c小调上延续了动机b,并且由一个大连线贯穿的三个全分音符,将动机b从三连音的紧密中扩宽了节拍幅度,在和声音响上更具宽阔。同时在和弦上逐步导向降A大调上,使动机在降A大调的属上,期待得到解决。

而后动机a,动机b采用了与呈示部分截然相反地进行方向,以倒影的技法在降A大调上,伴随着属持续音不断重复。用属音持续具有属功能的意义,使音乐保持不稳定与开放性的效果,并有倾向主音的要求,使得具有对比性的动机如愿地发展到了副部上。

结束部(42-48)是动机b变化重复的部分,动机b的三连音节奏缩减成一个四分音符,产生了b的派生材料。加以不断的属和弦,主和弦的柱式和声织体,既在结束部强调调性和重要素材,又与前面呈示部分相对应,得以总结。 最后落在降A大调主和弦上,使得转调得以完成。(如图3)结束部具有完美结束呈示部的作用,在结尾为收拢性、完满终止来看,作品仍在遵循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写作手法,并未打破。

图3

三、展开部与再现部的动机发展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49-55)是动机在副部调性降A大调的完整陈述,采用了与呈示部分一致的和声织体,使呈示部与展开部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在64-72小节,采用赋格的写作技法,使动机材料在低声部进行了二度模进,调性如同低音一般拱形的动荡。主题在这样的陈述中迈入高潮。第73小节,和弦呈分解形式,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都会延长到下一小节,使得和声在分解中仍然连续行进。此刻的动机以三度的音程关系同和声织体在高声部进行了分裂,每个小节与低声部对应连音部分作了休止,分裂音又恰恰出现在了低音部长音的最后一拍。这样,旋律与和声,你动我静,你静我动,巧妙的使动机在整个大节拍上保持着连贯,持续到属准备。(如图4)从第95小节开始,乐曲回归至主部的动机b,在副部材料小规模展开之后,音乐再次回到主部主题,使整个展开部在材料的引用上形成“主-副-主”的三部性原则。

图4

再现部(101-152)则是调性的完全回归,主题也只做了简单再现。动机材料与呈示部的使用几乎一致。整个再现部都是对主题动机的反复进行,先是主部主题,后副部主题。但在作了改变,呈示部主题的弱在再现部中由强到特强。主题动机下的和声在力度的影响下,逐步由分解和弦到柱式结构。在尾声中以特强的力度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的断奏结束了这一乐章。

四、结语

虽然是贝多芬早期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在技法技巧、感情处理上已经如鱼得水。从动机的产生来看,动机a是f小调主和弦的分解构成,动机的最初原型自带和声的内容和调性色彩。从奏鸣曲的乐思发展来看,从呈示部的情感陈述,由两个动机展现出贝多芬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断斗争;在展开部达到高潮,乐曲动荡;再现部又回归调性,情感在激荡中达到统一。动机不断陈述的过程中,对应的和声不断稳定着调性并推动动机向前发展,展开直到收束。这一巧妙的和声的安排,使动机在表现情感中,更加连贯,细腻。

猜你喜欢

呈示部调性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传承与引领
谈“调性”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