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特点

2015-09-12刘伟明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呈示部贝多芬

刘伟明

【摘 要】奏鸣曲式从产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作为一种通用的曲式构造,在贝多芬手中达到了巅峰。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部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情感深度上都具有完美的统一,成为我们后人研究的典范之作。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乐章中的连接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突出强调了主题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其调性过渡也变得比较曲折,有时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连接部主题,使乐思获得了更多样的发展。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连接部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58-02

连接部是主部主题通往副部主题之间的桥梁,是将这两个段落衔接起来的媒介,基本功能是“承前启后”,以调性转换为基础,将两个相互对置的主题在主题材料、调性及音乐形象等方面连接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达到使主部平衡过渡到副部的目的。连接部在材料的使用上较为自由,常常表现出对主部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有时还使用全新的材料或副部主题的某些材料。在使用全新材料时,与主部主题的对比往往不是很鲜明,其材料通常带有动机性,显得比较零碎;而整个连接部使用副部主题材料的情况几乎没有,通常也只是在进入副部主题前,连接部逐步地引入某些副部主题的因素,比如旋律音调、织体、节奏、和声等因素。总之,连接部具有一定的展开性因素,在陈述结构上也相应表现出非方整性的特征。当连接部以主部主题材料为基础写成的情况下,主部通常以开放终止结束;当连接部使用全新材料时,主部通常以收拢终止结束。调性的过渡和转换是连接部的重要任务,完整的情况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在主调上逗留的部分,起到巩固主调的作用;实质性的转调部分,通常成为主部调性过渡到副部调性的中间环节,有些情况下,转调部分直接进入副部调性;在副调上为副部做准备的部分,通常用副部主题调性的属功能和弦或用副主题调性的同主音调的主属和弦做准备。

在维也纳古典前期的奏鸣曲式(如海顿、莫扎特时期的奏鸣曲)中,连接部结构相对简单,没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只有单纯和直接的连续、过渡功能,一般只采用一些补充式或经过式的写法,调性转换较少,往往结束在主调的半终止上,紧接着的副部主题就在同一和弦上开始。维也纳古典乐派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以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为典型代表),突出强调了主题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连接部的写法变得复杂起来,音调材料、调性过渡、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变得比较曲折,有时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连接部主题,使乐思获得了更多样的发展。本文将从本体出发,对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奏鸣曲式的各个乐章中的连接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对贝多芬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创作特点有更全面的认识,文章着重分析连接部的结构归属、功能性阶段、结构规模、和声特点、调性过渡及音乐材料来源和发展手法,运用举例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界定。

一、连接部的结构归属、功能性阶段及结构规模

从结构归属来分类,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使用的连接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附属在主部结构之内的连接部(通常为主部主题的第二乐句),另一种是作为独立结构而存在的连接部。附属在主部结构之内的连接部一般使用在结构规模较小的乐章中,主副部主题对比不是那么鲜明,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式中,呈示部中没有使用独立连接部的乐章有四个。例如:贝多芬《第三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小节——10小节,其曲式为奏鸣曲式,此乐章流露出贝多芬“幻想曲风格”般的韵律,贝多芬在这里以异常清新且突出的简练形式,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间没有使用独立的连接部,将快板与柔板的两个相异主题直接连接起来,这两个主题调性互为平行大小调(E大调与#c小调),其实主部主题第二乐句发挥了巩固主调与为副部作属准备的作用,主部主题第二乐句以重属和弦结束,意外进行到#c小调(副部调性)的导七和弦上,引出副部主题,因此该乐句同时具有连接部的功能。

类似的例子还有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第十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二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作为独立结构而存在的连接部从功能作用来看,由于承担着主副部主题之间材料的衔接与调性的过渡两大任务,通常可分为三个功能性阶段:主部逗留部分、转调部分、副部准备部分。这三个阶段并非在所有此类连接部中都表现得如此明显,而是根据连接部的规模大小、主副部间的对比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例如:贝多芬《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29小节——52小节,此连接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面8小节)为主部逗留部分,在主调bE大调的主持续音上,采用主部主题材料发展而成;第二阶段(中间8小节)为转调部分,引入新的材料,调性转至bb小调;第三阶段(后面8小节)为副部准备部分,旋律声部采用三音组的小音型在不同高度上出现,伴奏声部出现副部主题中柱式三和弦音型的反复进行,更换两次和声,前面四小节在VI6和弦上进行,后面四小节在V6和弦上进行,副部主题从bB大调的主和弦上开始。

从结构规模上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规模度可能是几十个小节,而有些奏鸣曲式中则将连接部省略。例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呈示部中第19小节——22小节,其规模在独立连接部中算来是最小的,仅四个小节,由两个两小节的相似乐节组成,调性由bB大调转至F大调,和声上均构成复式正格进行(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分别使用不同的装饰音。

二、连接部的和声特点及调性过渡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和声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其早期作品中,连接部的和声材料较单纯,以自然音和弦为主要材料,和声节奏较规整,常常在每小节的重拍上更换一次和弦,调性转换也较简单,一般常以主部调性过渡到副部调性,中间较少有其它调性的转换。在他的中晚期作品中,和声语汇大大被丰富,大量使用减七和弦、拿波里和弦、离调、意外进行、转调模进、等音转调,等等。和声的功能性减弱,色彩却趋于浪漫主义。例如:贝多芬《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呈示部中连接部片段第41小节——44小节,即此连接部的第三阶段:副部准备部分。其和声现象复杂,多次使用了减七和弦(重导、副导),还有连锁进行及意外解决,其和声一直在D大调上进行。endprint

从调性过渡上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起始调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主调开始,直接导向副部主题调性;(二)主调开始,导向副部主题的同主音调,一般停在属和弦上(即副部主题的属和弦);(三)主调开始,导向副部主题的属方向调,一般停在主和弦上(即副部主题的属和弦);(四)从主调的同主音调开始,导向副部主题调性;(五)从主调的平行调开始,导向副部主题的同主音调;(六)从主调的下属调开始,导向副部主题的同主音调(出现这种情况的调性,都在主部主题与连接部中有长休止);(七)直接从副部主题调性开始(使用较少)。后面几种调性的安排是贝多芬在音乐处理上非常独特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对比,使主部主题过渡到副部主题制造了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还避免了主副部主题间两种调性对比的单纯性,从而使得音乐各要素间的对比更加丰富起来。在连接部内部常常还伴有调性转换,一般为属方向转调,二、三度关系转调。其中二、三度关系调是贝多芬在传统调性基础之上建立的崭新的、独创性的转调,三度转调有着鲜明的色彩对比,体现出他的作品已经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而利用二度转调则给予音乐发展以更大的动力。

三、连接部的音乐材料来源及发展手法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音乐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先以主部主题材料开始,再引进新的材料进行引申和发展,到达副部调性的范围中去;(二)完全或主要使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而成;(三)先引用主部主题材料进行展开,再出现副部主题材料的预示;(四)整个连接部用全新的材料写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发展手法十分多样化。比如:乐节或乐句的重复;旋律音调、节奏、织体等方面的变奏;乐节或乐句的模仿、模进;主题动机的贯穿;主题材料的缩减、分裂等等,通常还结合以上多种手法使用,在以上例子中大多都有提及。例如: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6小节——34小节,这个连接部从材料来源和发展手法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面8小节),与主部主题平行进入,接着将材料在组织方式上加以变化,通过缩减、分裂、模进等手法,同时也实现了主部主题向副部主题的调性过渡(f小调——bA大调);第二阶段(后面11小节),开始出现副部主题的材料,采用副部主题中的均分型伴奏音型,在bA大调的主属和弦上交替进行着,比较有趣的是主和弦以小主和弦的形式出现,丰富了调式色彩。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刘清明.复三部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08.

[3]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

[5]张弛.贝多芬1800年之前钢琴作品中的c小调情结[D].上海音乐学院,2007.

[6]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D].延边大学,2007.

[7]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8]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呈示部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传承与引领
论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 Op.29(1970)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