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祥林嫂的虚幻与现实世界

2021-09-13张尊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封建思想鲁镇虚幻

张尊华

鲁迅的《祝福》是部编版高中的一篇文章。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下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和对封建思想礼教的无情揭露,控诉了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及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祥林嫂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祥林嫂一生都在虚幻的精神世界和黑暗的现实中来回挣扎,最终造成了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探究,能够更加直面祥林嫂的人生,去深入理解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一、精神世界的虚无

真与假向来是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有对真假的探究,最著名的一个关于真假的论断是《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假的东西当作真的时候,真的东西就像是假的了,当无变为有的时候,有也会变成无了。从虚幻与真实的关系出发,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在于她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关系,她的虚幻在于她始终没有看清她所生活的世界的真实模样,她沉浸在她所认为的虚幻的世界中,陷入了虚无缥缈的精神困境中,再也没有走出来。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社会地位比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因而很难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社会,这些决定人生的重要问题,祥林嫂并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她的精神是虚无缥缈的,她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完全寄托在对神灵的迷信当中。她没有正确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是用来禁锢人性的,也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真正原因,她更不懂得如果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有推翻万恶的封建制度,才能彻底扫除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柳妈跟祥林嫂说起女人如果再嫁,死后阎王爷会因为她嫁过两次而将她一分为二。听了柳妈的话,祥林嫂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物质痛苦,还在虚幻中饱受着精神上的煎熬。在祥林嫂看来,她自己怀有很深的罪孽,于是不停地攒钱,当祥林嫂终于攒够了钱到庙里捐门槛之后,她以为自己洗去了罪孽,所有人都会跟以前一样看待自己,甚至感到难得的一身轻松,但是鲁四婶的一声怒吼彻底打碎了祥林嫂美好的幻想。直到最后祥林嫂也是迷茫的,绝望的。她觉得自己是没有罪的,实际上她就是无罪的,但她在命运的不断打击之下只好委曲求全,于是她逐渐开始觉得自己是罪孽深重的,拼尽全力也要让自己偿还这子虚乌有的罪名。鲁四婶的怒吼成了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祥林嫂惶恐地认为这罪孽似乎永远无法洗刷。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活也活不了,死也不敢死。到了故事的最后,祥林嫂还是无法分清真实与虚幻,文中的“我”自认为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青年,完全清楚那些所谓的灵魂是无稽之谈,而所谓的地獄更是封建迷信的谎言。但“我”没有清清楚楚地告诉祥林嫂,在强大的封建思想笼罩之下,“我”选择了懦弱和妥协,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让祥林嫂彻底走向了精神的虚无,黑暗污浊的现实也彻底击垮了这个不幸的人。

二、人际关系的虚假

在传统的意识观念当中,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助的,尤其是亲情之间更应该其乐融融,但讽刺的是,真正将祥林嫂置之死地的却是她所谓的亲人。首先是她的婆婆,祥林嫂对她的婆婆认识不清,甚至说她从来没有了解过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山里人,可以说是不认识世面的,然而事实却是出人意料。她到鲁镇来寻回出逃的祥林嫂,到鲁家之后得体地赔礼道歉,快速地领走祥林嫂的工钱,看得出她没有丝毫的慌乱和不安,一切都是那么轻车熟路。一个长期生活在山里的女人,没有见过世面,却能应酬得如此从容,说话如此能干,可见她的手段之高明。而祥林嫂作为一个想要逃跑的女人,没有真正地看清她婆婆恶毒狠心的性格,既没有选择改名换姓,也没有对她婆婆有防备心理,自认为逃了出来婆婆就会找不到她,最终却轻而易举地让人抓了回去。

鲁四婶第一次留下祥林嫂是因为她手脚勤快,干起活来不输男人。祥林嫂被绑架后,她不担心她的命运,只害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之后的念叨起祥林嫂也不是出自真心地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踏实能干。当祥林嫂再一次来到她家干活,饱经沧桑的祥林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勤劳能干了,四婶开始感到不满,甚至出言警告,最后甚至狠心地将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也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有利用价值的工具罢了,并没有把她当人看。祥林嫂再一次没有看清女主人的转变,自认为只要能干活就会被留下,幻想着凭借辛勤的劳动和捐门槛能换来女主人的正常对待,她迷失在她自以为的人际关系当中,却不知与她关系最近的几个人却一步步将她推向黑暗的深渊,都把她当成可利用的物品,她对身边的人认识不清晰,迷失在虚幻的人际关系中。从另一方面来说,祥林嫂的悲剧也是虚假的人性与黑暗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社会环境的虚伪

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动物,是无法独自生活的,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对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了他们愚昧冷漠的性格。而祥林嫂没有看清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在第二次回到鲁镇打工时,她的阿毛被狼吃了,不幸的经历使得她不停与人分享内心的痛苦,在向人们倾诉时,人们的反应是:女人会特地去听祥林嫂的痛苦往事,演戏一般地陪她哭泣,等到听完之后就生出鄙夷的表情,甚至在听厌了故事之后就开始唾弃她的故事。这些看客在欣赏祥林嫂的痛苦之后,让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和遗忘。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真正地引起他们的理解与同情,这只是可供他们消遣的故事而已。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当祥林嫂不停地向鲁镇的人讲述她的悲惨经历,她内心是希望可以引起他们的同情,从而缓解内心的悲痛,她自认为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所以才会倾听她的故事。可她不清楚的是他们只是一群无情的看客,既麻木又混沌,鲁镇的看客们非但不同情,反而将祥林嫂作为取笑的谈资,从而满足无聊空虚、变态猎奇的精神需求。祥林嫂没有看清楚社会中人性的虚伪,才会不停地向他们倾诉,虚幻与想象之间的矛盾带给祥林嫂巨大的痛苦,那群冷漠的看客在无形之中也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面对自身虚假单纯的幻想和黑暗冷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时,祥林嫂没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从悲剧中超脱出来的重新面对人生的力量,而周围人的厌弃,也让敏感自卑的她感到痛苦万分。她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她从未真正地出于自己的意愿来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她像一颗棋子一样任人摆布,而她脆弱的心灵无力抵抗周围人向她施加的种种不善之举,最终难逃凄凉结局。

祥林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说不尽的经典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通过对祥林嫂的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探讨,以此来启迪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获得一种超脱痛苦的心灵力量,从而勇敢面对人生的磨难。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封建思想鲁镇虚幻
春天越来越虚幻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头号玩家》里的虚幻与现实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
卖给黄金的殖民地女人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
只存在于设计图上的虚幻建筑
悲剧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