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抓住散文文本分析的关键

2021-09-13王雪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清国仙台藤野

王雪红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部编版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时与教师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的一段经历,宣扬了先生朴素、热情、且超脱民族精神的高尚品质。同样作为一部散文作品,它也体现出其特有的文本特征,这种特征主要可以从内容、形式以及艺术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理解散文的内容特征

散文主要通过叙述和抒情的手段描写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或事,意在抒发对生活的理解。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我们对这种理解的探索可从作品多角度多层次来表达——细节描写穿插——抒发感悟几个阶段来分析。

本作品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达主要以对比的方式呈现,通过不同人物的描写串联出反差效果。譬如,清国留学生奢靡的日常对比“我”艰苦的生活;日本“爱国青年”的狂妄自大对比“我”的谦虚好学;藤野先生对民族的一视同仁对比“爱国青年”对弱国的欺压污蔑。同样对比呈现的反差也可体现在单独人物身上,如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的外表对比其在学术上的严苛;“我”尽管有着艰苦的物质条件,但依旧怀揣着救国的使命。

从细节穿插的描写来看,文中多处通过对事物的细节描写刻画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在得知“我”不信鬼神后,对“我”解剖尸体而感到放心,体现出先生正直诚恳的工作精神;先生为“我”纠正图绘解剖图时的差错,体现了先生对待工作认真细心到严苛的“执拗”程度;先生询问“我”中国女性的裹脚文化,体现了先生对作为学生的“我”的平等对待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和探索精神。这些细节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赞颂了藤野先生从严治学、热情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藤野先生》表面上回顾了“我”在日本求学时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片段,实则通过藤野先生传达了他对于那时渺小的中国人的关心与尊重,从民族的观念来讲,藤野先生对于中国是抱有尊重的,同样,文中也通过对于清代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的反讽,达到了“我”对于救国这件事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

二、抓住散文的形式特征

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源自内容。本文以脉络分明的形式将叙事巧妙糅进抒情中,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文章的开篇通过写东京的风景引出“我”前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之后用设问句过渡,写“我”与先生从相识、相知到相处、离别的过程,最后表达了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同时,这种抒情的叙事都隐含一条内在的线索,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清代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日本爱国青年”的匿名信以及电影事件、作者的弃医从文,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实际上都围绕了这一条内在的线索。

说到形式本身,散文最主要的形式结构在于“形散神不散”。相比议论文、记叙文的显性架构,散文却是隐性的,它通过对于语言形式的表达来塑造语言背后的意义,在《藤野先生》中,这种隐性的结构还可以体现在对语言句式本身的运用上。如文中“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的“罢”字以诙谐的口吻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混浊气氛表示强烈的厌恶;“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描绘了清国留学生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对自己国家苦难现状的麻木,体现了“我”对侵略势力下的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痛恨。

散文的形式意义还可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去通俗化”。如写藤野先生“八字须”“黑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狭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这些词句的运用为文字本身的含义增添出抽离的美感。除却美感外,文中还运用了朴素含蓄且精练深刻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先生的真挚情感。在当时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我在“先生”这里却得到了友好和尊重。我交予他的课程讲义,他帮我添改后,两三天便还给了我,并提出之后每一周都要交予他一次讲义,文中使用了“添改”表明先生对“我”的笔记改得十分认真,不只是修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尾的订正,这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反映出藤野先生对“我”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学业的重视,说明他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且兢兢业业的教师。

三、把握散文的修辞艺术

修辞作为文学表达中常用手法的集合,意在以特定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它包含了63大类、79小类的特定手法,在《藤野先生》中,修辞则较多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以及托物言志的具体手法。

乔纳森·卡勒曾提出比喻作为认知的一种基本手段,它通过将A事物看作B事物的方法,找到两类事物的相同点,并发现暗藏在B事物上不为人知的A事物的特征,以此对A事物达到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藤野先生》中,比喻主要体现在首段对“清国留学生”发髻的描写上——他们“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作者通过“小姑娘”的典型形象突出男性留学生女性化的一面,不仅造就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也借此反讽清国留学生既封建保守且软弱无能的性格。

拟人是散文文体中的重要手法,它将本没有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譬如文中“蚊子也无从插嘴”的表达,不仅赋予了蚊子动作和感情的人格化特征,也借此突出了日本冬日的严寒。

从对比手法来看,《藤野先生》的对比突出体现在同一民族的“异族化”。当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享受生活的美好时,作为和他们来自同一国的“我”却在寒冷的仙台,将被子紧裹全身,衣服套在脸上,全身上下只留着鼻孔出气;当他们在跳舞、赏樱花的同時,“我”却思索着救国的意义。同理,这种“异族化”现象也体现在了日本“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的对照中。当“爱国青年”通过匿名信造谣“我”取得的优异成绩时、在电影事件中对日本不择手段而获得的胜利而妄尊自大时,藤野先生却抛开民族偏见,将“我”与日本学生一视同仁,对“我”悉心教诲,由此令”我“产生了崇敬之情。

最后,从托物言志的角度看,文章的结尾写作者在离开日本仙台后,保留了先生的照片,并把它挂在自己北京居所的墙上,每每夜间犯困想要偷懒时,抬头便能看到先生那黑瘦的身影,似乎正要说出什么激励自己的话语。也每每这个时候,“我”才能卯起精神,继续创作那些为“正人君子”厌恶到闭口不提的文字。

《藤野先生》作为一篇散文,并不仅限于散文本身的情感表达,它通过多方面的叙事串联出民国初期外国社会下的中国图景,突破了散文本身的边界,并在突破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思考的意义,成为作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就像文学本身一样,它的力量与使命感不在于体裁的束缚,而是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宣扬一种方法,给人以改变现实的勇气和信念。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一中

猜你喜欢

清国仙台藤野
践行幸福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三仙台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清末日本外销中国陶瓷器述评
小析《滕野先生》的开篇
『取缔清国留学生事件』真相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