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疗法联合再灌注活动治疗气滞血瘀型颈肩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2021-08-11陈静潘星安吴旭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浮针气滞进针

陈静,潘星安,吴旭明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针灸推拿科,广东佛山 528100)

颈肩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一般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表现为颈项肩臂肌肉僵硬疼痛,或上肢麻木、头晕耳鸣等症状。 同时,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可触及压痛点及条索状结节[1]。中医将颈肩综合征归于“筋病”“痹证”的范畴,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在于气滞血瘀。 在治疗方法上,常规针刺治疗虽然也能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但是起效较慢,范围局限,无法对皮下结节及压痛点进行深入刺激,因而总体疗效一般[2]。浮针疗法是一种特色针法,可对压痛点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深入刺激,缓解疼痛。 再灌注活动可通过活动患处肌肉及关节, 改善局部微循环。二者联合使用,切合气滞血瘀型颈肩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对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 基于此, 该研究选取2018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84 例气滞血瘀型颈肩综合征患者为对象,研究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颈肩综合征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2 例中,男性 22 例、 女性 20 例; 年龄 44~76 岁, 平均年龄(61.52±3.65)岁;病程 2~7 年,平均病程(3.32±1.13)年。 观察组 42 例中,男性 24 例、女性 18 例;年龄 45~77 岁,平均年龄(61.65±3.58)岁;病程 2~8 年,平均病程(3.42±1.1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 西医符合颈肩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气滞血瘀型的辨证分型标准;存在明显的颈项肩臂疼痛, 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4 分;对该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感染性疾病者。 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择0.35 mm×40 mm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588),以颈椎夹脊穴、肩髃穴、肩井穴、天宗穴、曲坦穴等为主穴,以外关穴、血海穴、膈俞穴等为配穴。 嘱患者取正坐位,消毒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30~37.5 mm,得气后采取平补平泻捻转法,留针 30 min。 治疗 6 d 休息 1 d,共治疗 2 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 具体如下:选择中号一次性使用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200832)。 嘱患者取正坐位,双臂自然下垂,医师在其患处寻找压痛点并标记。 常规消毒后,将一次性浮针安装在专用进针器中,以压痛点旁5 cm 处为进针点,使浮针前端和皮肤呈尽可能小的角度,放置于进针点处,下压出凹陷,迅速将浮针弹刺至皮肤下方,针尖指向病灶位置。沿皮下结缔组织缓慢运针,到达压痛点,进针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不适,需重新进针。将针尖退回软套管,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座,用针体在皮下扇形扫散2 min。在扫散的同时,医师应用另一只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外展、旋转、屈伸等动作,到患者感受到疼痛为止。 将针芯拔出,软管留置6 h,用一次性无菌敷料贴敷。 治疗隔日1 次,共治疗2 周。

1.3 评价指标

(1)治疗效果:显效:疼痛消失,活动正常;有效:疼痛减轻,活动改善;无效:疼痛未减轻,活动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疼痛情况: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 及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eck pain questionnaire, NPQ)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VAS 及 NPQ 分数越低,说明疼痛越轻。 (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对该病中医证侯即上肢疼痛、肢体麻木、活动障碍、肌肉僵硬、颈肩疼痛、压痛点按严重程度计分,重度为3 分、中度为2 分、轻度为1 分、无症状为0 分,总分18 分,分数越低,说明症状越轻。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VAS、NPQ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VAS、NPQ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的比较[(),分]

组别VAS治疗前 治疗后NPQ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6.94±1.55 6.92±1.56 0.059 0.953 2.26±0.16 3.54±0.56 14.243 0.000 40.55±4.46 40.57±4.45 0.021 0.984 5.19±1.02 9.15±1.59 13.586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11.52±2.27 11.56±2.23 0.081 0.935 3.14±1.05 7.82±1.77 14.737 0.000

3 讨 论

中医将颈肩综合征归入“筋病”和“痹证”范畴,认为其主要病机是卫气不充、风寒湿邪夹杂,克于经脉,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痹阻,经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3-4]。 中医针刺治疗该病颇有心得,但常规针刺治疗的作用范围较为局限,起效速度缓慢,因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缓解均比较有限。

浮针疗法是一种独创的特色针法,在压痛点周围使用浮针进行皮下浅筋膜扫散, 可长时间皮下留针,增强刺激,巩固疗效。 该方法针刺范围广、留针时间长,能够推动皮部经气,促进脉络气血运行,发挥阴阳协调的作用,进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5-6]。 通过浮针进行皮下扫散,可增强皮部与经络的感应传,进而提升疗效。此外,通过浮针在不同方向反复进行针刺,可刺激触发点及张力带,进而缓解疼痛。

再灌注活动即对患处肌肉和关节进行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在浮针治疗的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能够使血管肌纤维持续性收张,增强血流,改善患处微循环,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使筋脉气血舒畅,气血调和,进而有效缓解症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7-8]。 患者经治疗后,颈肩部疼痛可快速缓解,安全有效。由此可见,在气滞血瘀型颈肩综合征的治疗中,采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的联合治疗方案, 取穴相对灵活,能够将局部气血快速宣散,同时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通过长时间的留针, 还可发挥灭活疼痛感觉的作用,因而更有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VAS、NPQ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为(2.26±0.16)分、NPQ 评分为(5.19±1.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4±0.56)分、(9.15±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该疗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其痛苦,有利于提高预后。两组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为(3.14±1.05)分,低于对照组的(7.82±1.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该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气滞血瘀型颈肩综合征患者采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轻疼痛减轻,缓解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浮针气滞进针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