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神健脾针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8-11汤伟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调神针法痤疮

汤伟玲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东清远 511800)

寻常性痤疮多见于青年人群,好发于面颊、胸背、前额等皮脂腺相对丰富的部位,患者发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随着病程延长可见毛囊部位丘疹,并能挤出淡黄色脂栓[1]。 寻常性痤疮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与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和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有关。常规针刺虽然能改善寻常性痤疮患者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患者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导致其治疗耐受性较差[2]。中医认为[3],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足方能御形,而脾胃为精气化生之源。 调神健脾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法, 能发挥调神健脾、祛湿除邪及通络祛瘀的功效,但是关于其在寻常性痤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 该研究选择2018年2 月—2020 年6 月该院收治的60 例寻常性痤疮患者为对象,探讨不同针法在寻常性痤疮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寻常性痤疮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30 例,男12例,女 18 例,年龄 21~47 岁,平均(30.29±4.51)岁;病程 1~6 年,平均(3.41±0.67)年;体质量指数 19~30 kg/m2,平均(23.62±3.27)kg/m2;病灶部位:面部 18 例,背部 10例,上胸部 2 例。 观察组 30 例,男 11 例,女 19 例,年龄 20~49 岁,平均(30.41±4.56)岁;病程1~7 年,平均(3.47±0.71)年;体质量指数 18~31 kg/m2,平均(23.97±3.32)kg/m2;病灶部位:面部 16 例,背部 11 例,上胸部3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寻常性痤疮的诊断标准[4],中医证型为脾虚夹滞型;(2)2 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3)伴有不同程度皮损,表现为粉刺、结节、囊肿,部分患者伴有皮脂溢出、炎性丘疹、脓包等。 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认知功能异常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2)妊娠期、哺乳期或处于生长发育期者;(3)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器质性疾病或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健脾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太子参15 g、云茯苓 15 g、白术 10 g、甘草 5 g、炒麦芽 15 g、山楂 10 g、神曲 10 g、陈皮 5 g、薏苡仁 15 g、黄连 3 g,每天1 剂,水煎服,取汁250 mL,早晚各服用1 次。

对照组在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择合适的穴位,以阿是穴为主,即皮损较为集中的位置;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姿势,常规完成穴位消毒,尽可能避免毛孔与血管。 使用毫针在皮损区域进行针刺,一般行3~4 针即可,针刺深度达到皮损的基底部,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7 d。

观察组在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采用调神健脾针法治疗。(1)穴位选择。选择百会、四关、印堂、人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阴陵泉、腹四关、天枢、面部阿是穴、膻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增减穴位。对于湿热者增加曲池、足三里;对于风热证者,增加肺俞穴;对于血瘀痰凝者,增加血海、丰隆穴等。(2)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姿势,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环球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刺入深度为1~3 cm,并采用平补平泻法,待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1 次,连续治疗7 d。

对两组患者进行6 个月随访, 随访方式以门诊、电话及上门随访为主。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 d 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评价标准,从皮损程度、皮损数量、皮损颜色、皮损肿痛及颜面潮红进行评估,每项总分3 分,得分越低,表示治疗效果越佳[5-6]。 (2)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红肿、皮疹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完成6 个月随访,统计随访1、3、6 个月的复发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 检验,采用()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 后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 d 后的皮损程度、皮损数量、皮损颜色、皮损肿痛及颜面潮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组别 时间 皮损程度 皮损数量 皮损颜色 皮损肿痛 颜面潮红观察组(n=30)t 值P 值对照组(n=30)t 值P 值t 值组间治疗后比较P 值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前治疗7 d 后治疗前治疗7 d 后2.16±0.69 0.81±0.21 8.315 0.000 2.18±0.72 1.59±0.47 6.791 0.000 5.134 0.000 2.32±0.61 0.68±0.16 14.244 0.000 2.34±0.64 1.62±0.53 4.746 0.000 8.426 0.000 2.24±0.70 0.90±0.24 6.327 0.000 2.26±0.72 1.42±0.47 7.019 0.000 7.124 0.000 2.13±0.52 0.76±0.23 9.131 0.000 2.15±0.54 1.57±0.35 6.434 0.000 6.339 0.000 2.43±0.49 0.61±0.11 19.850 0.000 2.46±0.52 1.69±0.43 6.250 0.000 8.109 0.000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红肿、皮疹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3 个月的复发率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随访6 个月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n(%)]

3 讨 论

中医学将痤疮称为“肺风粉刺”,属于“粉刺病”范畴,其发病多数是因机体脾胃受损,运化水湿失职,水湿内停,蓄集于中焦,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邪,同时,湿性黏滞,不易去除,久则化湿成痰。寻常性痤疮与湿热、痰瘀、痰热之邪等有关[7]。 健脾汤加减是临床治疗寻常性痤疮患者常用的中医汤药, 方药由太子参、云茯苓、白术、甘草、炒麦芽、山楂、神曲、陈皮、薏苡仁、黄连组成。其中,太子参具有益气生津、补肺健脾的功效;云茯苓具有利脾渗湿、健脾明心的功效;白术具有利尿消肿、燥湿止痛的功效;甘草能调和诸药,发挥不同药物功效;炒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功效;山楂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神曲具有健脾开胃、祛湿化痰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肿、祛湿的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诸药共奏健脾益气、养血消斑的功效。

调神健脾针法是一种中医经验治疗方法,通过调神达到舒畅患者情志、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作用,兼顾养护脾胃的作用,不仅能加快痤疮消退,亦可防止本病复发。调神健脾针法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作用,穴位选择百会、四关、印堂、人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阴陵泉、腹四关、天枢、面部阿是穴、膻中,能够帮助患者畅通气机,发挥通络祛瘀、祛湿除邪的功效[8]。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7 d 后的皮损程度、皮损数量、皮损颜色、皮损肿痛及颜面潮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调神健脾针法能够改善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恢复。该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过程中红肿、皮疹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随访 6 个月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调神健脾针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安全性较高,能降低远期复发率。因此,临床对于寻常性痤疮患者应加强调神健脾针法治疗干预,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发挥不同干预方法优势,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临床将调神健脾针法应用于寻常性痤疮患者中,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及远期复发率,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调神针法痤疮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