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性应用
2021-07-27杨冰清
杨冰清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这是一种客观现象,同时又充满辩证性。在学校教育中,数学课程活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在于激发思维、引导思考,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型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立足初中数学活动视野,拟就“问题链”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建构作出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探微反思
所谓“链”,就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链条或链接”现象。什么是“问题链”教学法呢?顾名思义,即是指根据课程任务和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构成、学习思维”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根本的课程活动形式。如果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还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和活力所在。就初中数学活动来说,如何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并以此不断地放大善教乐学效应呢?
一、简析“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原则
问题链设计与应用属于“问题教学法”。无论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问难”,都属于上述活动现象。尤其对于“问题链”来说,设计、提出与应用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融“智慧与艺术”为一体,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就近性。在“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问题链,有利于在“支撑点”作用下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2)针对性。围绕“疑难点”设计问题链,有利于在引发学习认知冲突中更好地收获“柳暗花明”下的事半功倍效果。(3)清晰性。针对学习与应用中的“模糊点”设計问题链,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易混型、易错型等知识的纠偏改错,更好地走向自我理解、善于思维的良性发展道路。(4)发散性。通过“发散点”问题链的设计与提出,有利于引领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问题链模式在初中数学活动中的探究与应用
1.在注重学情上提出问题链
如“函数”现象,由于刚开始学习,对学生思维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对几何图形和坐标轴相互间的综合题难以下手,特别对点的坐标与相应线段的长度转化上,认知比较模糊,更难以抓住其中的问题本质。有鉴于此,教师根据“y=-x-4”这个一次函数中相关面积计算题目,提出问题如下:①请画出这一函数的图象。②请求出该直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图形面积。③请求出圆点到该直线之间的距离。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求法”,同时复习“函数图象的画法”,让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并明确函数图象在解决函数问题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求解,为在直角坐标系中求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铺垫(关键是找出相关横纵向线段),然后让学生了解“距离就是斜边上的高”。这种建立在“基本学情”上的问题是层层阶梯状的。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相对而言,又叫扩散性、辐射性、放射性和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基本特点。就数学课程活动而言,如“一题多解”等应用性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现象,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良好资源和优质平台。这种分类讨论的关键,即在于根据分类目标,找出分类对象,它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3.以创设情境为由有效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善于创设或引入一定的教学情境,既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又能涵养并引导学习思维,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比如,一只小虫子Q在线段AB上漫步(不包括A、B两点),如果Q坐标是(x,y)的话,并且设△AOQ面积是S,请求出S与x的函数解析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请画出S与x的函数图象。这种集“思维与操作”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既可迎合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心态,又能在“教学做合一”中逐步培养他们“手口眼脑”协调互动的意识和能力。
4.在反思中锻铸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完成上述问题教学后,教师提出问题:①通过梳理和总结,请说一说关于一次函数面积的学习收获有哪些。②还有哪些问题、建议或困惑现象呢?“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这些“补充”问题属于“诗外工夫”,看似简单现象,却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对于学习反思以及后续性学习大有裨益和促进。
总之,“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既可不断提升教与学的空间,又能在“让学引思”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李少峰,张晓冰.关于“问题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程活动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