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风格钢琴作品浅析

2021-07-23王芙娜隆婷风

黄河之声 2021年8期
关键词:花鼓戏声部小节

王芙娜/隆婷风

湖南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同时也承袭了深厚的湘楚文化。因此,湖南有着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这也为湖南风格钢琴作品创作提供了大量音乐素材。近现代,许多作曲家将具有湖南地域色彩的艺术元素与西方钢琴丰富的音响效果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钢琴艺术风格。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①因此,本文选取贺绿汀《牧童短笛》、储望华《刘海砍樵》、奚其明《湖南花鼓》、王建中《浏阳河》、谭盾《看戏》、汪立三《图案》等六首具有代表性的湖南风格钢琴作品,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这些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如何将湖湘文化,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与钢琴的音响相融合,对我国未来民族化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意义。

一、贺绿汀《牧童短笛》

1934年在“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大赛中,贺绿汀所创作的《牧童短笛》以新颖的手法、美妙的旋律夺得头奖。《牧童短笛》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该作品既运用了西方复调的创作手法,又将我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融入其中,把独特的湘音曲调思维融入到了欧洲复调旋律意识里,使西方乐器演奏出了古老的东方风味,这是一次伟大且成功的尝试。

《牧童短笛》曲式的整体结构比较整齐简洁,是一个传统的单三部曲式。主要由三个乐段组成,其结构为A-B-A’的形式。

A段的主旋律部分采用的是对比二声部的写法(见谱例1),其中附点二八连用的节奏型,使得整体线条起伏有致,高低声部的旋律线条形成了“一问一答”的独特山歌形式,两个声部相互衬托,声部之间的节奏时快时慢,中间的一段节奏较为紧凑,旋律也更加欢快,音程之间的结合也比较严谨,使得整体音乐呈现了一幅牧童坐在牛背上吹走竹笛与牧童在田间欢乐嬉戏的情景。作品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中间B段运用了传统音乐中欢快活跃的民间舞蹈风格,通过调式的转换,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之上显得更加俏皮。

谱例1 《牧童短笛》第13、14小节

从和声运用来说,这首作品主要运用了民族调式。作品起始部分运用了下行的平行三度(见谱例2),通过弱化调式的和声功能来突出音乐的旋律性,并增加了高低声部的对比性。中段部分两个声部的和声结构分别转成了G徵调和C宫调,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作品中主音的旋律特点与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的结尾部分与中间的高潮部分在和声运用上基本保持一致。

谱例2 《牧童短笛》第2小节

二、储望华《刘海砍樵》

钢琴套曲《刘海砍樵》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改编自湖南著名的同名戏曲,极具湖南地方特色,乐曲中加入了许多装饰音来表现湖南地区的戏曲唱腔风格。原戏曲一共包括《清晨砍樵》、《胡秀英》、《成姻》三个部分,其内容的变化是根据原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成。作曲家储望华创作的《刘海砍樵》,也采用了三部曲式,作品虽未严格按照戏曲的三个部分曲调进行创作,但沿袭了戏曲中风趣幽默的风格。

A段旋律主要是以6-1-3和弦展开,加入经过音与和弦外音让乐曲音色变得更加丰富。作曲家对于G音进行了拆分创作(见谱例3),使之变成小二度音程,以达到减弱西方和声功能的效果,突出了戏曲本来的民族性特点,并增添了幽默诙谐的音乐色彩,与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更加贴合。

谱例3 《刘海砍樵》第1小节

B段较A段提高了速度。低声部的伴奏旋律变为八度,高声部的旋律变化也不断向上发展,把全曲推向了高潮。此后25-35小节低声部重音记号模仿了花鼓戏中打击锣鼓的力度变化。

A’段是对A段旋律的再现,通过在低声部加入八度音程,既加深了戏曲的节奏感又增强了和声效果。尾声部分采用高声部长音级进,而旋律则由中声部发展变化,最后再级进上行结束了乐曲。通过对原戏曲的改编,使得这首钢琴作品音色上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在作品在运用了湖南花鼓戏中的特有的升徵音,以及许多倚音、大小二度的叠置,使得调性色彩忽明忽暗,风格多变。

三、奚其明《湖南花鼓》

《湖南花鼓》是奚其明在20世纪70年代以湖南地方民歌和戏曲曲调为素材创作而成,作品中模仿湖南花鼓戏传统锣鼓打击乐的创作技巧,凸显了作品的民族色彩,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这首作品主要采用不断转换的五声羽调式进行,乐曲中通过主要音程变序性排列来突出湖南花鼓戏的曲调。并且运用了花鼓戏的传统四音列,作为乐曲的主要旋律,用以模仿湖南方言中常常使用到的滑音语调。这首作品的结构是单三部曲式,第1-29小节为A段,第30-97小节为B段,第98-125小节为A’段。

A段旋律主要以6-1-3为主的分解和弦形式组成,乐句呈非方整型不对称结构,乐曲中的朝气蓬勃主题,体现在其旋律的向上发展中。其中,第14小节主题旋律提高了八度,并在乐句前加入了双倚音进行修饰,进一步加深主题,使得音乐的色彩更加活泼明亮。B段采用了复乐段的手法,第30-45小节为b1段,第46-97小节为b2段,b1段主旋律转到了低声部,整体的音响效果较柔和,其后b2段主题部分采用八度重复的手法向外发展,主旋律向上移高了两个八度构成了新的和声效果,音区提高了,音色也变得明亮起来,用来模仿湖南花鼓中的打击乐的特点(见谱例4),使得乐曲的情绪愈加欢快活跃,将全曲推向高潮。

谱例4 《湖南花鼓》第60-70小节

A’段是对A段音乐的再现,且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旋律的缩减,结尾部分速度加快,最后以很强的力度记号干净利落的结束,模仿了戏曲中打击乐结尾的特点。

四、王建中《浏阳河》

1974年,王建中以同名民歌为素材,创作了钢琴独奏曲《浏阳河》。该曲的旋律动听悦耳,意境优美,听起来格外引人入胜。此曲层层递进的描绘了当年的国家领袖毛主席领导人民一步步抗争,从此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画面。

这首钢琴作品属于复三部曲式结构,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部分,主题部分,变奏部分,间奏部分和尾声部分。引子部分是1-9小节,采用的是行板,这一部分的节奏旋律起伏不大,其动机是由乐曲的结尾句发展变化而形成。

第二部分是主题部分,是10-32小节。这一段的速度较之引子稍快一些,运用的是中板,这一部分还原了民歌的旋律,延续了民歌悠扬,歌唱的特点。乐曲的变奏部分,是33-54小节。这一部分通过右手添加流动伴奏声部和装饰音等,突出了低音声部的民歌旋律,与第二部分相比仿佛两个声部进行轮唱,而后多个声部叠加,旋律变化的空间也不断加大,左手的装饰音的连续出现也保持了音乐的流动性(见谱例5)。

谱例5 《浏阳河》第46-47小节

间奏部分节奏自由,是55-60小节。此段为乐曲中间的过渡段,音调旋律紧凑。乐曲的再现段,是61-89小节。这一部分与之前的旋律相比,加进了经过音、和弦外音等,之前的单音旋律也变为了八度演奏,使得音乐的色彩更加的丰富。结尾的部分是从90-94小节,仍采用六连音音型,模仿琵琶和筝的音色,增加了音乐的舒缓感,其旋律仿佛水流动的声音一般,轻轻荡漾,一泻而下,仿佛浏阳河渐渐向远处流淌。这首作品中模仿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与歌唱的旋律相结合,并巧妙的运用了钢琴的演奏技法,使得钢琴模仿出了我国传统乐器的味道,使其所展现的音色牢牢抓住人心。

五、谭盾《看戏》

谭盾的《看戏》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如其题目所言,这首作品描绘了旧时湖南的农村地区,男女老少争先恐后拿着凳子去看戏的热闹场面。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元素,使其兼具湖南传统艺术特色与西方钢琴的音响色彩,是这类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佳作。

这首作品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并且其中穿插着变奏的创作手法。其调性采用的是传统的羽调式,乐曲的速度为快板,与湖南花鼓戏中锣鼓喧天的特点相衬。

这首作品的前四个小节是乐曲的引子。第5-19小节是乐曲的A段,采用的是D羽调式,其中包含有四个完整的乐句,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乐句特点属于方整型,结构方正,旋律中偶尔会出现几个临时变音记号,增加了乐曲整体的欢快感。随着作品中戏曲曲调语气感的加重,看戏的氛围一下子便出来了,此段低声部的变化也异常简单,采用属七和弦的不断分裂变化,与旋律节奏多变的高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乐曲的B段也是以四个乐句为主,是22-40小节。此段的旋律是对第一段旋律的展开变化,其中也有对第一段旋律的重复,使人听起来既新鲜又并不陌生。旋律在高低声部之间转换,增加了音色变幻的色彩,此段中间重音与跳音的交相辉映(见谱例6),好似戏曲表演中高潮打斗的部分,使其音乐听起来令人激动不已。

谱例6 《看戏》第36-40小节

乐曲的A’段是41-55小节,也是A段的再现。前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有些许不同,此段乐曲力度的变化由弱渐强,通过声音的层层递进,表现看戏的热闹场面。值得一提的是,锣鼓喧闹的节奏到结尾也没有结束,作曲家在结尾句巧妙的设置了一个休止符,再以强结尾的方式利落停止,给予观众以巨大的听觉满足感。

六、汪立三《图案》

当代作曲家汪立三在1980年创作了融合东西方音乐文化特色的钢琴曲集--《他山集》,这部曲集采用了赋格曲的独立的复调体裁。其中包含有五首作品,这五首作品都表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其中的第二首作品《图案》采用的是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元素进行创作。

作品《图案》运用了传统湖南花鼓戏的特征,乐曲采用A羽调式,分为序曲和赋格两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又可各自分为三段。乐曲序曲开始的段落曲调欢快,运用了花鼓戏曲调中三度跳进的特点(见谱例7),展现了其浓郁的地方戏风格。

谱例7 《图案》第1、2小节

接下来的旋律模进展开,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中间主题部分也采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并且调性不断地游离,音程级进,使得旋律在高低声部之间不断地变化,就像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图案,为音乐带来了一种既细腻又华丽的感觉。序曲结尾的部分是一个再现段,低声部使用了一连串不和协的和弦,紧接着旋律后面采用的几个休止符,使音乐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接下来的赋格部分是乐曲的呈示段,旋律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这段的曲调采用五声调性。中间段落以交叉的声部来展开结构,而主题旋律则采用自由模仿的创作方法,无形之中拉开了声部间的距离感,将音乐情绪的变化不断推向高潮。赋格部分的结尾段也再现了其开始的旋律结构,在模仿传统赋格的基础上加以五声调行的创作动机,使音乐中民族色彩更加凸显。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这些钢琴作品中蕴含着湖南花鼓戏和民歌等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作曲家将其与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赋予湖湘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这些作品在湖南风格艺术元素的运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图案》、《看戏》和《湖南花鼓》都运用了花鼓戏的艺术元素进行创作,因此这些作品也采用了花鼓戏的基本音乐特点:2/4拍的节奏;曲调为传统五声调式的羽调等。然而,这些作品在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时也有许多的不同。例如,汪立三的《图案》运用了西方序曲与赋格的创作手法,并在作品中运用了湖南山歌音乐特点的长颤音,来深化作品的湖南风格;谭盾的《看戏》采用了复调的创作技巧,并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断奏来模仿湖南花鼓戏中锣鼓打击乐的声音特点;奚其明《湖南花鼓》的结构与《看戏》相似,但是《湖南花鼓》的中间段落加入了复对位和卡农的创作手法,来模仿花鼓戏中的传统四音列,以表现湖南方言中所出现的滑音语调。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近现代中国音乐家不懈努力为这一西方乐器寻找适合其生长的“中国土壤”。湖南风格钢琴作品是将我国传统民族地域艺术文化,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的音响效果相结合,创作而成的具有中国味道的钢琴作品。它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晶。近些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高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已成为未来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湖南风格钢琴作品作为我国优秀地域文化的载体,通过西方钢琴器乐的传播,被中国音乐家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上,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9,6.

猜你喜欢

花鼓戏声部小节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浅谈常德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快把我哥带走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