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2018-05-14向章元

名家名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吐字花鼓戏演唱者

向章元

[摘 要]湖南花鼓戏是我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中以长沙花鼓戏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湖南花鼓戏也经历了创新发展与转型,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简单介绍湖南花鼓戏,分析花鼓戏与民歌的关联性,并从实际案例出发,对湖南花鼓戏戏曲人才成功转型为民族歌唱家的艺术规律进行研究。

[关 键 词]湖南花鼓戏;民族歌唱家;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56-02

花鼓戏与民歌有着紧密联系,时至今日,已经有许多花鼓戏戏曲人才成功转型为民族歌唱家,为我国民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湘籍民族歌唱家都有着扎实的花鼓戏功底,既能在花鼓戏演唱中取得佳绩,也能在民歌中唱出一片天。实际上,这与花鼓戏和民歌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重大关系。

一、花鼓戏概述

湖南花鼓戏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花鼓戏种类,早在十八世纪末就开始成形、发展。时至今日,湖南花鼓戏已经发展出多个剧种,一般是依照地方进行划分,较为出名的有长沙、岳阳、常德、衡阳等地的花鼓戏。花鼓戏的曲调多以明快、活泼为主,主要体现民间生活状况,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包括《刘海砍樵》《打鸟》《打铜锣》等,在全国范围内均有着一定的传唱度。湖南花鼓戏之所以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与喜爱,与其自身特色有着重要关系。首先在唱方面,颤音及润腔都是非常优美而吸引人的部分。湖南花鼓戏的颤音及润腔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能够充分体现花鼓戏的韵味。同时,花鼓戏的发声也极具特色,对发声位置、气息、共鸣等都有着严格要求,能为听者带来舒适的听觉体验。其次,湖南花鼓戏虽然是以地方语言进行演唱,但讲究字正腔圆,务必要让观众听得明白。最后,湖南花鼓戏大多是表现民间生活,贴近人民的生活需求,故而受到了大范围的喜爱与传播。

二、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的关联性

(一)气息控制

无论是湖南花鼓戏还是民歌,都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有着严格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湖南花鼓戏时,需要保持气息的稳定、饱满与持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花鼓戏对气息的要求比民歌还要更高,因为花鼓戏不但需要唱,还要进行表演,如果演唱者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呼吸方法训练,很难在表演的同时对气息进行有效控制。对气息控制的严格要求,是湖南花鼓戏与民歌都十分重视的基础功底,也为花鼓戏戏曲人才向民族歌唱家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歌唱共鸣

湖南花鼓戏的歌唱共鸣方法是以“交替共鸣”为基础,简单来说就是真假音混合。一般来说,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着重于体现声音的明亮和甜美,并且在演唱时需要以灵活的唱腔来实现不同音域的统一,这与民歌的演唱技巧和美学要求可谓是大体相同。花鼓戏的旋律跨度往往较大,单单依靠真声难以准确完成演唱,必须要将真声和假声进行有机结合。花鼓戏的这种歌唱共鸣方法,正与民歌演唱技巧高度统一,具有强烈关联。

(三)歌唱语言

湖南花鼓戏对唱腔的要求非常高,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另外,花鼓戏的演唱速度有快有慢,但不管是快还是慢,都必须要保证听众能够听得明白。因此花鼓戏戏曲人才必然要对自身的咬字、吐字、发音等进行高强度训练,以达到“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为目的。在良好的歌唱语言基础下,花鼓戏戏曲人才要演唱民歌可谓是信手拈来。

(四)舞台形象

花鼓戏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演唱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花鼓戏的表演内容及形式已经形成规范化和程式化。当花鼓戏演唱者在进行训练时,需要对各种表演技巧加以熟悉,从而才能在表演时做到收放自如。而对民歌演唱者来说,舞台形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花鼓戏与民歌的表演者在舞台形象上有着较大差异,但二者依旧有着相通之处,花鼓戲的“四功五法”对塑造民族歌唱家的舞台形象一样有所帮助。

三、花鼓戏戏曲人才成功转型为民族歌唱家的艺术规律

(一)扎实稳定的发声技巧

对由花鼓戏转型的民族歌唱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均有着扎实而稳定的发声技巧。无论是李谷一、张也,还是雷佳、王丽达、刘一祯,她们的演唱气息都十分稳定而饱满,同时音色甜美、婉转而多变,这正是湖南花鼓戏的发声要求。这种发声技巧本身十分契合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既能突出声音焦点,又能保证气息稳定。就目前来说,我国声乐教学主要是沿用的西方美声声乐体系,然而由于东西方语言的差异,导致该体系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在声音焦点、气息控制等发声技巧上都有所欠缺。而这些由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族歌唱家则因为掌握了良好的发声技巧,故而在演唱民族歌曲时比较得心应手。

(二)灵活多变的润腔特色

润腔是湖南花鼓戏的重要演唱技巧,能够大幅提升花鼓戏的表现力。而在民族歌曲演唱中,润腔技巧对歌曲表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民族歌曲演唱中常用的花鼓戏润腔包括触电腔,上、下滑腔,抛腔,花舌腔等,很多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族歌唱家都在其民歌的演绎中运用了润腔。触电腔是指听起来强烈、快速颤抖的唱腔,雷佳在演唱《水姑娘》时就充分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润腔,用触电腔来准确表现出了欢乐、活泼的场景。所谓上、下滑腔,则是沿着本音向上行或下行滑动的装饰音声调,通常起到强化语气修饰、突出演唱情感的作用。李谷一在《知音》中唱到“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时就用了上滑腔,突出了歌曲表达的愁绪。抛腔则可以看作是上滑腔与下滑腔的结合。

(三)字正腔圆的咬字

咬字、吐字是民歌演唱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演唱者吐字不清的话,观众连听懂演唱内容都成问题,更遑论体验歌曲情感,达到共鸣了。对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歌演唱者而言,咬字发音完全不是问题。这是因为湖南花鼓戏本身就追求“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优秀的花鼓戏戏曲人才在吐字发音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不但可以做到吐字清晰,更能对吐字的强弱、轻重等进行合理控制,从而通过吐字来展现民歌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听李谷一的《绒花》,张也的《走进新时代》,雷佳的《乡愁》,王丽达的《亲吻祖国》,刘一祯的《幸福年》都能深有体会。

(四)自然优美的舞台形体表演

民族歌曲演唱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演唱技巧,还需要自然优美的舞台形体表演。部分民歌演唱者在舞台形体表演方面有所欠缺,诸如眼神涣散双目无神,在舞台来回走动等问题时有出现。不过湖南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族歌唱家的舞台形体表演往往能够做到清新自然、优美放松。这是因为花鼓戏戏曲人才需要不断训练自身的“四功五法”,虽然在民歌演唱中,表演的形式不再那么规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歌曲演唱就不需要表演。恰恰相反,民族歌曲演唱对表演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需要做到放松自然。而花鼓戏戏曲人才在转型为民族歌唱家后,摆脱了戏曲表演的限制,反而能更加放松、自然地进行演唱和表演。

(五)动人的情感表现

不管是花鼓戏还是民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都是对演唱者的最高要求。对由湖南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族歌唱家而言,他们自身的演唱技巧已经能够演唱出优美的歌曲。而湖南花鼓戏与湖南地区的民歌有着紧密联系,使得转型的民族歌唱家能够准确把握民歌作品的风格与特色,从而对演绎的民歌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现民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打动听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花鼓戏戏曲人才成功转型为民族歌唱家,对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实际上,花鼓戏戏曲人才向民族声乐的成功转型绝非偶然,而是由花鼓戏这种地方戏曲与民族声乐的内在的关联性所决定的。本文从发声技巧、润腔特色、咬字吐字、舞台表演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对湖南花鼓戏戏曲人才成功转型为民族歌唱家的艺术规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思蕖. 花鼓戏转型经历对湘籍民族歌唱家的影响[J]. 创作与评论,2013(19):126-128.

[2]曾沙. 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互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

[3]罗莎. 湖南花鼓戏演唱基础对提高湘籍女歌唱家演唱能力的作用[J]. 艺海,2016(12):7-8.

[4]林琳. 浅析深受湖南花鼓戏滋润的湘籍歌唱演员[D].上海音乐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吐字花鼓戏演唱者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绕口令
花鼓戏3月跟拍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在音乐演唱中如何进行心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