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中学汉语课堂三个层级管理策略的框架构建研究

2021-05-31赵雅倩吴成年

现代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

赵雅倩 吴成年

摘  要:课堂管理是赴海外中小学任教的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不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赴任汉语教师由于缺乏海外中小学汉语课堂管理经验,往往在任教初期会受到挫折,难以有序开展教学。基于教学实践积累和前人的实证研究分析,以积极预防的管理理念为依据,总结美国肯塔基州莫斯中学汉语课堂的三个层级的课堂管理策略,其中,第一层级是基础管理策略,第二层级是常规管理策略,第三层级是特殊管理策略。尝试构建一个较为实用的、系统性的美国中学汉语课堂管理策略框架,为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课堂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中学;汉语教学;课堂管理策略;框架构建

对于大多数赴美国中小学任教的汉语教师而言,课堂管理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一些学生在其他美国教师的课堂上非常乖巧,偏偏在汉语课上“捣乱”?为什么学生常常对汉语教师的指令产生争论?为什么提前设计好的活动却难以有序开展?当然,汉语课不受学生重视、汉语教师威严不足等客观因素,会对汉语课堂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汉语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经验与能力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据此,一些归国志愿者教师都意识到了海外中小学课堂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尤其是对美国的中小学汉语课堂管理问题,尚有待深入探讨。笔者2018年刚到美国肯塔基州莫斯中学(Henry F.Moss Middle School)任教时,也曾遇到过课堂管理混乱的情况。通过不断实践和观摩其他教师课堂,逐渐掌握了美国中学的课堂管理策略,在使用一系列策略之后,能够有效管理课堂和组织教学。本研究基于汉语教学实践,以莫斯中学为例,总结美国中学汉语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框架,以期为汉语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一、课堂管理相关研究

总体而言,学界对课堂管理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Emmer & Stough指出,课堂管理包含两个基本指向,即确定良好行为和预防不良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制定清晰的规则,持续观察和监控学生行为,避免出现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或者心不在焉的情况[1]。Sugai & Horner认为,课堂管理包含三个核心部分: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积极管理学生行为[2]。Wong & Wong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教学和确保学生学习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安排和组织学生、空间、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3]。Burden & Byrd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师行为,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互动、投入学习以及自我激励[4]。Rawlings等学者在综合学界普遍认可的对课堂管理的定义后,将课堂管理界定为“一套精心规划的程序(procedures)和惯例(routines),用于避免课堂问题和应对不当行为”[5],这一定义凸显了课堂管理程序的重要性。尽管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不同,但是学界普遍认可课堂管理的积极意义。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时间,而教学时间是预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如果尽可能地将课堂时间用于教学,就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学界关于有效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较为充分。Simonsen等学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出五类以实证为基础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第一,合理设计课堂结构,如提高由教师引导的活动的数量、将教室布置给学习带来的干扰最小化;第二,通过展示、复习、反馈等方式,向学生传达对其行为和学习上的积极期望;第三,让学生以一种可见的方式参与课堂,如增加学生提问的机会、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同辈辅导等;第四,使用一致的策略认定恰当的课堂行为,如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制定行为合同、使用代币系统等;第五,使用一致的策略回应不当的课堂行为,如改正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行为上的反馈、使用差异化的强化物、减少对不当行为的理会[6]。除此之外,有实证基础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还包括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7],使用代币系统、与学生签订行为合同[8],以具体直接的方式讲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正面反馈、对不良表现给予负面反馈[9],采用全组响应、融入肢体活动、使用视觉辅助手段、给予学生选择机会[10]。上述有效课堂管理策略由于具有实证研究基础,可信度较高,为当前许多美国中小学教师遵循和使用。

汉语教学界对海外中小学汉语课堂管理的研究历史较短,主要集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当中,学术期刊论文较少。从内容上看,相关研究大多是在海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11]、课堂观察[12]等方式进行的国别化研究,并提出对汉语课堂管理的建议。从时间上看,相关学位论文从2013年开始出现,并且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课堂管理逐渐成为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国别上看,关注亚洲地区的研究较多,如对尼泊尔[13]、菲律宾[14]、柬埔寨[15]等国的研究;而关注欧美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对英国的研究[16]。在现有针对美国中学的研究中,有些论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7],有些论文则讨论了新手教师的课堂管理[18]。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和特点,其间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认为,积极的预防性管理更为重要,主张在学期开始之前就准备好各项策略,通过和学生积极沟通,主要采用以下方式:确定学生行为的期待、建立课堂程序、积极监督学生行为、以谈话引导学生改善行为、使用言语或奖品等肯定学生良好表现等,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并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现有针对美國中学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一项或数项课堂管理策略的效果,本研究则强调策略的层级性和系统性,通过呈现莫斯中学汉语课堂管理的整体情况,尝试构建一套有层级的实用策略框架,使美国中学汉语教学有章可循。

二、莫斯中学汉语课堂三个层级管理策略的

框架建构

莫斯中学位于肯塔基州沃伦县,是一所公立中学,有七、八两个年级。该校学生的族裔分布多样,基本上一半是白人,另一半是非裔、西裔、亚裔等。该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美国农业部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减免费用的午餐,在2018至2019学年,该校80%的学生享受这一政策。莫斯中学学生的学业水平也不容乐观,在标准化学业测试中,该校长期以来都低于本县的平均水平。总的来说,莫斯中学是一所非常多元并具有挑战性的学校,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新手教师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也遇到许多困难。作为西肯塔基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笔者在莫斯中学任教两年,结合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实用和有效的管理策略框架。

按照策略的作用,莫斯中学汉语课堂所采用的课堂管理策略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层级是基础管理策略,包括制定并执行规则、建立课堂管理程序;第二层级是常规管理策略,包括分配和调整座位,使用体态、眼神、唇语等非言语因素进行课堂管理,与学生单独谈话等;第三层级是特殊管理策略,如使用代币系统和评选“每周之星”。其中,规则和程序属于预防性的管理策略,由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制定,并在课程开始之后最先宣布给学生,是课堂管理的基础;常规的管理策略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视具体情况使用的,它是实时、动态的管理策略;特殊管理策略的使用对于课堂管理本身并不必要,但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汉语课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看作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益尝试。

(一)基础策略

莫斯中学汉语课堂管理的基础策略包括规章制度和课堂程序。规章制度是课堂管理的基础,包括对良好行为的期待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课堂程序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流程,程序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有序开展教学,也能够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学习活动。

1.规章制度

根据Ryan & Deci的自我決定理论,过多的外在控制不利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发展[19]。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避免使用“规则”一词,而改用“期待”一词。和规则相比,期待传达出更为积极的意味,这符合Wong & Wong指出的高效率教师的特点:“对学生的成功有积极的期待;十分擅长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进行教学备课。”[3]

汉语课有五条期待,分别是:相互尊重、举手说话、听从指令、友善待人、多说汉语。这五条期待呈现在一张海报上,海报上还附有每条期待的汉字、拼音、英文与图片,张贴在教室前方。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向学生介绍以上期待,用中文和英文朗读,并解释每条期待的意思。教师接着询问学生,并举出一些正例和反例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通过行动达到上述期待,并开展全班讨论;最后,教师再次用中文朗读,并让学生跟读。

规则和惩罚相辅相成,制定规则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惩罚体系。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在惩罚方面,教师采用了与学校层面一致的惩罚体系,该体系呈递进分布,对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惩罚。具体来说,第一次违规会收到教师的口头警告,学生会被告知这是一次警告,同时被告知其行为违反了班级的规则以及如何做出改变。第二次违规时,学生会被转介到学校管理层,由学校给出惩罚,这类惩罚通常是午餐隔离,也就是在午餐时,把该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第三次违规后,学生会接受校内监督学习;而在多次校内监督后,学生会接受校外辅导。如果学生出现严重的违规行为,如不尊重教师、言语不当等,会被立刻送到学校办公室。

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展示并告知学生汉语课堂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并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可以确保学生明白不良行为的后果。这一套惩罚体系从轻微到严重,从课堂内部到课堂外部,从教师与学生交涉到学校与学生交涉,为汉语课堂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

2.课堂程序

根据Wong & Wong对课堂管理的理解,程序(procedures)和惯例(routines)是课堂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认为,课堂管理的核心是在于建立起一套学生行为标准,并在开学初期训练学生,直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从而成为该课堂的日常惯例[3]。这种课堂管理观念属于预防型,通过与学生沟通规范的课堂流程、建立“行动指南”,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结合上述观点和自身经验,本研究认为,程序和惯例是美国中学课堂管理的基础,只有形成惯例才能有序地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学前就准备了一套课堂流程,从开学第一天起,按照说明、练习、强化的顺序在汉语课上建立日常惯例。

汉语课堂上共有13条程序,包括进入教室、做铃声作业、分配座位、点名、获取学生注意、去洗手间、请求许可、提问与回答问题、传递材料、收听学校通知、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与离开教室。教师在开学第一周按照上述顺序引入了课堂上的各种流程,对每一流程都遵循说明、练习和强化的顺序对其进行分解,让学生了解、练习、掌握这些流程。在说明阶段,为每个流程命名,并且将流程分为具体的步骤,向学生展示并解释每个步骤。在练习阶段,让学生按照流程的要求模拟这一情境,在练习时和练习后给予反馈。在强化阶段,也就是学期初,时刻留意学生对流程的遵守情况,指出和纠正不符合流程的行为并让学生继续练习,同时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

以铃声作业为例,在说明阶段,首先将程序命名为“铃声作业”,然后把这一程序分为三个步骤,并对这些步骤做进一步说明,最后检查学生理解情况。第一步是去自己的座位、拿出铃声作业表;第二步是阅读屏幕上的问题;第三步是写下相应的答案。拿出作业表时,要注意每周一领取作业表,每周五上交;阅读问题时,如果不懂要举手询问教师;回答问题时,书写要工整、内容要切题。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之前一位学生的铃声作业,以此作为样例。在练习阶段,学生分别练习了周一和周五的铃声作业: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向教师打招呼后进入教室,从抽屉里领取一张铃声作业表,接着去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做作业,最后将完成的铃声作业放回抽屉里。在学生进行上述动作时,教师向学生描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既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也指出学生需要改进之处。在强化阶段,观察学生做铃声作业的情况,如果学生的表现与该流程的要求不一致,则指出不当之处;如果学生都自觉遵守了该流程并形成了习惯,那么该流程就演变为汉语课堂的惯例。

(二)常规策略

本研究中汉语课堂的常规管理策略是指在流程与惯例的基础上,教师为维持课堂秩序和保证学生学习机会而采用的日常管理策略。换言之,常规策略是教师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些策略。根据教师是否使用言语进行管理,汉语课堂管理的常规策略可以分为非言语类和言语类两种类型。顾名思义,非言语类指的是教师通过非言语的因素,如体态、动作、眼神等进行课堂管理;而言语类指的是教师通过与全班或者个别学生谈话而进行的课堂管理。当然,教师往往是结合非言语类和言语类两种策略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

1.非言语类常规策略

可以说,通过安排座位而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是重要的非语言类管理策略。莫斯中学汉语教室的桌椅布局为传统的“方阵式”排列,共有5排6列30张独立座椅。教室的前方是显示器和教师的工作台,左侧是白板和布告栏。白板用于书写示范和辅助教学,布告栏用于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教室右侧张贴着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海报,比如家庭成员和兴趣爱好等。此外,教室外面走廊里的一个布告栏上也张贴了学生的作品。

汉语教室的布局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便于教师监控全班。学生坐在座位上时,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可以移动到教室前方、左侧或后方的空地上。学生还可以通过各列之间的过道进入自己的座位,主要的活动区域(如门口、白板)没有障碍。在这样的布局下,教师可以快速走到学生身边,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总的来说,汉语教室的布局较为简洁,可以有效服务于教学和课堂管理。

开学前,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上,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为学生随机分配座位。开学第一天,在屏幕上展示的第一张幻灯片是学生的座位表;在门口迎接学生时,要求按照座位表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該座位表运行良好,那么这样的座位安排会一直持续到学期结束。当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坐在一起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无法专心学习时,会调整座位安排。调整的原则一般是把出现问题行为最多的学生调到一个较为安静的区域、教室的前部、或者“交通便捷”的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自觉改善行为或者方便教师迅速走近和示意学生。有时也会把对学习任务理解情况较差的学生调到教室前部,以便随时辅导学生。

非言语类管理策略还包括使用体态、眼神、唇语、动作等进行课堂管理。比如,在学生做作业时,为了监督坐在后面的学生,教师有时会走到学生中间,有时会站在教室的一侧踮起脚尖、将身体前倾、扫视全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管坐在教室的哪一个位置,都会被教师注意到。教师还会使用眼神进行课堂管理,最常用的是看向心不在焉或交头接耳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有时还会伴随一个停止的手势或唇语。一般情况下,当学生与教师四目相对时,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被教师注意到,这时,他们大多会做出行为上的暂停或改变。当然,有的学生会在与教师眼神交流后,仍然“我行我素”。这时,教师通常会走到学生身边,告诉学生立刻停止,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立即回到课堂中来。

2.言语类常规策略

言语类管理策略包括在课堂上用语言制止并纠正不良行为。当学生出现心不在焉、交头接耳或其他干扰课堂秩序的行为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停止当前行为,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会非常具体地指出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如告诉学生把讲义翻到某一页,做上面的某一道习题。在使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当众指出某一位学生的问题行为,因为那样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以走到该生身边,蹲下身体,使自己的视线与该生视线平齐,用冷静、平稳的语气与学生沟通,既不能发火,也不能过于温柔,而且说话的内容应针对当下的具体行为,而不是学生。一个较好的例子是:“A(学生名字),现在是写汉字的时间,我需要你停止转身和后面的同学讲话。请把讲义翻到第二页,做第三项练习,我等会儿回来看。”

言语类管理策略还包括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改进行为。在初步的介入措施(手势、眼神等)不起作用时,教师会趁学生做作业或者小组讨论时,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叫到走廊谈话,或者课后谈话。与学生单独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是课上在走廊里,也可以是课下在教室里。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尽量和学生单独谈话,不应在有其他学生在场的情况下谈话。在美国,教师不能和学生单独待在一起,因此,无论何时与学生谈话,教室的门都不能关闭。如果在课上的话,可以把门半掩着,这样既能与该生在走廊谈话,又能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如果在课下的话,应该等其他学生全部离开之后,再与该生交谈。第二,时间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或者当天课下,不应该是第二天甚至更久以后。否则,学生很可能忘记了自己的行为,而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的话,第一次放任了问题行为,下次再想解决时就变成了“翻旧帐”,而学生很可能“不认账”。也就是说,及时与学生谈话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三,谈话内容应侧重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改正行为。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采用“三明治”策略,先提及积极的或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再指出学生行为的问题,最后提出期待。下面,不妨进行举例说明。第一步是引起共鸣:“A(学生名字),你看起来很累,我猜你一定没睡好吧。你昨天几点睡的、几点起的呢?”“十二点对你来说太晚了,而且你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如果我是你的话,也会很累。”第二步是指出问题:“但是,你知道吗?你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如果你趴在桌子上,后面所有人都看得到,所以我不得不一直提醒你。”第三步是提出期待:“我希望你下次能早睡,也希望你在汉语课上尽量坐直、打起精神来。好吗?”

(三)特殊策略

特殊策略包括评选“每周之星”和使用代币系统。与汉语课堂管理的基础策略、常规策略有所不同,教师不一定必须使用特殊策略,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管理效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评选“每周之星”

根据学生在一周内的表现,教师选出一位“每周之星”,并在接下来的周一宣布。教师会给“每周之星”一元人民币作为奖励,还会写一张学校的明信片寄到该生的家里。教师在评选“每周之星”时,不仅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如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而且重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在最开始的几周,“每周之星”大多是铃声作业和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之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进步,将“每周之星”授予那些开始表现不太显眼却一直努力进步的学生。同时,出于鼓励,“每周之星”也会授予那些经过教师的引导后改进自己行为的学生。

2.代币系统

在本研究中,汉语课使用代币系统奖励学生。简单来说,由教师开设“中国超市”,学生可以用自己“挣”到的人民币在超市里买东西。其具体运行机制如表2所示:

三、课堂管理策略框架应用案例

下面,我们就具体剖析教师使用上述策略框架在日常教学进行课堂管理的案例。

A学生和B学生坐在彼此的左右,教師注意到他们常常交头接耳,甚至在课堂教学时也不停下来。虽然声音不大,没有影响整个课堂的秩序,但是汉语课堂的规则之一是举手说话,如果学生不举手就说话,而教师也无动于衷的话,久而久之,这一规则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教师决定制止他们。当他们开始说话时,教师会看向他们,然后他们会停下来,但是很快又继续讲话。之后,教师走近这两位学生,告诉他们要停止讲话,因为汉语课上要说话必须举手,所以下次要举手获得教师的允许后,才可以说话。在谈话之后,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仍未彻底解决,于是教师打算将两个学生的座位调开。在把学生A调走之前,教师和她在走廊里进行了如下谈话:“你好,A,你知道吗?我很喜欢你在汉语课上的表现,你每次都很积极地说汉语,非常棒。但是,我也看得出来,你和B同学是朋友,你们坐在一起时很喜欢聊天,所以我不得不把你调到另外一个座位上。当然我也知道,不管坐在哪里你都会认真听课,我很期待你继续保持。”第二天,A坐到了教师为她安排的座位上。之后,两位学生都没有再出现明显的交头接耳的行为,也没有因为教师的介入而产生抵触情绪,该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教师应以课堂规则为基础,优先采用非言语类管理策略,在非言语策略的作用不理想时,再及时与学生谈话。通过动态地使用各类管理策略,教师通常能使汉语课堂管理问题在恶化之前得到控制和解决。

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需要掌握实用的、系统的课堂管理策略框架,尤其是有实证基础且经一线汉语教师实践检验过的策略框架。本研究以莫斯中学为例,提出美国中学的三层课堂管理策略框架,分别是以规章制度和课堂流程为代表的基础策略、以实时监督和日常谈话为代表的常规策略、以“每周之星”和代币系统为代表的特殊策略。其中,基础策略用于建立学生行为规范,为课堂管理“兜底”;常规策略用于维护日常课堂秩序,为课堂管理“续航”;特殊策略用于认可学生的积极表现,为课堂管理“助力”。三层策略框架的系统性应用有助于美国中学汉语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Emmer,E.T.& Stough,L.M.Classroom Management:A Critical Pa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2).

[2]Sugai,G. & Horner,R.The Evolution of Discipline Practices: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J].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002,(1-2).

[3]Wong,H.K.& Wong,R.T.The first days of school:How to be an effective teacher[M].Mountain View,California:Harry K. Wong Publications,2009.

[4]Burden,P.R. & Byrd,D.M.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eeting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8th Edition)[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9.

[5]Rawlings,L.R.,Bolton,A.P. & Notar,C.E.Routin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J].Education,2017,(4).

[6]Simonsen,B.,Fairbanks,S.,Briesch,A.et al.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 to Practice[J].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2008,(3).

[7]Beaty-OFerrall,M.E.,Green, A., & Hanna,F.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difficult students:Promoting change through relationships[J].Middle School Journal,2010,(4).

[8]Parsonson,B.S.Evidence-Based Classroom Behaviour Management Strategies[J].Kairaranga,2012,(1).

[9]Cooper,J.T. & Scott,T.M.The keys to managing instruction and behavior:Considering high probability practices[J].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2017,(2).

[10]Nagro,S.A.,Fraser,D.W. & Hooks,S.D.Lesson planning with engagement in mind:Proa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urriculum instruction[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019,(3).

[11]董淑慧.葡萄牙中小学汉语课堂管理及案例分析——以波尔图国际学校等5所中小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

[12]丁俊玲,王丁強.泰国中小学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成因探析——以Sathya Sai School为例[J].现代语文, 2020,(3).

[13]李加方.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常用课堂管理技巧15例[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3,(2).

[14]谷英杰.菲律宾小学课堂管理个案研究[J].现代交际, 2018,(4).

[15]赵虹先.柬埔寨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纪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9,(27).

[16]祖成瑶.英国中学汉语课堂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3).

[17]向禹.美国公立中学中文课堂外向型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8]战戈.以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为目标的赴美新手汉语教师行动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8.

[19]Ryan,R.M. & Deci,E.L.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1).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Three-Lay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hinese Classes

at Middle Schools in the USA

——A Case Study of Henry F. Moss Middle School in Kentucky

Zhao Yaqian1,Wu Chengnian2

(1.Confucius Institute of Western Kentucky, Kentucky Bowling Green 42104, America;

2.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Classroom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skills that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t overseas K-12 schools should have. In most cases, however, many teachers lack the experience of managing classrooms at those schools. Oftentimes they find it difficul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eaching, and could not deliver lessons orderly. Among recent research regard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only a few studies focus on Chines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K-12 schools in the USA, and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lutions to student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lack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hierarchy and systematicity.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search with the evidence base, this study utilizes a positive and proactive concept of management and summarizes three-layer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Chinese class at Henry F. Moss Middle School in Kentucky, USA. This study tries to develop a practical and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Chinese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K-12 schools in the USA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s in the USA;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framework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中职学校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
“后方法时代”的汉语教学顺应走向综合的必然发展趋势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波兰东北部地区汉语教学探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析中职汉语教学中助词“着、了、过”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