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看“据说”的功能网络
2021-05-31陈颖
陈颖
摘 要:“传闻型”传信语“据说”的主要功能是标记信息来源于“传闻”,并由此衍生出表达“主观上不认同”和“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功能。在新媒体语域中,它又进一步演化为“准虚构标记”。这一由行域到知域功能衍生的认知基础是因果隐喻。“据说”还具有“缓和”“戏谑”的话语功能,这是从行域到言域的跨域衍生。这些功能构成了“据说”的话语功能网络。同为“传闻型”传信语,由于与“据说”在属性特征、说话人视角上存在差异,“听说”同“据说”在传信功能、传信度上都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据说”;准虚构标记;认知视角;认知域;功能网络
一、引言
“据说”是非常常见的引语标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词汇化方面,如刘红妮[1](P326)、陈昌来和王韦皓[2](P19)、高逢亮[3](P42)等。现有研究多认为“据说”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作传信标记,标明其引导的信息来自于“传闻”。实际上,“据说”的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其功能已从标记信息来源进一步衍生出“主观上不认同”“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功能,成为一种“缓和语”。其“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功能,在新媒体语域中又进一步衍生出“准虚构标记”的功能。也就是说,在不同语域中,其功能具有动态性。
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演化”往往与词义相关,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通常会构成一个语义网络,后起义项多是由原型义项衍生而来的。其实,不仅词义能够发生演化,功能也能够发生演化,后起功能通过某一途径由原型功能衍生而来,也可以构成一个“功能网络”。上面谈到的“据说”的后起功能就是由其原型功能——标记信息来源衍生而来。这一由行域到知域或言域的功能演化的认知基础是因果隐喻,它的发生与“据说”的认知视角有关。这一认知视角的差别,同时也造成了它与“听说”①的功能差异。
二、认知视角
视角(perspective)是描写事件的角度,涉及观察者与事件的关系,是说话人识解事件或抽象关系的维度 [4](P62)。我们可以将视角分为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在内部视角下,说话人与观察对象处于同一个场景中,事件与说话人关系密切,时间性凸显;在外部视角下,说话人与观察对象不处于同一个场景中,事件与说话人关系疏离,空间性凸显。内部视角、外部视角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就“据说”和“听说”而言,视角差别的产生与它们的演化进程有关。“据说”是由“据X说”省缩而来,“据”在这里是介词,动性不足,因此,“据说”具有状态属性,空间性凸显,体现出外部视角。这种外部视角使说话人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偏向于表达与说话人无关的客观情态。“据说”的词汇化进程已经结束,无需主语出现,仅仅用来提示后面的说法是有来源的。
“听说”中的“听”仍然保持着动词属性,这里的“听”是感官动词,因此,“听说”具有活动属性,时间性凸显,体现出内部视角。这种内部视角使说话人参与到事件中去,偏向于表达与说话人有关的主观情态。“听说”正处于语法化的中间阶段,作为动词和作为话语标记的“听说”共存。虽然话语标记“听说”的主语并不出现,但感官动词必然有感官的归属,“听说”其实隐含着“作者/说话人听说”。
总之,“据说”显示了外部视角,说话人不参与事件的构成,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听说”主要用来显示内部视角,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说话人参与事件的构成。这种认知视角的差异造成了“据说”和“听说”在功能、传信度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将在下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下面,首先分析“据说”的功能衍生过程。
三、“据说”的话语功能网络
原型理论主要是针对语义而言的,认为语义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即一个多义词的若干个义项可以以范畴化的方式构建一个网络,其中一些义项处于近乎中心的位置,也可以说它更具备原型性。我们认为,任何语言成分功能网络的形成也是从一个原型功能开始,以辐射或连锁的方式进行,这一原型功能可能是该语言成分的本源功能,也可能不是。就“据说”而言,它的原型功能就是它的传信功能,即标明信息的来源是“传闻”。“传闻”就是“辗转流传的事情”[5](P210),从客观上讲,其可信性是不能确定的。客观上的“不能确定其实”表现在主观上就反映为某种态度:或者是“主观上不认同”,或者是“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同时也产生了“缓和语气”的功能。在新媒体语域中,它又由“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进一步演化为“准虚构标记”,从而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一个功能网络。这一功能网络形成的动因是因果隐喻。“据说”的话语功能网络图,具体如图3所示:
(一)原型功能——传信
刘红妮认为,“据说”是由“据X说”省缩X而形成非句法结构,再经过词汇化演变而来[1]。“据X说”发展到后期,其中的一个语义分支出现了一种新的变体形式“据X传说”,前者的部分语义和后者的全部语义重合。因此,成词的“据说”也就具有了双重意思:当“据说”后面所陈述的事情是现时、当下的真实情况时,“据说”一般是叙实的“据某人说”;而当“据说”后是比较久远的或带有非现实性的叙事时,“据说”往往还带有“据传说、据传闻”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两种语义重合,使“据说”体现出“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性质。这时的“据说”是一个“传闻标记”,标明信息来源于传闻。由于“传闻”就是“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信息,因此,传信语“据说”引导的信息其往往具有“不可确定性”。例如:
(1)古希腊喜剧中最著名的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前385?)。……据说阿里斯托芬共写过44部喜剧,现存的有11部。(《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据说日本有一种号称全球唯一能够治愈2型糖尿病的药剂,是真的吗?(知乎网,2018-08-21)
例(1)要说明的人物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人物的生卒年都是不能确定的,对他的介绍肯定也是不能确定的,只能以传闻的方式进行;例(2)是新闻标题,“据说”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在客观上不能确认消息的可靠性,句子最后使用了“是真的嗎”这样的附加疑问,进一步凸显了新闻内容的不可确定性。
(二)主观上不认同
传信语“据说”传递的是“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信息,有时说话人会用这种不确定性来隐含表达自己主观上的“不认同”。因此,“据说”还能够用来表达主观上“不认同”“不相信”的态度。例如:
(3)据说,MBA意味着年获10万美元;MBA的经历似乎象征着成功富足的美好前景。这一连串各行业中精华人物的名字能罗列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教育背景:MBA。据说,全球著名的50家企业的老总中,有一半以上是MBA等等、等等。于是,无论是泱泱学子,或已拿到各种学位的在职人员,还是正在当任的“老总”,以及分流的国家公务员只要稍有资格,都对读MBA跃跃欲试。有些新闻人称MBA是98年的一个热点。MBA,作为一种培训职业工商管理人员的教育,真是点金术吗?MBA的价值何在?中国究竟需不需要MBA,人才市场对MBA的态度如何?什么样的人适合读MBA?它到底是市场的需求,还是媒体的“妙作”?中国的MBA教育与国外相比,其含金量如何?MBA真能担起“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管理革命”甚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吗?(尼汀·诺利亚《MBA宝典》)
例(3)中的“据说”,并不是指“据某人说”或“据某种说法”,而是“别人虽有此说”“其实不然”或“我并不认同”之义。通过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认同“获得MBA就意味着年获10万美元”,也不认同“全球著名的50家企业的老总中,有一半以上是MBA”的说法。这里连用两个“据说”,使作者这种“不认同”的态度更加突出。
(三)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
“据说”所提供的信息来源是“传闻”,这一信息来源本身就含有信息“不一定为实”的意味。因此,有时说话人使用它的目的并不是交代信息来源,而是主观上不愿意负责信息的真实性,是为了“免除自己的话语责任”,即告知听话人:这一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如果不是真实的,也与我无关,因为我得到的只是传闻。通过对大量真实话语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在自然交谈话语中,说话人使用传闻类传信语最主要目的并不是提供信息来源,而是“免责”。甚至有时候,即使是说话人亲身体验或亲眼所见,他也会使用这种传闻类传信语来“免除责任”。例如:
(4)A:是这家吧?
B:嗯,但是他家好像不能团购。他们是卖这个代金券的,你在网上团个82的相当于抵100块钱。他们只是这么团,没有团里面的吃的。我来过几次。
A:看上去很好吃。
B:但是据说有的鱼并不是很好吃,你得分什么鱼。(调查录音转写)
(5)A: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哪?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呢?真是的。
B:我不出去玩儿了吗,我不回寝室我上哪儿啊,谁收留我啊。
A:今天天还不好,然后你还到处溜达。
C:嗯那,还溜达一天。
D:太过分了。
B:我高中同学从工大过来的呀,那我不得跟他见一面嘛,多难得啊。
C:据说,你今天还去看那个电影了。
B:诶,你咋知道啊?
A:她俩也去看那个电影了,都看见你俩了。你俩去看的,感觉挺好的呗。(调查录音转写)
在例(4)中,B“来过几次”这一饭店,应该知道“有的鱼不是很好吃”,这是一种亲身经历;在例(5)中,说话人C亲眼见到B与友人一起看的电影,却使用“据说”来“免除责任”。
(四)缓和语
由于“据说”具有外部视角,因此,在实际谈话中,说话人有时为了减轻威胁面子的行为对受话人的影响而使用“据说”,使自己的表达显得不那么确定,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乐于回答。“据说”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将说话的语气由直接变缓和,显得委婉、客气,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缓和语”。这种功能在访谈类节目中比较多见,因为访谈节目中的问题在节目录制前都要经过推敲,甚至有的问题本身都可能是访谈对象自己提供的。问话人一般不会问毫无根据的问题,因此,说话人在这里使用“据说”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缓和语气”,使问题不那么突兀。例如:
(6)梁冬:据说百分之七八十、八九十都是假的,假上火,都是真的因为内部寒。
罗大伦:这个是这样的,中医有真热假寒这种情况,或者真寒假热,这中医叫阴阳割据。(旅游卫视,“国学堂:梁冬对话罗大伦”,2010-11-06)
(7)陈鲁豫:据说当时能考上海滑稽戏团很不容易,比如报名的可能有2800多人,最后只收了16个人,王志文就没考上,但周立波却是16个人中的一个。
周萌蕾:当时他岁数小,年龄没到,我们俩一起去报考的,结果我第一轮海选的时候就被淘汰了,他倒是一关一关挺顺利地就过来了。(陈鲁豫《鲁豫有约·开心果》)
例(6)、例(7)中的说话人梁冬、陈鲁豫都是节目主持人,他們使用“据说”主要是为了缓和语气,其次才是提供信息来源。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缓和往往涉及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尤其是说话人借助言语行为的行事用意,降低与削弱互动交际中某种语用因素的力度,减少交际中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面子威胁等风险与负面效应,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并朝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6](P4)。可见,缓和语其实是一种言语行为,属于言域范畴。也就是说,具有“缓和语”功能的“据说”已经属于言域,其功能跨域演化的动因仍是因果隐喻。
(五)准虚构标记
在新媒体语域中,由于“据说”具有外部视角,说话人并不参与到话语之中,即说话人并不对话语信息负责,从而造成这样的信息往往是不可靠的。因此,说话人在发布一些虚构、创作的信息时,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据说”来凸显这种“不可靠”性。我们把具有这种功能的“据说”称之为“准虚构标记”。例如:
(8)肉眼识别“51度灰”,据说全国只有这位重庆姑娘能做到(搜狐新闻,2016-05-03)
(9)据说,明天全世界都会看这场比赛!(搜狐体育,2016-11-10)
(10)据说这是今年最棒的美国电影,导演的名字恐怕你都没听到过(澎湃新闻,2016-10-25)
(11)选择舞蹈家陈维亚为总导演,据说是因为目前歌剧界尚没有比较权威的导演,而陈维亚有高水平驾驭舞台的能力,并且经验丰富,曾和张艺谋执导《图兰多》。(《人民日报》,2001-09-04)
例(8)~例(10)都是新闻标题,其中的“据说”所引导的信息都带有夸张的意味,这种夸张主要是量级上的夸张。这种“量”可以是数量,如例(8)、例(9)和例(11),其中,例(8)是小量,例(9)和例(11)则是大量;也可以是程度量,如例(10)。可以是从正面进行,如例(8)~例(10);也可以是从反面进行,如例(11)。无论如何,这种夸张都是一种“虚构”行为。
根据礼貌原则中“质的准则”,人们通常不会说完全虚假的话语,只要说出来,说话人通常是相信全部,或者至少是一部分话语内容的。因此,这里的“虚构”是建立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虚构。究其根本,还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这种用法的“据说”往往出现在标题中,用夸张的信息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准虚构标记”,虽然是从“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功能演化而来的,但说话人使用二者的语用动机并不完全相同。由“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据说”所引导的信息,说话人是很有可能是知道其真实性的,使用“据说”只是来显示说话人不想负责任的语用动机。而说话人使用具有“准虚构标记”功能的“据说”,显示的是说话人明知信息不完全可靠且不愿确定信息真实性的语用动机。
(六)戏谑
在真实口语语域中,说话人对一些众所周知的信息而用“据说”来引发,以此达到“戏谑”的语用效果。这时,“据说”便具有了“戏谑”的功能。例如:
(12)甲:我已经很多年没听你夸奖过什么人了。
乙:我上次还夸奖过隔壁的兰卡。
甲:据说沙皮狗不属于“人”的范畴。(调查录音转写)
例(12)中的“据说”信息,是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说话人使用表示“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传闻类”传信语“据说”,其目的就是“使确定的信息不确定”,从而达到“戏谑”的语用意图。
四、“据说”与“听说”的功能差异
“据说”和“听说”都是传闻标记,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它们的功能基本一致。我们在上文已经探讨过“据说”和“听说”在认知视角方面具有差异。因此,它们的功能并不完全一致,下面例子中的“据说”和“听说”就不能互换:
(13)a.我想从一个逸事说起,据说音乐家莫扎特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朱建军《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b.*我想从一个逸事说起,听说音乐家莫扎特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
(14)a.有一天,贾似道上朝的时候,宋度宗问他:“听说襄阳城已经被蒙古兵围了几年,怎么办?”贾似道故意装出惊讶的样子说:“蒙古兵早就给我们打退,陛下从哪儿得来这种消息?”度宗说:“刚才听到一个宫女说起。”(林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
b.?有一天,贾似道上朝的时候,宋度宗问他:“据说襄阳城已经被蒙古兵围了几年,怎么办?”贾似道故意装出惊讶的样子说:“蒙古兵早就给我们打退,陛下从哪儿得来这种消息?”度宗说:“刚才听到一个宫女说起。”
“据说”和“听说”在以上例子中或者不能互换,或者互换后与原句语义不一致。可见,“据说”和“听说”在语义及功能上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传信功能与作“准虚构标记”上。
(一)传信功能差异
视角的差异使“据说”和“听说”的功能发生分化。时间久远,凸显历史性的叙述只能用“据说”,如传说等。例(13)中,前一小句的“逸事”一词已经指明后一小句的内容来源于“传说”,因此,这里的“据说”不能被“听说”替换。有时句子中没有明示的标记词,那么,使用“据说”和“听说”就能够反映不同的使用背景。例如:
(15)a.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倪方六 《中国人盗墓史》)
b.听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
例(15)中,a句使用“据说”,就指明这是后世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带有传说意味。原句的下文是“让考古专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系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可见,这里使用“据说”是最为恰当的。如果像b句那样使用“听说”,那么听/读者就会认为这句话是当时人物的叙述,背景是三国时期,凸显相对现实性。
如前所述,“听说”是内部视角,因此,当叙述内容为说话人实际听觉所得时,通常用“听说”。即使不是说话人的听觉所得,也会倾向于理解为听觉所得,以此拉近说话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如例(14)中的最佳選择是使用“听说”,因为后文已经明示此处“听说”的内容为听觉所得。而“据说”则拉远了说话人与消息内容的距离,如例(16b)。
(16)a.李奎东不知所措地说,“她说她正在找弟弟,听说这儿有个找姐姐的便来了。”(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b.?李奎东不知所措地说,“她说她正在找弟弟,据说这儿有个找姐姐的便来了。”
“据说”和“听说”传信功能的差异,还表现在传信度上的差异。由于视角不同,说话人使用“听说”时对其引导信息的确定性更有把握,即“听说”引导信息的传信度要高于“据说”,而不能确定的消息则往往由“据说”来引导。例如:
(17)据说,人类灭绝后地球是这样的。(搜狐新闻,2019-03-03)
(二)作“准虚构标记”的差异
前文已经谈到,“据说”在新媒体语域中已演化为“准虚构标记”。由于“听说”体现的是内部视角,说话人不可能完全同信息脱离,所以“听说”没有发生这样的功能演化,它并不是“准虚构标记”。
五、结语
作为“传闻型”传信语,“据说”的主要话语功能是标记信息来源于“传闻”,由于从传闻得来的信息具有“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性质,所以就能够用来表现主观上的 “不认同”,或用来体现说话人对所述信息“不愿负责其实”的主观态度。而“主观上不愿负责其实”的功能使“据说”在新媒体语域中又进一步演化为“准虚构标记”,从而完成其功能由行域到知域的演变。对信息“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性质,还使“据说”具有了缓和语气的功能,从而成为一个“缓和语”。此外,有时候说话人利用“据说”的这种“客观上不能确定其实”的性质,使确定的信息不确定,这是为了达到“戏谑”的语用目的,此时的“据说”便具有了“戏谑”的功能。无论是作“缓和语”还是“戏谑”,“据说”的功能都由行域进入了言域。“据说”的话语功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其传信功能为原型功能的功能网络。可见,语言单位的功能往往不是單一的,需要依赖认知语境,其功能具有动态性。
传统上对近义词语差异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表现、语义、语用功能、语体分布等角度进行的,而相对忽视了导致这些差异生成的内在原因。这就使得近义词语的辨析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从而失去了语言研究的真正意义。本文从“据说”“听说”的属性特征、说话人视角的角度,探讨二者功能上的差异:“据说”的外部视角使其具有空间属性,“听说”的内部视角使其具有时间属性。因此,它们虽然都是“传闻型”传信语,但在具体的传信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参考文献:
[1]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陈昌来,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历程及其动因分析[J].对外汉语教学,2014,(1).
[3]高逢亮.“据+XP”的格式特点及“据说”的词汇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唐青叶.视角与意义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冉永平.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On the Functional Network of“Jùshuō(据说)”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lso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ingshuo(听说)”
Chen Y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hearsay” message “Jùshuō(据说)” is to mark that 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hearsay”, from which
it derives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on “subjectively disapprove”and “subjectively unwilling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ality”. In the new media domain, it further evolves into “quasi-fictitious mark”. The cognitive basis derived from the function of line domain to knowledge domain is causal metaphor. “Jùshuō(据说)” also has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easing” and “joking”,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line domain to the speech domain. These functions constitute the discourse function network of“Jùshuō(据说)”. As both “Jùshuō(据说)” and “Tīngshuō(听说)”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attribute and speakers perspective, “Jùshuō(据说)”and “Tīngshuō(听说)”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function and degree of transmission.
Key words:“Jùshuō(据说)”;quasi-fictitious mark;cognitive perspective;cognitive domain functional network